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文豪的悠闲人生在线阅读 - 第223章 牛头不对马嘴

第223章 牛头不对马嘴

    剧本他倒是没啥问题,只不过是合不合适的问题而已。

    要知道,中国文化文明的传承可是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

    作为一个大国文化,说实话,另一个世界的中国确实比这里的华国要深厚一点。

    而说到话剧,说实话,李旭升自己之前所拿出来的那些剧本,虽然好,但算不上多经典。

    中国话剧百年第一戏中国话剧史的一座丰碑?

    它使24岁的曹禺曹老师也是一鸣惊人,使中国话剧走向成熟。

    中国话剧这一百年来,如果只选一部戏作为代表,则非莫属。

    它是中国第一部可读、可演的话剧,它的诞生打破了此前中国只能演国外话剧的局面;它是中国话剧史上演出最多、演出团体最多的杰作,是中国话剧百年史的神话和奇迹;几十年的演出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话剧导演艺术史和社会接受史,更是中国话剧表演的发展史。

    这些都使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话剧百年第一戏”。

    李旭升也知道,毕竟名气那么大,甚至有演出的时候,他还专门去看过,所以印象还是很深刻的。

    不过他并没有直接选用雷雨这个剧本,毕竟怎么说呢?

    的创作背景是在1933年,而就在两年前,刚刚爆发了鬼子侵略的9一8事变。

    当时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的热潮。

    曹禺曹老师也积极投身抗日宣传。

    中的鲁大海,就有曹禺在保定结识的一位有思想、有智慧的年轻工人的影子。

    所以说,这里面的剧情,相对于现在的华国来说,有点变扭啊!

    当然,也不是不能用,毕竟在这里,也完全可以当做架空背景嘛!

    说到话剧了,就难免说到中国的几大经典话剧了!

    号称“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也是大剧作家老舍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作品,被外国专家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当话剧后辈们不断以仰望的姿态回望这部经典时发现,剔除庞杂的情节转合、剔除特有时代的立场判断,游走于老舍笔端的其实是一种“大写意”式的蓄势而发的经典东方美学。

    1980年9月,应邀赴前西德、法国和瑞士三国演出,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

    到2004年5月27日,公演500场……

    一部三幕话剧,世俗百态、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浓缩了中国半世纪的沧桑沉浮,为后世留下一个巨大的文化背影。

    还别说,盛名之下,再加上当初李旭升正在疯狂吸收知识,管他是不是参差不齐,既然有这名气,那可要好好看看。

    所以,哪里有这个的演出,他就去哪里。

    虽然剧本背景和雷雨一样不怎么合适,不过可以留待最后吧!

    李旭升这时也在回忆着自己初时看过的那些经典话剧,甚至亲自前往观摩过的。

    这个大家都不陌生。

    历史剧集大成者不但是上世纪40年代革命历史剧最辉煌的代表作,而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这部一气十天呵成的五幕历史剧,可谓话剧巨匠郭沫若历史剧当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集大成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郭氏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日本、苏联、罗马尼亚、捷克等国上演共达600余场,创中国话剧在国外上演最高纪录。

    盛名之下,李旭升自当去了解过,更别说屈原也是一位大大的历史名人,怎么说也是跳河达人

    而且还别说,这个剧本还算合适。

    毕竟这里也有屈原这个历史人物,相对而言,在代入方面还是可以的。

    一部现代化主义话剧的典范作品。

    创作于1925年冬天的独幕剧,被洪深认为是“那时期创作喜剧中的惟一杰作”。

    洪深,学名洪达,字伯骏,号潜斋,别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电影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导演。他从中国话剧和电影的草创时期开始,就进行了编剧、导演、表演等全面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一。

    很厉害的一个人。

    这部剧可以说是创造出了堪称典范的人物语言和最为人称道的剧作结构,在同期大多数粗糙、低质的作品中显得凤毛麟角一般可贵。

    丁西林的“世态喜剧”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并未得到应有的评价,也不例外。

    事实上,以为代表的丁西林喜剧,是中国最早成功尝试现代派话剧的典范,具有某种程度的“超前性”,在整个中国话剧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抗战戏剧的嚆矢创作于抗r战争前夕的,通过一群生活在上海弄堂中的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暗示出雷雨将至的前景,力图使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

    剧本很好,但还是局限于背景。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延安时期戏剧成就的重要标志,是1945年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优秀多幕剧。

    它虽说是一部新歌剧,但舞台风格却类似话剧,是话剧的表现形式与民谣巧妙结合的产物,成功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它的出现及成功推广,为建国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话剧创作模式提供了示范效应。

    呃,这个,还是算了……

    小剧场运动先锋1982年11月,林兆华导演的在北京人艺小剧场首演,开启了新时期小剧场运动的先河。

    这次成功的实验演出,成为转型期中国自己的话剧先锋,并在戏剧界引发了对小剧场戏剧的探索兴趣。剧作打破了传统戏剧观众与演员之间的固定交流方式;还打乱了传统话剧“现在进行式”的“顺时序”时间结构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