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一人之下,山海画妖在线阅读 - 第一百八十章 《九序心法》(上)

第一百八十章 《九序心法》(上)

    一人之下,山海画妖负骨游方第一百八十章《九序心法》第181章《九序心法》

    一念至此,游方说动就动,趁着此刻感悟深厚、神完气足,立刻便开始了《悟真篇》与《九序心法》的印证。

    下一秒,他又再度闭上了双眼,神念开始游动,过往印刻在脑海中的《九序心法》自主浮现,开始回想温故。

    所谓《九序心法》,同样也是一种道门之内的内丹心法,只不过是独属于三一门的,并未在外界流传。

    而其修行方式通俗而言,便是由序一至序九,逐步修行达成最终,只不过与普遍的道门修行法不同,是逆向修行。

    一般而言的内丹术,是以“精”、“炁”、“神”三者修行,从精到炁,从炁到神,后再合道。

    而这,也就是常说的百日筑基、炼谷化精、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练虚合道的几个阶段,也是道门之人修行所必经的道路。

    但以《九序心法》为根,修行“逆生三重”的三一门人则有所不同,其修行是逆着来的,传统的内丹术都是“从有到无”,三一门则是从无到有,从虚到神、由神到炁、最后从炁到精……

    如此便可看出,《九序心法》和传统内丹术相同的地方、是都为循序渐进向前修行,只不过其步骤从原本的五个变为了三个。

    三一门一直以来都认为,人的性命是从宇宙太虚来的,后面划分为“精”、“炁”、“神”三重,以从虚到神开始衍化。

    当然了,这里所谓的“逆生”,是在概念与己身修行上、也就是“性”与“命”上的转变,而并非是实打实从“虚”开始“炼炁”,那样是炼无可炼。

    从“炼炁”方面而言,三一门人也还是遵循的常理,依然还是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如此才能够将自身之炁凝练完全。

    只不过,这其中也还是有所不同,因为《九序心法》中是没有“百日筑基”和“炼谷化精”这两个过程的,而是一开始便直接是寻常第三重的“炼精化炁”。

    再看整体的修行修行过程,其他内丹流派的练炁士,在入门时,“精”、“炁”、“神”为“有”,“无”为“无”,从“精炁神”三者开始练肯定是最好的,最入门的,同时也是最传统的性命双修。

    而三一门则是从“虚”开始练,从一个模糊的“无”这种概念开始练,没有“合道”,只有“还虚”,令修者自练成“虚”,练成“本源”。

    由此便可以看出,这整个的修炼过程会有多么艰难,尤其是入门之时,要让一个刚接触修行的修者领悟“虚”之为何谈何容易?

    这也便是为什么,三一门历来招收弟子都极为严苛,非天赋出众者难以修炼,非心性上佳者难以坚持,非悟性超凡者难以悟透,这也便是“逆生难修”的根本原因。

    当然了,实际在历史上,这种内丹的修炼方式也不是唯一的,在“上清派”的内练里面也是有类似“逆生三重”的内丹法门存在,且流传一时……

    只可惜,在明清时期由于多番动荡,导致“上清派”之法随之失传,直到后世,便只剩下了三一门的《九序心法》为此种修行。

    想到这里,两种内丹修行法便算是初步对比完毕,也正在此时,游方的眼皮动了动,察觉到了一丝的怪异……

    虽然他早便知晓寻常的内丹之术为何,也知晓区别,但由于一直以来他都只修《九序心法》、练“逆生三重”、沉浸其中,所以并没有觉得有任何的不妥,但此刻通过与“紫阳真人”之法进行印证,一切便有所不同了。

    只是,由于本身修为不足、理解也还不够深厚,游方只是能抓住一丝感觉,却并不能说出得个所以然来……

    不过对他而言,能抓到这一丝感觉便已经足够,于是便立刻趁热打铁,开始仔细回想起《九序心法》的具体内容……

    ……

    ……

    九序之一,曰:艮背,以念止念,以求心也!

