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 开心谋发展 3
制定发展计划,李广的心情是愉悦的。 花钱的感觉就是爽啊,尤其是这样论亿论亿的花钱,那感觉简直是帅呆酷毙。 一直以来,海唐国,在李广的经营之下,海抗军都不算很缺钱,至少没有经历过揭不开锅的情况。但是,一直以来,无论政府还是军方的开支都是精打细算,花钱扣扣索索的。 李广敢于这样大手大脚的花钱,难道政府方面袁总理这个管家就没有意见? 这个真没有。 这天,翁婿两个,搞两个小菜,彻夜长谈时,经常传出朗朗笑声。 李广的开心来自于对历史改变的兴奋,袁总理的喜悦来自前景的美好。 这一段时间,正是李广心情最舒畅的阶段。 苏德战场,由于德国占领了苏联北方重镇列宁格勒,虽然输掉了斯大林格勒会战,但是明显比历史同期的形势要好的太多。波罗地海成为德国的私家游泳池,德国的战争机器将不再会缺乏钢铁和燃料。 德国战争潜力加强,在李广看来,欧洲战场比历史上多打个一年半载的好像没有什么问题。 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已经早早的进入了跳岛战术的节奏,激战在即,想必日本的失败会比历史有所提前。李广所要做得,就是静等美日两国在太平洋上恶斗,从而耗尽日本最后一丝力量。 这样的话,海唐国所要做的,不过是在日本将要完蛋的时候,加上一把力,登陆日本大抢特抢一番。等欧洲战场决出胜负,象征性的和德军打上一场。然后就有了理由,再登陆德国狠狠的抢一把。 这前景,想想都让人觉得爽啊。 更爽的是,海唐国所处的印度洋,现在除了几艘轴心国潜艇出没,基本上没有多少战事。 虽无大战,但是护航却是少不了的。海抗军非常尽职尽责的,不仅护航自己的船队,还要为向苏联运送物资的船队护航,为英国船队护航。担当向中国输送货物的运输任务。 这是责任义务。也是对世界大战的重要性体现啊。 总之,海唐国要表现出自身的重要性。于是就有了轴心国潜艇隔三岔五的袭击。轴心国潜艇隔三岔五的被击沉。 其中的真真假假,根本就没有人分的清楚。 重要性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待遇”的提高。海唐国卖给苏联迫击炮炮弹,凝固汽油弹。从而换来苏联的122mm榴弹炮,152mm加榴炮。 苏联现在状况其实并不好。但是。还不是捏着鼻子接受?公平交易哈哈哈。 没有几个月,海抗军的火炮配置就合理全新了。从仿日的70mm步兵炮开始,然后是海抗军自造的三英寸步兵炮,三英寸野炮,三英寸高炮,法制85mm野炮。美制105榴弹炮,苏制122流弹炮,苏制152mm加榴炮。配属一些用美制高炮改装的20mm反坦克炮和40mm反坦克炮。 步兵轻武器:海抗军使用苏制**沙冲锋枪,美制m1半自动步枪。加上从美国购买的巴祖卡火箭筒。 通讯器材,清一色的美制无线电和有线电话。 交通运输,有驮马制,半驮马制的山地团丛林团,也有纯机械化的野战团。全军现在配备的汽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美制的吉普车,另一种是美制的道奇三吨半卡车。尤其是美制吉普,这种售价不到四百美金的玩意,实在是坚固耐用,竟然能拖拽一门三英寸步兵炮任意往来,实在是太适合配属部队了。 总之海抗军现在的陆军装备,已经毫无疑问的世界第一,甚至可以说,海抗军陆军目前的装备,十年之内和美苏两国相比都不算落后。但战斗力能否达到第一,需要连续不断的刻苦训练。 英国现在也有求于海唐国的,虽然还死撑面子,但是对于海唐国的军购请求却是不敢胡乱推诿。因此海唐国轻松得到英国许多对舰炸弹,其中一千磅,一千五百磅,两千磅的炸弹合计近千枚。而英国的杰作之一“高脚杯”炸弹,海抗军也买到了十二枚。 这种“高脚杯”炸弹重5.5吨,长6.7米。别的不说,对付钢筋混凝土工事或者战列舰简直是小菜一碟。 这些炸弹,海抗军现在都不能造。不过总计储备的对舰炸弹足足一千五百多枚,李广估计,这些炸弹足够海抗军用到二战结束。 兵精粮足啊。李广很满意。 海唐国现在所要做得,除了计划中的几场战役,只是低头发展,静静地等日本和德国的失败,到时候下山摘桃子即可,额是出海摘桃子。 完美战略。佩服啊。某人得意洋洋,在佩服自己。 如此有利的局面,李广如何不开心。如此美妙的前景,袁总理自然也是踌躇满志,因此投资教育,投资工业也不觉的冒进了。 所谓一顺百顺。海唐国最近各项事业发展顺利。军工事业在四月份再次有了新项目。 这个新项目,说是新的,其实早就开始筹划。在李广到了这个时代的几年时间里,一直都没有听说过战场上有直升机。 难道直升机比战斗机,轰炸机的技术难度高很多吗? 李广不懂,他一次也没有乘坐过直升机的。但是想想二十一世纪的新闻,某地农民造了一架直升机。李广判断,科技树的生长有偶然性,不一定是技术含量高的后面世,有可能出现技术含量稍低的后出现,直升机应该就是其中之一。 因此,李广早在四零年就组织了一个直升机研发小组。李广虽然手绘了直升机的外部形状,但是直升机研究小组却迟迟不能有突破性进展。一个最为关键的机构拦住了研发的进程。 最近,这个直升机研发小组有了突破性进展。原因很简单,美国有一款直升机被军方采购,但是实际上军方根本不重视,海唐国轻而易举的就购买了十二架。 一种新装备刚刚出现。经常会有这样的状况。美军不重视直升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美军列装的这款直升机功率小,仅仅能搭载一个驾驶员和一名乘员,因此美军是把这款直升机当作救援伤员使用的。而且,直到四三年,这款直升机还是处于摸索状态,美军大多数军官干脆不知道有这么一款飞机。 