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2 悬而未决
稍后再看。 --------- 一言蔽之,泄气。 一次击发。蒸汽外泄。再次击发,需储存足够蒸汽。故无从达成,蓟王所言,“联袂而动,顺次而发”。 解决方法,亦不复杂。 其一,多管,类竽。 :“鼓瑟吹笙”。注曰:“竽,笙之大者。” :“笙,十三簧,象凤之身”。又载竽,为三十六簧。后世,出土汉竽,为二十六管,并设有折叠管,用于产生低音,簧乃用铜片制成的。 笙最初与排箫相似。既无簧片,亦无笙斗,乃用绳子或木框,把发音不同之竹管,编组成器,后渐增竹质簧片,并匏质笙斗。唐代改为木制,世代流传,铜斗又代木斗。最终定型。 仿照竽,并置二十五管袖箭。各自充气,顺次击发。然过于笨重,且弩机众多,不便cao作。此方案遂被马钧舍弃。 其二,多矢,类箭匣。乃机关连弩之必备。由箭匣填装二十余支箭。行顺次击发。 问题随之而来。一次击发,蒸汽外泄。效仿医用长流银匜,所造蒸发铜匜。击发后,内部气压下降,乃至后继乏力。亦无从连发连射。 马钧并诸葛亮,钻研多日,仍旧无果。 诸葛亮故有此叹:“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 就单发气动袖箭而言,已堪称实用。呈报蓟王之设计图卷,已与后世单发步枪,颇多神似。亦更像机关连弩并袖箭,二合为一。取消连弩之弓臂,及弓弦。于弩臂之上,加装箭筒。箭筒构造,如医用针筒。内藏活塞及连杆。并已赤金管与蒸发铜匜,及酒精喷灯相连。铜匜内装清水,蒸发水汽。扣动弩机,弩矢射出。蒸汽随之外泄。需继续加热,方能二次激发。两次击发间隔,远大于,连弩“绞弦机”。换言之,功效远不如机关连弩。 蓟王细看图卷。这便心知肚明。马钧,诸葛孔明,需解决蒸汽回路,止回阀门,两大难题。甚至,作为高压蒸汽锅炉之蒸发铜匜,需特别加固,如何补水,亦需深思熟虑。另外,诸如琉璃酒精喷灯,不可暴露在外。被敌一箭射爆,遂成火人。更有甚者,赤金连接管,过于冗长,乃至弩箭沉重。且如何减少热损,亦亟待解决。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皆是悬而未决。 终归,窥破门径。比起少年时,手绘神鬼图板。此时此刻,蓟王无意,置身其中。只因,蓟王于公于私,于人于己。不欲介入,历史进程。蓟王亦欲知,无外力介入,最终成型之蒸发袖箭,与史上气动步枪,有何异同。 故,蓟王回书,多勉励之词。却对如何改进,只字未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