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没奈何离台奔丧
只要认真分析努尔哈赤萨尔浒失利最多失了锐气,明军完全无力追杀。如追杀不管粮草,还是兵力布置上,露出破绽很可能被反击而变胜为败。所以只需要蛰伏几年恢复实力,然后重新四处掳掠,特别是将生满掳来补充会逐渐强壮起来,可再次向大明进攻。 而大明损失五万人马本来该不算什么,可惜万历顶着骂名弄到的银子在自己手上用尽了。其财政为养辽东遏止努尔哈赤的攻势的十万左右军队竟然也要征辽饷,而且还一加再加,让大明农民承受力达到了顶点,只差一丝一毫就会蹦断地步。 按说辽饷之类整个大明也就加了数百万两而已,以大明超一亿人口每个农户出钱并不算太多,为何如此一来让农民陷入了绝地边缘? 这是农民们此时本来就因土地兼并生活十分艰苦,而税上面要一两下面收三四两算善心的,七八两者也有。再加上一部分人逃避了,普通农民还要承担飞洒部分,所以完全是雪上加霜啊。 而正因为大明财政的窘迫,在辽东常采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策略。但几次添油战都失败了,让辽东形势越演越恶劣,崇祯时攻打到京城附近如无人之境。还与陕甘农民起义军左一脚右一脚,似配合着两面夹攻动摇了大明的基础。 看了对萨尔浒之战的叙述沈磊知道大明财政的窘迫,也看到了大明军队战斗力的不足。另外当然也有个指挥问题,其实看看兵书读读历史战术谁都能侃,根据双方军队的现状与地形、气象条件制定出最合适的战术才是一个将领该做的。 这就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话说容易做到困难。如杨镐只知分兵合击的好处,但他不曾研究透自己的兵士有没有这个战斗力,将领们有没有配合能力,所以这个个分兵合击也有点纸上谈兵。 赵括的纸上谈兵乃是有秦战略掩饰及迷雾之功,属于敌情已变赵括蒙在鼓里上当了。而此战努尔哈赤的实力是明面上的,没什么奇兵外援介入,故而指挥失误也是逃不过的罪责。 这场战斗大明输了,输的原因再不重要了,一个朝代到末世连偶然因素也专门与之作对似的。如杜松此战突然天色昏暗,而他下令燃起火把照明,不料造成敌暗己明被对方接近后万箭齐发,造成一下崩溃让此战倒下了大明第一块骨牌。 沈磊知道历史走向,前世虽不清楚细节也知此战大概影响。对此他只能一声长叹,不想吐槽,也无力干涉其中。更不愿挤进去,因为自己这小身板挤进去只会被大明的官员当垫脚石的。倒是平静已久难民不多,这次野猪皮大胜之后舔干血迹,包扎好伤口肯定会出兵抢占地盘的,接下来会又是一个移民高峰期。 当然此时移民大量涌来他也不急,此时平海已经有六艘,轮流维修一下子出动五艘还是能够做到。如此运力挤一挤一次性从海洋岛运出三四千人一点问题也没有,而且现在有十艘探海,贸易上根本用不了如此多,紧急时完全也可以用来接人。 只是接下来几年乃是辽东难民高峰期间,在运力上,在粮食、耕牛、农具储备都必须做好准备。还有建筑材料生产规模上也要提前扩大产能,要以每年安置十万人为目标做好准备。 至于耕地沈磊一点也不担心,台湾少说也该可开垦上千万亩耕地,以人均需三亩土地养活也能安置三四百万人。况且只要超过五十万他就会启动向海南岛、南洋移民计划,所以对他而言是移民来源多多益善,就担心运输能力与安置他们的物资。 只是造船规模对他的运输能力提高还有些制约,原因就是威海号制造费工太大,一条比两条平海人工及成本还大许多。这个原因是平海上主要用轻质木头,锯板速度快,船壳薄。而威海不仅船壳厚、用的还都是硬木,型制也复杂,舱室也多。 这完全是无可奈何的,专业战船是为对海盗进行碾压性打击,及与西方大帆船对战,至少要驱逐他们的。沈磊可不愿如郑芝龙般用火船战术拼消耗才将荷兰人从沿海挤走,但仍然是盘据在台湾展开贸易的。他最多在台南设立一个各国商务联络处,并成立一个统一贸易公司,由贸易公司统一收购,统一拍卖给西方人。 他是要清剿所有海盗自己收保护费的,如此一来还是用专业战舰带哨海巡逻效率高。当然暂时投资大一些也是无可奈何,主要是人力还不足,造船厂所占人力已经不少,但只能再次扩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