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明越坡之蛟龙入海在线阅读 - 第七十三章 万中三秀

第七十三章 万中三秀

    当然,这张士诚起初也想让张士荣跟着他一起造反,但张士荣没答应。

    张士荣的想法是,虽然贩点私盐常常受到敲诈,最后也剩不下几个钱,但好歹也能混口饭吃。

    而这起兵造反搞得不好,就把脑袋给整没了。

    还有一点比较关键的是,张士荣不光参与了贩私盐,对这一块业务较精通,他比其他人还多掌握一门专业技能,那就是他会驾船。

    以往贩私盐如果走水路运输,都是张士荣当船长。

    当然他买不起船,船也不是他的,但他有这门技术在手。

    另外,张士荣比张士诚年长几岁。

    这人一上年纪,就越来越没有斗志,自身的牵绊就越来越多,开拓进取的精神就没有了。

    因此,造反派往往都是少壮派,很少有年纪较长的人还带头造反的。

    比如这张士诚起兵时,三十二岁。

    陈友谅投靠徐寿辉的起义军时,三十一岁。

    朱元璋投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时,还不满二十六岁。

    我相信在当时的社会中,肯定会有一些人比他们三个更有威望,更有资历。

    为什么是这三个人后来成了反元的三大主力?

    正是因为他们还年轻,有敢打敢冲的精神。

    更鲜明的例子,可以看一看唐朝。

    起初高祖李渊并不打算起兵反隋,而是他的儿子李世民一个劲儿地撺掇着父亲起兵,最后才成就了历史上非常伟大的一个王朝。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在和平时期,年轻人没有年长的人有优势。

    但在社会变革、转型或社会重新洗牌的时期,往往是年轻人主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

    他们在历史变革的过程中改变了历史,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无疑,张士诚成了主宰这一时期历史的风云人物。

    这年年初,张士诚等十八人带领着盐丁起兵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

    他们打死了平时经常欺压他们的盐警和一些富户恶霸,攻下了泰州,偷袭占据了高邮。

    张士诚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佑”。

    而张士诚的堂兄张士荣在这年年初并没跟着他起兵造反,而是去找周庄的沈富。

    当时,沈富在江淮一带倒腾粮食、丝绸,小有名气。

    据说当时吴地的巨富陆道源见沈富是个经商奇才,还时常照顾这个年轻小后生做几笔生意,并称赞这沈富是这一带万户之中的三秀。

    因此当时在一些贩夫走卒之中,也有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沈万三”、“沈三秀”。

    这张士荣去找沈富,是因为张士诚一心忙着他的起义大业了,没人带他贩私盐了。

    而他张士荣自己可没这个能耐,因此他想找个老板,因此就选中了年轻的沈富。

    而当时的沈富也是一心想在经商中施展自己的抱负,但光是倒腾粮食、丝绸等农产品,利润太低。

    听说张士荣以前是倒腾私盐的,他也就动了心。

    毕竟这私盐利润可观,虽然当时盐铁是禁止私营,但当时的元朝已是大厦将倾,各地农民起义的屁股都来不及擦,这查禁私盐的事儿比起以前就放松得太多了。

    二人是一拍即合,迅速在江淮一带倒腾起了私盐。

    不到半年时间,他们还是挣了不少钱,沈富还花了大本钱,自己打了条船,也就是这次被风刮沉在鄱阳湖的船。

    俗话说“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之人”。

    正在沈富把倒腾私盐之事进行得越来越顺利之时,这年夏天,一个更大的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

    因为又有一个人来找他,这个人叫汪耀南,元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出生。

    当时,汪耀南还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小伙子。

    他为什么要来找沈富?

    因为他是为了他的父亲汪大渊。

    汪大渊,龙兴路南昌府人氏,字焕章。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出生。

    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还不满二十岁的汪大渊搭泉州远洋商船,从泉州港出海了,一直到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夏秋间才返回泉州。

    这次航行从泉州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再横渡地中海到西北非洲的摩洛哥。

    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折向南直到莫桑比克。

    再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再到澳大利亚,从澳大利亚到加里曼丹岛,又经菲律宾群岛,最后返回泉州。

    第二年,汪大渊回到家乡成亲。

    元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汪大渊离别已有孕在身的妻子,第二次从泉州出航。

    游历南洋群岛,印度洋西面的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

    也就是在这一年,汪耀南出生了。

    两年后,元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汪大渊才返回泉州。

    汪大渊远航回到家乡南昌后,便着手编写《岛夷志》,把两次航海所察看到的各国社会经济、奇风异俗记录成章,作为资料保存下来。

    为了在当时的社会宣扬航海事业的科学性,汪大渊还将《岛夷志》节录成《岛夷志略》,在南昌印行。

    但在封建社会,这种宣扬科学的东西往往被统治阶级视为异端,南昌府的官员不仅查封了此书,还要抓捕汪大渊。

    不得已,汪大渊于元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再次逃往泉州。

    时任泉州路达鲁花赤偰玉立正在修郡志,对汪大渊的《岛夷志》大将赞赏,便将《岛夷志》收入《泉州路清源志》中,作为附录。

    偰玉立还让汪大渊躲藏在自己家中,对他是非常照顾。

    但后来还是不慎走漏了消息,不得已,偰玉立安排汪大渊再次上了一艘开往南洋的远洋商船,并告诫他终身不要再回来。

    汪大渊迫于无奈,只好一去不回。

    但临走之前,他给自己的妻子和独子汪耀南留下一封书信,让偰玉立有机会转交给他们。

    偰玉立在送走汪大渊后,对外宣称汪大渊已染疾而死,并从大牢已死的死刑犯中找出一人冒名顶替,并将之火化,骨灰送往南昌府汪大渊的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