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在线阅读 - 第一百五十一章降服博尔塔拉蒙古诸部

第一百五十一章降服博尔塔拉蒙古诸部

    在章项阳的大军推向塔城的时候,一支三万人的部队也在悄悄开向博尔塔拉蒙古诸部。

    当章项阳的大军出现在博尔塔拉蒙古草原上时,在此游牧的蒙古诸部的头人早早的率军在草原上迎接。见到明军将领,他们鞠躬致意。原来这些蒙古贵族知道明军在西域省诸地攻无不克,所以他们特地过来迎接明军,希望能留下一个好影响。

    见蒙古诸部如此识趣,明军将士略微放下心来,但仍然暗自警惕,提防蒙古部落的偷袭。

    蒙古贵族知道明军将领们的担心,就献上了五百匹哈萨克战马和地图。蒙古头人告诉明军将领,“博尔塔拉”系蒙古语,意为“银色的草原”。

    博尔塔拉位于西域省西北边缘,东部与塔城相连,南部与伊犁相毗邻,北部与哈萨克汗国接壤,边界长达380千米,有“西域省第一门户”之称。

    博尔塔拉总面积24896平方千米,总人口十万余人。此地可以通过阿拉山口走向中亚,气候条件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著名景点赛里木湖,艾比湖等。博尔塔拉西、北、南三面环山,中间是喇叭状的谷地平原,全州地表像一片海棠叶。阿拉套山西端的厄尔格图尔格山海拔高度4569米,是博尔塔拉的最高点。东北部的艾比湖海拔仅189米,是全州最低处。地貌特征大致由南北两侧山地、中部博尔塔拉谷地和东部艾比湖盆地三大单元组成。

    博尔塔拉河谷北侧为阿拉套山,其东端最高处海拔2000多米,向西渐次增至4000米。南侧东部为岗吉格山,自西向东,海拔自400多米升到2000多米;南侧西部为别珍套山,海拔由东端3000多米逐渐升高到西部的4000多米。艾比湖盆地东北部为麻依拉山,海拔在2000米左右;南侧为婆罗科努山及其支脉,海拔自精河黑山头的300米渐升至3500米以上。

    博尔塔拉谷地由西向东扩展,海拔自西部的2300多米逐渐降到东部的400-600米左右,由山前洪积平原、坡积-洪积平原及冲积平原组成。

    博尔塔拉水能资源丰富,全部水资源总量为26.33亿立方米,博尔塔拉河是博尔塔拉最大的河流,年径流量5.77亿立方米;精河次之,年径流量超过4.74亿立方米。年径流量超过1亿立方米的还有大河沿子河、鄂托克赛尔河、阿恰勒河和哈日图热格河。此外,还有75条山沟水、17处平原泉和52处山泉。博州有大小湖泊5个,其中艾比湖水域面积为860平方公里,赛里木湖水域面积为458平方公里。

    春秋战国时期,博尔塔拉为塞种人的游牧地。西汉初,博尔塔拉相继为月氏、匈奴、乌孙等的游牧地。西汉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汉朝派校尉常惠使持节护乌孙兵,博尔塔拉归其节制。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归降汉朝,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博尔塔拉为其管辖。魏晋南北朝时,博尔塔拉为柔然、悦般的活动区域。西魏至隋,为西突厥占据。隋开皇四年(584年),西突厥归属隋朝政府,博尔塔拉一带自此又与中央政府恢复了隶属关系。唐代,博尔塔拉以“双河“的名字出现于史册。

    公元1124年,契丹人耶律大石在中亚建立了西辽王朝,葛逻禄遂隶西辽,并在今天的博乐市西南建立孛罗城(部分史藉中称作“不刺“)。汉族随契丹人西迁进入博尔塔拉。

    元朝时期博尔塔拉为蒙古族游牧地。元代实行中书省制度,博尔塔拉隶属阿里麻里行中书省。成吉思汗曾把博尔塔拉在内的额敏河流域封为其三子窝阔台的领地。《元史·列传》亦第一次把这里称为“博落脱儿“。也是今天“博尔塔拉“地名形成的开始。

    明嘉靖时候瓦剌人进入博尔塔拉游牧,征服了阿拉套山的两个哈萨克部落,博尔塔拉为瓦刺人所有。以后,瓦刺部逐渐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特和土尔扈特四大部,史称厄鲁特四部或卫拉特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