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祭天
四月末,接近五月初,楚灵王开始移驾章华台,百官随行,徐福作为主祭,需当在楚王驾临章华台之前,将一切打点好,只待五月初五端阳WwW..lā沈成平也带着新酿出来的上乘美酒,还有一个少年随侍同行。 后世会将屈原与端阳,也就是端午节捆绑起来,其实也不能算是错误。因为确实是因为屈原的缘故,才将端阳节这么一个地域性的节日,几乎扩大到了全球华人的区域。但是事实上,早在屈原跳江之前,端阳节就已经存在,并且是楚地极为重要的喜庆之日。 屈原选择在这样的一天跳江,其意义就如同一个伟大的人物,选择这春节或者圣诞节自杀一样,充满了一种悲壮的反差感。同时也赋予了一个特殊的日子,更多的含义与定义。 无论如何,现在的端阳节并没有明确的代表着某人,它更像是一个标点符号,代表着‘夏至’。 此时的楚人崇拜火,而夏天某种程度上会让人将其与火联系起来。沈成平步行在章华台宫殿楼宇之间,所见的皆是奢华之处显露匠心独运,虽然是新筑,却依然有着一种难言的历史厚重感。这和后世所见的那些大土墩完全不是一回事。 “果然亭台楼阁,雕栏玉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后世之人不屑一顾之处,此时此刻却是最为奢靡、繁华之所在。 祭天自然也少不了鼎,鼎在这个时代是立国重器,国家政权的象征,这次祭天所用的楚王鼎乃是楚灵王耗费大量精铜混合一些奇珍异宝所铸造的七尊宝鼎。 如今还是春秋末期,周天子虽然没落,却也还未彻底被消去权威,楚灵王虽然狂妄奢靡,却也还没胆大到铸造九鼎,肆意的显露野心,否则说不得等来的就是诸侯的群起而攻之了。 所谓钟鸣鼎食,礼乐之邦,钟是乐,鼎便是礼,沈成平目力极好,远在章华台下面,就看到七尊三足,圆形细腰的宝鼎就分别而立,只有等到祭天之时,才能由楚灵王托起这七尊大鼎,去往祭台。 沈成平看着鼎身上都绘制的凤凰的浮雕,整齐的刻着的铭文,宝鼎两耳如凤尾朝上,高高拱起。这七尊大鼎做工精细考究,上面的铭文同样是符篆,在祭天的时候可以沟通楚国国运,此时正由一队精锐亲卫严格看守。 五月初五,楚灵王正式驾临章华台,从第一缕朝阳升起开始,便先祭拜历代先祖、先王,焚烧一车车写着祭文的竹简,然后便是礼乐响起,巨大的编钟、编磬排列成行,响起恢弘之乐。鎛、钲、铎、錞于、铃等乐器,也交替而行,将整个乐曲变得更加的复杂、繁琐。 这等乐曲庄重肃穆,楚国满朝朝臣贵族,都已经在祭台四周跪坐好。烈日虽然暴晒,却无人叫苦叫累,纷纷直视着正南方向。 正南方正是楚灵王身穿诸侯王服,一手托着一尊大鼎,正大步行来。那千斤的大鼎,在楚灵王手中,却仿佛轻若无物。 自禹皇往后,天下九州,气运以鼎分之,故而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 鼎就是气运、身份、地位的象征,多高的地位,多高的资质,就能托起多少鼎,春秋五霸,乃至后来的战国诸多雄主,都曾试举九鼎,纷纷失败,这才不得不退回原位,不敢再征战天下,就是因为九鼎判定他们没有聚拢九州气运的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