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崇祯十三年在线阅读 - 第三百七十六章 临澧望蜀(五)

第三百七十六章 临澧望蜀(五)

    李佐才和李元亮接住蜀藩使者。第二日上午,朱至瀚、吕三一行便在二人与谭奉玄所率兵丁的陪同下,浩浩荡荡开到了澧州城南的澧水之滨。

    河岸旗幡片片,早有前来迎接的渡船停在码头。高福身着蟒补圆领太监常服,头戴真青绉纱三山帽,迎在队伍的头里。

    兴高采烈的李佐才不顾年高,忙前忙后打点一应事务,又挤上了朱至瀚所乘之船,倒把朱至潓派出的正使高福凉在一旁。

    李佐才三十入学、四十中举,如今已到知天命之年,却尚未出仕。谋得州县一吏,亦非他之所愿。李佐才家中在松滋和津市开有店铺。自去年蜀地官军大败土贼的消息传到湖广后,他便一直密切地关注着蜀地的情况。

    松滋县有一条大河,名松滋河。此河北通荆江、南达津市,直入洞庭湖。澧州进出之货,经此水道连接荆州,比绕道岳阳洞庭湖要近上两三百里,因此松滋县南来北往的客商十分密集,消息非常灵通。

    去年十月下旬,他家的店铺接待了一名成都来的皮货商人。那商人于闲谈中偶尔透露,他曾于成都皇城坝亲眼目睹蜀世子率百官登上端礼门,揭开了太祖高皇帝的画像。

    李佐才官宦后人,对政治天生敏感,顿时领悟出这一举动背后的诸多含义来。

    不久,蜀藩赐银华藩,与他诗文唱和的华阳王请他入府问策,李佐才当即借此机会,与蜀世子这位少年英主攀上关系。昨晚使者当面向他许诺,要将他的荆湘战守之策呈献世子御览,澧州当地之事更请他多多帮衬。

    多年心事一朝遂愿,一生抱负有了平台,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庆贺?

    ……

    冬季水枯,澧水江面不宽。

    朱至瀚立于船头,凭江临风。北望而去,目力所及,千里平阔。

    如此丰饶之地,竟然还有流民乞儿!朱至瀚不由暗自长叹,国事之坏,尽坏在朝中jian佞身上。

    世子说得好,百姓是忍字心上一把刀,官逼民反,自古皆然。再不收拾人心,以图长久经营,早晚一天,金子银子房子女子,都入流贼囊中!

    也难怪他今日的心情沉重。

    昨晚他忽悠成功,大喜过望。六国之行,可收豹尾矣。他甚至猜想风光回到蜀地,世子定会在祖宗传下来的承运殿召见他,为他加官进爵,从此飞黄腾达。

    可半夜时分,一封急件从常德赶来。送信之人他认识,正是邱大官人随侍首领、原世子警卫陈瀛。

    陈瀛亲自前来,必有要事。

    果然,邱大官人在信中说,皖地灾民遍地,宛如人间地狱。邱大官人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将灾民尽数迁徙四川,以为世子王业之资。灾民将在夷陵换乘,而南直隶已是无粮之地,因此他交给朱至瀚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湖广不计代价筹粮。

    筹多少粮呢?至少保证五十万灾民一年之需,即一百五十万石粮食!

    当时,朱至瀚借着灯笼的亮光,在寒冷的小庙院子里读信。

    一百五十万石!

    读到这里,他被冷风一灌,顿时身体抖动起来。如今湖广粮价略低于四川,可在这个深冬缺粮的季节里,二两一石的价格也是要的。

    一百五十万石粮食便是三百万两银子,而他哪有这许多银子。难道又要施展骗术,开一沓不能兑现的空头汇票?

    即便开出空头汇票,也不知市面上有没有足够的粮食。否则有银也买不到!

    陈瀛见朱公子哆嗦,知道他被邱大官人的命令吓住了,便提醒他道,他也是流民出身,知道人的最低粮食消耗。

    官府赈粮,哪有生来富贵的邱大官人那么慷慨?

    一人半升,两日一放,那就是绝对的好官了。一人一年怎需三石粮?

    若按官府标准发放,一人一年只需一石,粮食需求便可减到五十万石。

    再说,赈粮哪有一赈一年的做法?半年六个月也就不错了。这样粮食需求又可以减到二十五万石。

    不过,这五十万灾民之数邱大官人只是估算,如果山东、河南、江西甚至湖广本地的灾民听到四川有粮,弄不好还要逃来五十万一百万。若要万全,还是准备个百万石粮食保险。

    朱至瀚出使六国,钱庄掌柜只是世子给他的掩护身份,是为了让他找个理由到藩王的地盘上与他们见面,进行谈判,顺便洒下各类种子。

    因此,购粮根本不是朱至瀚的任务。真正的钱庄掌柜,还在蕲州城里落实朱至瀚与荆王府达成的协议。在湖广购粮,也有蜀王府的粮店负责。

    即便朱至瀚代表蜀王府拿下了荆王府的三十万石存粮和吉王府的十万石陈粮,只是为把湖广藩王的银子吸进钱庄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这些情况邱大官人当然一清二楚,可邱大官人却直接将命令下到了朱至瀚的头上。

    这是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他的最大考验。这件事做得好,他就可能一步登天;做的不好,饿死大量灾民,甚至激起民变,搅乱湖广,那么他先前的功劳就会被一笔勾销。

    怎么办?

    朱至瀚看着眼前破败的澧州城,听着耳边奔流的澧水声,再一次将自己的思路理了一遍。

    邱大官人的决定虽然艰难,但无疑是正确的。

    这数十万灾民不能留给贼人,也不可能指望官府赈济。

    在乱世中招募流民为兵,是太祖高皇帝传下来的老办法。刘玄德宁可失掉自己的两位夫人和一个阿斗,也不愿放弃跟随他逃难的百姓,原因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