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风起云涌
当曹cao开始渡劫的时候,曹植、曹丕、曹构三位皇子的势力,都守在皇宫外面,等待曹cao渡劫的最终结果。 如果曹cao成功渡过天劫,有曹cao镇住场面,魏国的局势就稳定了,司马懿、秦桧等势力也不敢有所异动了。 如果不是岳飞带领数十万大军守住皇宫,将整个皇宫围得水泄不通,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肯定不会让曹cao顺利渡劫,总会派出一些杀手搞搞破坏。 为防有人在他渡劫之时搞破坏,曹cao在渡劫之前,做了一系列安排。 曹cao渡劫之地四周都设置了阵法禁止,岳飞、典韦、许褚三人各自掌控大阵的一部分,只有三人合力才可以开启。 大家都知道,曹cao夺取江山最重要的底牌,是他培养了一批大罗金仙,这批大罗金仙属于一个叫铜雀的组织。 铜雀由曹cao亲自统领,这些大罗金仙受天道誓言约束,对曹cao忠心耿耿的,乱世为将,顺世则负责保护曹cao的安全。 而典韦、许褚是铜雀的首领,也是曹cao最信得过的人。 有这些大罗金仙、再加上岳飞的势力,守在阵法外面,别人想破坏曹cao渡劫,难度确实是非常大。 除了武宣卞皇后、以及曹cao比较宠信的几位妃子外,也只有曹植、曹丕、曹构三人留在阵法之中,可以接近曹cao渡劫之地了。 宫中其他的人,都被隔离在大阵外面了,一些原本想在曹cao渡劫之时动手的人,也只得暂时静观其变了。 曹cao的情况大家也知道,罪孽缠身,业火随时会降临,天劫比普通人强大无数倍,平安渡过天劫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当曹cao渡劫失败的消息传出,一些想魏国改天换地的势力也松了一口气,魏国没有了曹cao,三位皇子也翻不起什么大的风浪,是他们大展拳脚的时候了。 曹cao驾崩,岳飞、典韦、许褚等人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三位皇子,以便别有用心的人出手对付。 除此之外,三位皇子各自的势力,也进驻皇宫,名义上是保护三位皇子,暗地里也在较劲,想着帮各位皇子争夺帝位。 曹植的势力强者最多,凌云、陈语嫣、刀客、醉侠、天使侠女、黄月英、洛神、三位铜雀、洛神一族的几位长老、岳家军的几位大将,都守在了曹植四周,别人想取曹植性命,难度还挺大了。 曹构的势力,比起曹植来,稍微弱一点,除了曹cao安排保护他的三位铜雀之外,还有秦桧安排的六位大罗金仙,以及十多位渡劫期的天外飞仙。 相对来说,曹丕的势力就比较弱了,除了曹cao安排保护他的三位铜雀之外,只有三十多位渡劫期的天外飞仙。 曹丕本来是拉拢了五十多位天外飞仙,一些天外飞仙见魏国局势太乱,怕在各大势力的争斗之中,成了炮灰,偷偷地溜了。 也不只是跟曹丕的一些天外飞仙溜了,曹植拉拢的天外飞仙,也跑了数位。 曹构送天外飞仙以绝世大美女,他的那些天外飞仙反而比较忠诚,只跑了一位,其他的可能舍不得离开那些绝世大美女,都留在曹构身边。 天外飞仙再多,用处也不大,也改变不了局势,毕竟只是渡劫期,没有顺利渡过天劫,像凌云、陈语嫣一样,可以逆行伐仙的人不多。 如果真有人混水摸鱼,想行刺三位皇子,曹丕最危险了,也成了典韦、许褚等人重点保护的对像。 岳飞虽然得到了曹cao的指令,扶持曹丕做下一任魏帝。 不过,他也依照曹cao的吩咐,重点保护曹植,想给人以他想扶持曹植为下一任魏帝的假像,以便引司马懿上勾。 如果能让司马懿和秦桧两大势力开战,岳飞趁机除掉秦桧的势力,也就更加的容易了。 皇宫之中虽然有点乱,却暂时没有出现刺客,有岳家军、洛神一族、铜雀三大势力保护曹植,也暂时安全了。 凌云、陈语嫣、刀客、醉侠、天使侠女、黄月英等天外飞仙也不用为曹植的安危胆心。 几人商量了一会儿,决定暂时离开皇宫,在黄月英的建议之下,大家决定去卧龙山庄,找诸葛亮了解一下这个世界,也好尽早决定,接下来该去什么地方。 诸葛亮好像算到大家会过去,一早就等在了卧龙山庄外面,见几人过来了,热情地邀请几人在卧龙山庄暂住。 凌云、刀客等人最关心的是,曹植守丧完毕之后,大家该退到什么地方。 诸葛亮也说起魏国附近的一些国家,建议大家暂时退到他的家乡南阳。 这个世界和古时候的三国时期不一样,比三国时期大无数倍,诸葛亮的家乡也叫南阳,与魏国相隔数百万公里远,中间不但隔着杳无人烟的沙漠,也隔着许多个国家。 ...... “如今国家初定,百姓疲敝,丧礼一切从简,不必遵循古制,入殓礼服,用平日常服即可,文武百官来中殿哭吊,十五声而罢,丧礼之后,百官便除丧服,国家未定,诸公努力,孤入殓,不可陪葬一切金银铜铁之物。” 曹cao渡劫之前,已经交待过了他的后事,一切从简,丧礼之后,便不需要守丧。 如果按正常程序,丧礼之后,曹植、曹丕、曹构等三位皇子需要为曹cao守丧三年,不管那一位取得帝位,另外两位都必须留在皇宫之中三年,如果真是这样,三兄弟之间,肯定会出现手足相残的闹剧。 曹cao为了避免手足相残的惨事发生,渡劫之前,一切都交待清楚了。不想争夺帝位,又或者争夺帝位失败,可以立即选择离开魏国。 曹cao驾崩的消息传出,司马懿、秦桧等人也带领各自势力的强者进宫了,一番繁锁的礼仪之后,秦桧慢慢地走向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