但是,这款直升机给了海唐国的研发小组极大的借鉴,拦路虎被解决。研发立刻就进入了快车道。得益于李广的“见识”,海唐国的直升机动力直接就采用了一款战机使用的行星活塞发动机。太先进的发动机,美国根本不卖,这款发动机其实就是tbd鱼雷机引擎,李广虽然不算很满意,但是高达八百五十匹马力的引擎。足足是美国那款直升机的四倍多功率。更重要的是,这款发动机不先进。但是技术成熟。可靠性相当高。 一旦列装,作用可不仅仅是能够救伤员那么简单的。只要这款直升机能成功,李广这个穿越人士才敢自豪的说一句,海唐国终于有一款武器领先全世界了。 李广和袁教授谈的开心。不过李广这次找袁总理却是因为另一件事情。由于杜鲁门的帮助,美国和海唐最近有一项合作,说是合作。但是实际上是美国出教官,出经费,海唐国出人。 在李广生活的另一个时空,有一个机构臭名昭著--中美合作所。四月份。这个机构刚刚开始在重庆歌乐山筹建。同样的,海唐国和美国也签订了一份特种合作协议。 这个合作所实质上是一个谍报机构,主要有情报组、气象组、心理组、军事组和秘密行动组,人事组,作战组,电讯组,联络组,研究分析组,供应组,医务组,会计组,总务组,运输组等部门组成。 另一个时空中不少人之所以将中美合作所等同于白公馆及渣滓洞,主要是从《红岩》等文艺作品得来的印象。实际上根本就不是那么会事儿。 海唐国和美国合作设立这么个谍报机构,李广是欢迎的,毕竟海唐国的情报水平存在严重的不足,组织方式也一点都不算严密。独自摸索一套谍报系统,以海唐国的人力资源,实在太困难了。有了美国人的经验,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不过这个机构属于军方,袁教授并无异议。今天李广要和袁教授谈的于此有关,他准备利用美国人这套教育机构,为海唐国培训出一个只针对官员的--廉政公署。海唐国摊子越来越大,虽然现在人口只有一百多万,但是经济规模已经不小于国内的一个省份。尤其是在推出一千家学校,一千家企业的计划之后,监督政府部门的贪污**已经成为了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在小规模时,人治效率或许还要高一些。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人治就跟不上发展了。对于官员,李广的印象说实在的很不好,无论是文艺作品还是他所见所闻。而且现在海唐国,不仅有官员还有大量的国企,没有监督,全凭道德,绝对不现实的。 由于这个部门一旦设立,针对性非常强--官员,也就是以袁总理为首的政府。所以,李广必须和袁总理通一下气。设立这样的机构,袁教授难免心中别扭,但是应该不会反对的,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美国那样的制度,这种机构在一个国家都是必须具备的。 李广对于香港的廉政公署闻名已久,但是知道这个名字,却不知道其运作模式。其实具体如何运作李广并不担心,技术细节总能找到专业人士去做。一个最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个部门归谁管辖。 李广是真不知道香港的廉政公署到底是归哪个部门管的。这一点很关键,甚至比技术细节都要关键。 说是关系到这个部门设立的成败毫不夸张。 吐槽一下,另一个时空,纪检委,反贪局,预防**局乱七八糟的,机构不少却不见效。 究其根本,能不能真正起作用,不在于机构多寡,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这些机构归谁管。 李广出了题目,政治智慧超人的袁总理自然明白,李广是不打算让政府管理这个部门了。政府自己监督自己,本身就有逻辑上的错位。 但是,李广主动请袁总理创建这个机构,表达的很委婉,很给总理大人面子的。 数月之后,这个机构成立。 李广感慨,高明。国人的政治智慧之高,令人感叹。 廉政公署向议会负责,经费单列。由李广(因暂未定最高领导人的职务名称)提名公署署长。 这是什么意思呢?首先贯彻了议会的监督权,其次是政府可以通过经费限制其规模,再然后最高领导人有人事权。 三方共管,本身是一种平衡。但是反过来说,那就是这个部门有着极高的独立性。 一个机构只要成立,期初可能规章制度不够完整,但是起到一定的作用却是无疑的。 后来,随着发展,廉政公署成为级别比肩司法系统的一个独立部门。级别的提高,意味着威慑力的提高,执行力也随着而提升,成为海唐国反**最关键的一个部门。 有点交换的味道:与这项工作同步进行的,警-察系统成为了政府的下属,政府方面名正言顺的第一次拥有了暴力机构。 随着《新闻出版法》的出炉,海唐国民间的舆论监督也开始渐渐的影响政治。虽然这个《新闻出版法》,在李广看来,政府在其中的裁决权实在大的有些过分。屁股决定思维,制定出这样的法律,政府方面的意见占据了主导,不足为奇。 但是,毕竟是民众监督政府,监督议会,甚至监督军方的一个渠道。随着时间的推进,李广相信总会有一天,舆论监督的威力将会逐步体现。毕竟,这部法律的出发点是积极进步的--言论自由。 在这个阶段,国家结构能有这样的雏形,李广其实已经相当满意了。政府人员在四三年中期不过三四千人,国民人口不过一百五六十万,能做到这一步,系统算的上超前了。 眼看着国家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在一步步的前进,李广很满意,心情愉悦。(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