    《易》曰:「艮其背。」

    背字以北以rou,北方水也。

    而心属火,若能以南方之火,而养之于北方之水焉,此为洗心退藏于密是也。

    以念止念者,盖以念之正,而止外念之邪也。

    故初学之士,先须念诵心法,初从口念,而至于背之腔子里,所谓心之后,背之里也。

    腔字以rou以空,背之空处,与心相对略下些,所谓虚无之窍。

    苟能存无守有,念止于背,则心常在背矣。

    心常在背,则自然水升火降,浑身调息矣。

    这便是九序心法的第一序,也即入手功夫,谓之“艮背”,三一门祖师借“艮卦”以接引初学,其意不可谓不深。

    在《易经》中,“艮卦”的基本象征物象是“山”,其基本卦义是“止”,而“艮卦”所阐发的是抑止邪欲贪念的道理,因此祖师的“艮背法”亦是“安心定神之法”,也称洗心涤虑或沐浴之法。

    “艮背法”为入门之大法,要初学者收拾溢散之心,念念归藏于背,以念止念,以幻灭幻,以妄离妄,以证得自己的本心,也就是“虚灵不昧之心”。

    而这,也便是三一门人初入门时所要进行的修行,是三一门人领悟“何为虚”的不二法门,只有完成这一过程,才算是真正入门。

    ……

    九序之二,曰:周天,效法乾坤立极!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吾身一小天地也。

    行周天,要聚清气于吾身天地之内以抱神也,散浊气于吾身天地之外以炼形也。

    周天即行庭,效乾坤以立极。

    在脐之上,约以四指即中腕处,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土,即于土上立极。

    觉一金针,自后向前相通,又从金针帛间,默念下脐一寸许,向左转东过离,又转右向西过坎,周而复始。

    初小渐大,大渐小,下不过鸠尾,上不过神关。

    初用意领,火则自转,转时意注,中立极处,顺其自然,合其固。

    如不转时,又须意领数次,此乃积精炼气、颠倒阴阳之妙旨。

    行之愈熟,意至自转,而土中之窍虚矣。

    《易》曰:「行其庭,不见其人。」此工夫至者。

    然此乃散浊养虚之大法,若却病,则移心于患处,周而转之,又散四肢出去,则血自流而气自通矣。

    此“周天功法”,便是三一门的“筑基功”法,符合三一门先修“性”、再炼“炁”、后立“命”的“逆生”准则,同样是一切修行的基础。

    周天,原为天文学术语,指的是人眼所能见的天球上的大圆周,孔颖达《礼记·月令篇疏》解释周天:「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左行,一日一夜为一周天。」

    道法自然,自古起,道门的内丹术便是把人身看作一个小天地,借周天来比喩炼丹的周期或行功中气机运行的轨迹。

    而内丹功法中,周天则通常指“子午周天”,或称“任督周天”,气机循行路线是起于丹田,往下经“尾闾”上升,沿夹脊循背部“督脉”运行,经“玉枕”,到达“泥丸”,再下降,经“鹊桥”,沿“任脉”运行,回归于丹田,是为一个周天。

    如此周流不息,则清气聚于体内而浊气散于体外,内炁逐渐清澈、凝实,可收发随心。

    ……

    ……

    九序之三,曰:通关,肢窍光达以炼形!

    人身之炁,本一呼而散之四海,一吸而归之于昆仑。

    气滞则不能流通上下,故通关也者,所以宣畅一身之筋脉,流通一身之滞气。

    滞气一散,则神自虚而明,形自清而爽。

    行通关,须从土中立极处,行周天三遍;

    直下中极处,分两路通骨节打圈数遍,旋两脚面至中指;

    旋脚底,向后跟,行上两脚肘,至尾闾合作一路;

    向左转右,照周天行三遍;

    直从脊中旋上至肩,分开两手背,至中指转入手面,复上两肩,至头两边旋上两耳,至泥丸,旋落两眼,从鼻口下中腕,向右转,行周天三遍;

