第一百二十九章 底牌
当然,态度要与实力相匹配,那才管用。 “官家在世时,确实在继位问题上犹移。为此,下官实实在在地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侥幸为官家接受,才有现在的局面。” 崇简见大家都等着自己的话,就直奔主题。 “至于我给官家的意见,可以转述给各位,我相信,既然官家能接受,各位为国为民的宰辅重臣,一样能接受。” 接着,崇简开启了演说模式,极力模仿后世成功演说家的如簧之舌,让自己的话尽量变得声情并茂,充满蛊惑,不,应当是充满说服力。 这是发挥后世特种兵特别训练能力的时候了。 当然,崇简只是想让大佬们听得更认真一些,丝毫没有要蛊惑他们的意思。 这可不同于上次对付孟厨子,蛊惑能奏一时之效,但却不能保证过后不反水。 得让他们真心接受认同才保险。 话就从这里开始吧——话说既然有一次得国不正了,那再来一次影响就恶劣了。 这话崇简说得隐晦,主要就是让大家明白,所谓兄终弟及换来的皇位就是不正,再搞什么金匮之盟都是枉然。 这样的恶果就是一方面进一步虚外守内防人造反,另一方面又急于通过文治武功来标榜正统。 既然收西蜀、下江南已在赵二手中完成,就只能向辽国发起攻击,企图从契丹手中夺回燕云十六州。 还有什么标榜正统的手段,比得上恢复汉唐疆域? 尽管两国对比各有千秋,但军事上辽强于宋是不争的事实,贸然采取行动,那是置大宋以及在座诸位于危险之中。 只有让正统接班人上位,才能延续赵二的政策,发挥封桩库的作用,做好两手准备,长远规划,最终毕其功于一役。 到那时,恢复汉唐风采自不待言,在场诸公作为从龙之臣,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也是易如反掌。 更有一事要提醒诸公,每一次非正常继位,接下来的都必然是一场明里暗里的大清洗,在场诸公谁敢保证能够幸免。 崇简这话,先讲大势,然后再触及个人的切身利益,自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众人一阵唏嘘之余,还是由薛居正发话。 “虽然,为何继承大统者不是节度使大人,反而是防御使大人?” 节度使自然是指赵德昭,此时他正担任着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崇简一听这话却喜出望外,因为听话听音,薛居正这话,表明他已将赵小三排除在继承人范畴之外。 他也没有想到,说服他们这么容易。 转念一想,之所以如此,无非是触到了在场诸人的痛点。 在场诸大佬,除了曹彬起于行伍,基本是一色的文官,且追随赵二这些年来,在重文抑武的国策下,早已盘根错节,成为既得利益集团。 他们最怕的是什么?一是穷兵黩武,让武人集团膨胀,文官集团势力衰减,二是继位之人有自己的班底,将原来把持朝政的人清洗出场。 偏偏这两点赵小三看起来都将不可避免地会实施。 德芳继位,却没有这样的顾虑,因为他除了崇简,连像样的藩邸旧臣也没有一个,要想折腾也得看看自身实力。 那么,剩下最后一步,就是让大家不再顾忌什么嫡长子继位制度。 他正要搭话,宋太后已抢先发言。 “先帝在日,曾多次提及德昭不适合继承大统。” 她看了看静静卧在榻上的赵二,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道。 “敢情明示。”薛居正道。 所有人跟着他一起拱手,一副愿闻其详的架势。 “先帝曾言,德昭道德高尚,不党不群,原本是圣人君子一流人物,可惜缺乏杀伐果断,且天性善良近乎懦弱,易于为人cao控,不是为人君的合适人选。” 这种明褒暗贬实在厉害,让众人无法接话。 关键时刻,花蕊夫人看来与太后心有灵犀,顺着这个思路补了一刀。 这一刀很致命。 “是这样,先帝曾与臣妾论及二子,名言德昭看似不偏不倚,实则天性凉薄,无法聚集人心,更无法得人效死力。有朝一日,倘若有人极力推荐德昭继位,无非是看重其好驾驭,其心可诛。”
这话说得,令众宰辅不敢再出头坚持什么立嫡立长了,不然就是包藏祸心。 话说到这个份上,众宰辅也没有什么异议了,其间有人不服,但被形势所逼,也不得不随大流。 “那,是不是将晋王与节度使请进宫来,一起完成礼仪,奉请新帝继位。” 还是薛居正代表众人说话。 这话明面上是一层意思,却还隐藏着另一层意思,就是要看看赵小三和德昭的反应,免得到时压不住局面,招致反噬。 崇简知道,众宰辅担心赵小三翻脸,无人可以制服。 由此可见,赵小三积威所致,已然使众人有了心理阴影。 崇简一听,心想这个时候可不能打退堂鼓,必须显示杀伐果断的一面。 “薛相公所言甚是,忘了告诉诸位大人,惊闻噩耗,为防意外,由太后、大王主持,下官实施,首先对赵小三……呵呵,那个,开封府加强了保护,目下开封府自府尹以下,都被妥善护卫,府尹大人更是在其府邸中为武德司特别看护。” 这话一出,众人看他的目光都变了。 “其次,为防意外发生,特别调遣刘知信领武德司兵卒、刘宝领殿前司军马巡查京城内外,呼延赞暂领侍卫马军、步军加强京城守卫,以防外将有异心者窥视京城。如此,当可平息一切不臣之举。” 崇简干脆亮明底牌,逼迫众宰辅当机立断,做出选择。 也是凑巧,他话音刚落,刘知信、刘宝、呼延赞联袂而至。 三人都是全副甲胄,腰间佩剑,举止肃然,连平时八面玲珑的刘宝,此时也不苟言笑。 “禀太后、大王,臣等尊奉懿旨,布置好了汴京城及宫内防务,一切妥当,特来宫内报平安。” 三人纷纷向宋氏及德芳行大礼禀告。 这在旁人听来,哪里是报平安,分明是宣示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