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军事小说 - 抗日之特战精英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三十二章 南京

第一百三十二章 南京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说的正是南京,南京拥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历史上曾有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朝、杨吴、南唐、南宋、朱明、南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等朝代前后定都或迁都于南京,故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大明、民国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杭州,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即使太平天国以南京为都,亦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建立明王朝,南京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南京城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修造历时达27年的南京明城墙,更是世界上第一大城垣。‘鸡’笼山麓的国子监学生多达近万人,还有日本、朝鲜等国的留学生在此学习,明成祖朱棣敕令修造的皇家寺庙大报恩寺也成为明清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

    挹江‘门’又称土城‘门’,最初是市民为进出城方便而在城墙上挖开的一个‘门’‘洞’,1912年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随着中国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及铁路的贯通,经铁路由下关转运的货物大量增加。水路码头和铁路的所有货物入城都是从江宁马路,由下关江边码头经仪凤‘门’入城。

    由于大马路一带已无足够的岸线,其他地段又因‘交’通阻隔、地势低洼而无法使用,致使经过的货物入城不畅。为此,各界人士呼吁集资,在下关垫地筑路,开辟新的街市。1914年,下关商埠局帮办金鼎首先倡议,为了繁荣下关码头岸线,应增开城‘门’,填平洼地,修筑马路,打破‘交’通限制,这个倡议得到了下关商界普遍附议。

    1914年5月,在时任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的支持下,南京地方当局在仪凤‘门’西南的城墙上破墙动工,从城‘门’内八字山取土垫筑城‘门’口到江边码头的道路,填平小南河,垫成基地2.7万平方米。新开单孔城‘门’一座,从而缩短了从下关江边进城的路程。

    1915年3月城‘门’竣工,全部工程耗银币1.5万元。后小南河基地标价银币4.7万元售出,填补工程用款。此工程缩短了进程路线,便利了码头‘交’通,促进了下关港埠的发展。据传下关商埠局开辟城‘门’之时,因为韩国钧是泰州人,泰州古称“海陵”,这座南京的城‘门’就被命名为“海陵‘门’”。1928年7月,国民政fǔ下令改海陵‘门’为挹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