    又分开照前行九遍,或廿一遍,或四十九遍,每日早晩二度行之,行、住、坐、卧如一,愈多愈妙。

    不行时,意注黄中立极处,此流通血脉,功在早晩勤行,消息自见,而百病可袪矣。

    此通关炼形之法,能令七窍相通,窍窍光明。

    若却病只以其中处,运气以散其患,未行时,须端坐直身,以左手覆脐,令神气凝住,然后行之。

    《九序心法》的一二序功夫——“艮背”、“行庭”,重在去除杂念、妄念,培育真炁,真炁积聚到一定程度,要以意行炁,带动真炁运行周身。

    然而周身有许多关窍眞气难行,这就必须调动眞气去冲破各个关卡,使气机运行周流不息,从而达到锤炼rou体、树立己“命”之目的。

    同时,这三序之功还为“大周天功法”,其真炁的运行不仅限于通三关,也不限于只在子午之间运行,而是做全身四肢百脉的通关运行。

    因此,此法还能解第二序行庭功法之蔽,毕竟初学者行炁难免会因心急而行差踏错,而意念由心思而来,心属火,太着意往往导致火旺,这就需要泄火,运行大周天功法,就可以散火去热,求得阴阳平衡,气血调和。

    ……

    ……

    九序之四,曰:安土敦仁,以结阴丹!

    天之极上处,距地之极下处,相去八万四千里,而天地之间当四万二千里之中处也。

    人心一小天地也,而心脐相去,亦八寸四分,而心脐之间当四寸二分之中处也。

    其曰土者,何也?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土也。

    苟能以吾身一点之仁,而安于中以敦养也,水火既济,乃结阴丹,水到此则止而溉之,火到此则伏而温之。

    通关炼形,形体既清,百脉畅达,则浑身通泰,神清气爽,则继之以“安土敦仁”。

    三一门祖师“三教先生”继承先代天人合一观,视人身为一小天地,认为天地之间相去八万四千里,那么中心点即在四万二千里之处。

    心脐比之天地之间,心脐相距八寸四分,那么中心点则处于四寸二分之处,心脐之间实际上就是“行庭”之“庭”,即黄庭或称黄中,对应于五行为土,安土敦仁即将“仁”安于土中敦养,以期结出阴丹。

    再看这个“仁”字,实则是一个会意字,从人从二,二人也。

    人、二,两个偏旁左右组合出“仁”字,会意两人相亲相爱之意,而人、二两个偏旁也可以上下组合出“元”字。

    《说文》有载:「元,始也。」

    仁、元两字在现代的通常用法中区别很大,然而考之字源,两字却是同义。

    两人合一,象男女媾精,是生命的初始阶;槙物之果核,也是雌雄媾精的结果,核,仁也,因此果核通常也叫果仁,果仁是新生命诞生的基础。

    引申到人的生命领域,则“仁”无外乎人之胞胎,而其虽然只是胚胎、果核,但其中包含有无尽的生机。

    而“三教先生”也曾说过:“余尝窃论之:孔子所谓‘仁’者,即硕大之果,生生不息,而仁在其中矣。由是而芽而,而条而实,烨然华美,咸备于果实之仁。”

    果仁,暗藏生生不息之元气,其后之萌芽、生长、开花结实,呈现出“烨然华美”的景象,都是由果核中的“仁”生化而来的。

    因此,“仁”字有两方面的含义:

    实指,是阴阳媾精的胚胎,是生生不息的元气。虚指,是五德仁、义、礼、智、信中的仁,是仁爱之心。

    而在“三教先生”的主要理论中,“仁”是五德之“仁”,是仁爱之心,在《九序心法》中则有“一点之仁”之说,主要指生生不息的元气、元神。

    最后说“结阴丹”。

    在古代丹经中,有阳丹、阴丹之别,其中阴丹有时指的是男女双修结成的丹,但通常所指的阴丹是内丹、内药、真汞,因为人身自有阴阳二气,不必藉助男女阴阳双修。

    而所谓“真汞”,指的是“阳中阴”,也就是离卦象中的一爻真阴,离者心也,所以结阴丹,也就是修炼心神的功夫,将一点“虚灵不昧之神”安住于黄中,以土敦养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