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各怀鬼胎
卫惠公自从当政后,到他接手的是一个已经破财不堪的卫国,此时的公子朔是喜忧参半,一方面经过一番精心布局他终于夺得了君位,另外一方面国力衰弱的卫国,面临强敌环伺,卫国上下大大小小的事,他都要亲力亲为,年龄亲亲的他顿感心力憔悴。 这时一名不速之客的到来,又引发了一系列事件…… 卫惠公秘密的在偏殿会见了郑国大夫高渠弥,此人卫惠公曾经见过一面,还曾经向他请教过一些权谋之术,当时卫惠公就觉得此人谋略与胆识都很出众,是个能成大事之人。 可如今再见高渠弥时,他却有了另外一番看法,他觉得高渠弥是个十分危险的人,应当敬而远之。 卫惠公仔细打量着高渠弥,见他疏眉凤眼,身形高挑,肩膀有些窄,显得人很清瘦,然而举止行动,却又透着股不容忽视的力度。 高渠弥快步走上前来施了一礼。“郑国大夫高渠弥见过卫惠公,不知卫侯是否还记得在下?” 卫惠公尴尬地一笑:“当然记得,寡人当年还曾请教过高大人呢,不知如今高大人来我卫国作甚?高渠弥!若是寡人没有记错,前些年我卫国还败于你们郑国,怎么卿此番前来是宣战的?” “哪里,我是专程来为卫惠公贺喜的,此番在下正是前来修郑卫盟好的。除此之外,外臣还想接一位故人回国,不知这位故人现在身处何处啊?”高渠弥眼角堆起笑纹。 这话有些让卫惠公有些意外,不禁问道:“贺喜盟好?贵国既然有这心意,我卫国就应当有这诚意,只是这故人是?” “哦!他就是我郑国国君郑昭公姬忽!” 卫惠公一愣,“什么?寡人没有听错吧?郑国国君明明是郑历公,何时又变成了郑昭公了?这姬忽如今已是废君,如何有资格成为你们郑国国君,高渠弥你们郑国是不是想借题发挥,以此来攻我卫国!” 高渠弥说道:“不不,卫侯多心了,有道是天下之战,唯苦百姓,我一向是主张郑卫两国相安,各不侵扰的,只是卫侯不了解我国国内的情况,这郑历公乃是谋权篡位之主,岂能做我郑国国君,我郑国国君只有郑昭公一人。卫侯您说是也不是。” 卫惠公点了点头,但其心里却十分不悦,因为他联想到自己也是一个篡权夺位之主,但为了证明自己名正言顺,不得不表面赞同,再说按周礼,高渠弥说的似乎都有道理,但从他这样一个人嘴里说出来,却莫名其妙。让人觉得很不舒服。似乎高渠弥是真的在向卫惠公示好,可又觉得他有暗讽之意,可待要反驳他,又找不到可驳的地方。 “额……咳咳……既然是贵国私事,那寡人就不便多管多问了,郑昭公他一直住在我卫国宫内,虽说昭公是受难之君,但寡人依旧以国君之礼相待,今日高大人前来迎接国君,真是妙哉!” 高渠弥大喜,“等迎回昭公以后,外臣保证郑国永不向卫国用兵。” “嗯!”卫惠公点了点头,高大人之义,寡人相信,现在卿就可接郑昭公回国了。” “多谢卫侯……” 卫惠公之所以如此爽快答应高渠弥,是因为就在不久前,齐国派遣使者商议伐郑之事,卫惠公一直对上次败于郑国一直耿耿于怀,自己作为新君,这立威的第一仗就失败,自己在卫国民众心里的威望大大的下降了,此番可趁此机会,一雪前耻。于是便同意了齐襄公的要求,答应出兵伐郑,而且郑昭公此时也尚在卫国,可借此机会,扶持郑昭公,日后也有利于卫国,真是一举两得,想到这,卫惠公不禁洋洋得意起来…… 姬忽自从被赶出郑国后意志消沉,他到现在心里还是一片朦胧,明明自己明正言顺的继位,怎么就成了伪君,还被姬突和祭足赶走呢? 其实他心里可能早已明了,只是一直不愿意接受现实罢了。 …… 在寺人的指引下,高渠弥见到了姬忽。 刚一见到姬忽,高渠弥便激动的跪拜在姬忽面前,痛哭流涕地说道:“臣高渠弥参见君上,君上您……您受苦了,在下此番前来是来接您回国继承君位的。” “什么?哼哼……高渠弥你小子又在打什么鬼主意?” “这……君上,臣当时也是没有办法呀!”高渠弥一脸无辜的样子,“臣人微言轻,就算当时臣站在君上这边又能怎样呢?如果当初君上能够任命我为郑国大司马,宋国军队根本就进不了新郑,这郑历公篡权夺位就绝对不会成功。” 姬忽冷笑道:“呵呵,这么说全是我的错咯?” “不不,君上没有错,是臣的错,臣的势力弱小,在郑国微不足道,无法为国君全身心的效力,臣无能,请君上问罪。” 姬忽明白了高渠弥的意思,他可能确实是来接自己回国夺取君位的,但是需要报酬,这个报酬就是他梦寐以求的郑国大司马一职,虽然姬忽心里十分厌恶高渠弥这种做派,但经过这些年的历练与人生体验,他多少接受了高渠弥的提议。 于是姬忽突然调整姿态,以国君的语气对高渠弥说道:“卿不必自责,若卿真有办法助寡人夺回君位,寡人就封你为大司马,统领三军。” 高渠弥一听,大喜,说道:“臣谢恩!不过回君上的话,咱们现在还不能回去,必须等祭足大人在那边把一切安排妥当后,国君才可顺顺利利的回国继位。” “昭公放心,祭大人说这用不了太长时间。” 姬忽一听略有些失望,他本以为能立刻回国,不过好歹是复位有望了。他心里暗想,等他复位一后第一个要杀的就是这高渠弥,姬忽现在是有求于他,所以才答应下来,可在他眼里高渠弥永远是个小人,杀之不足惜…… 话分两头,齐襄公已经集结好了军队准备对郑国出兵,但诸儿心里清楚,朝中大夫们心里都是十分不情愿也不赞同自己出兵伐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