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回平王登基周都东迁(大结局)
公元前769年,携王二年,平王移驾宗周镐京,面对着不堪入目的镐京城,周平王流下两滴寒心的眼泪,这都是自己父子相恶交锋的结果,尽管卫武公已经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快的速度,进行简单的修复修饰,仍然无法掩盖王都在烽火中的践踏与沧桑,周平王也顾不了那么多,还是登基大位要紧。 周平王在卫武公,晋文侯,郑武公,鲁孝公,秦襄子等群臣的拥护之下,于破烂的镐京大殿登基正式称王。 周平王称王之后,想要比他的弟弟周携王要高一级,许男说:“称为天王,周天王。”天王也是王,周王朝二王并立时代正式开启。 许男被任命太傅公爵,开始称许文公,许文公对外宣讲说:“平王继位,匡正礼制,同时,平王是靠自己击退犬戎,收复宗周都城,光复周王朝的江山社稷,这是新王朝的开始,这是划时代的历史丰碑,奉天承运,天子诏曰,这也将是周王朝走向新的历史的起点。”许文公意在改朝换代。 携王传来话说:“事件是宜臼引起天下大乱,父子相恶,导至父王因此战死沙场驾崩,犬戎是应南申联盟围周,而现在何谈光复社稷?其罪等同于犬戎,一鹤之泣。” 然而平王也是不赞成许文公改朝换代之说,不允,如果改朝换代,就是真的表明儿子推翻父亲的王朝,这可是历史的罪人。平王决定沿袭周王朝的延续,而且继续沿着先王考的政体改革目标继续深化政体革典路线走下去,多次强调坚定不移的沿着父王幽王的路线走下去。 平王登基三月之后,平王决定要离开让他伤心之地,离开这个狼藉之城,筹备东迁,平王令西大夫秦襄子护驾东迁事宜。 秦襄子在这次站队的博弈中,放对了筹码,押宝押对了,走了狗屎运。这为秦人日后的发展壮大,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东迁的事情看似不大,可是他要路经携王地界,彭戏地界,毛公地界,接着就是西虢公姬翰的地界,然后才能到达洛邑,尤其是西虢公姬翰,他是携王三公之臣,他要报杀父之仇,他要杀掉南申侯,他要剿灭已废太子周平王。 这一来,迁都就是非同小可之事了,平王的人身安全都系在秦襄子身上了。 秦襄子又开始吃不下饭了,睡不着觉了,苦思冥想迁都对策。 秦襄子最终理出迁徙路线,沿着洛河沿岸迁徙,这条迁徙道路要灭西虢,避携王,自古华山一条道,无法占领潼关情况下,就得拉拢毛公,毛国公本身支持礼制继承法的,借道毛国,大军屯兵毛国,只有这样才能安全迁徙,否则,谁也不能保证东迁的安全。 平王悻然同意这个迁徙路线,这也是许文公当时说的为何一定要灭掉西虢的原因。 可是还有一人比较麻烦,就是郑武公掘突,他拥有华山之险的郑国本邑,还有东迁的新郑,新郑靠近洛邑不远,将洛邑夹在东西要道中间,此人不搞定,东都洛邑也是不安。 卫武公建议说:“重用郑武公,其父郑桓公为朝廷司徒,现在仍然任用郑武公为朝廷司徒,这样缓解他的敌对势力,同时,他在朝廷为官,也是变相的作为人质,让郑国不可乱来。” 南申侯说道:“此人性烈,他扬言要报父仇,郑桓公是被犬戎所杀,却将责任加在平王和老夫身上,他哪里会买账。” 许文公说道:“这事好办,交给臣去办吧,臣确保郑武公不计前嫌,放下仇恨,入朝仕王。” 许文公如郑,言及入朝为官,郑武公决计不从,郑武公说:“弑杀幽王,杀我父考的人,怎能同流合污,杀父之仇则不可不报。” 许文公说道:“杀桓公之人,本是犬戎,这和平王无关,何况报仇雪恨,身在哪里不是一样?形式不同罢了,大丈夫何为计较小的斑点污垢,应不计前嫌入朝为卿,给郑公一日时间考虑,明日此时,在下再来拿答案。”许君说完告辞而去。 郑武公回味许文公的话,觉得很有道理,“要想管住这个王侄宜臼,就得入朝为官,控制天下局面,报仇雪恨的形式花样多种多样,做大事者,不拘小节,也罢,入朝为卿。” 不过郑武公提出两点要求:“第一,作为王叔,见了侄子平王不下跪。第二,南申小女入郑为妃。”郑武公要用南申之女作为人质,同时作为南申伯的女婿,可以保身,双重保险。 许文公将此话带到平王面前,平王说:“王叔乃长辈,匡正礼制,这也是朕大力提倡的,王叔入朝,就按照宗亲礼制,长辈为尊,不下跪。第二条,申女入郑为妃,这也是好事,郑申和亲联姻,一解前仇,大家一家亲,可是外公最小的女儿还小,还没到嫁人年龄,等上几年,等小姨长大了,再行聘礼。” 平王此时也只能委曲求全,放下身段,坐稳王位再说。 郑武公成了第一个敢跟王上谈条件的第一大臣。这就是他的报复第一歩。 有了郑武公的许诺,入朝为卿,担任司徒一职,迁徙东都的一大风险表面上用和亲谦让化解。郑武公走马上任,他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谋划灭掉东虢和郐国。谋划中,原因后续。 也许这些说词,只是郑武公之后的掩饰变节的一个说法。 东迁最后一个障碍,就是洛邑成周的城主,如何让其乖乖让出?洛邑城主可是宣王的庶子,也是平王的叔父,此人不好对付啊。 许文公早就想好对策,说道:“陛下,洛邑城主,他们没说不,也没说行,没有明确表态,就是在看风向,此人与晋国侯姬仇交好,只要让姬仇入朝为卿,那么这是等于成功一半,另外,将成周边上的小邑留给他,再将新都向邑让给他,他何乐不为?” 平王大喜说道:“爱卿真是谋略大才,此事还有爱卿去办。” 许文公如晋。行贿,巧言,晋文侯入朝为卿。晋文侯也在谋划他的使命,他要借势灭北虢,以及虞国,耿国,谋划中。 晋文侯如成周,说服洛邑城主姬双,迁居向邑,让出洛邑。 一切从实际出发,搞定东迁障碍,乘下来唯一的大事,就是消灭西虢这个障碍。 迁徙的路线中,潼关是走不了的,那是携王的王幾管辖范围,唯一途径,就是通过洛河上游,沿着洛河经过卢氏,经过虢国境内,到达毛国,再到龙门,最后到达洛邑。这是一条最佳迁徙途径。这个迁徙沿线上唯一的障碍就是西虢。 携王二年夏天,晋文侯晋升为三公。 韩侯得知郑武公变节成为平王司徒,晋文侯成为三公之一,传来话说:“一帮弑君之人,乌合之众,宜臼起兵弑王杀父,卫武公代兄践踏君位,晋文侯弑杀其叔自立为君,鲁孝公弑君成性,郑武公忘了其父仇恨,认南申之贼做父,诸如此类王者公卿,会聚一堂,举不胜举,乌鸦一片,这样的群臣,治理天下,天下能安否?天下诸侯能不效仿?” 韩侯此话一出,刺痛平王以及手下所有劣迹昭著的公卿,后果很严重,这是一定的。 平王也不管他们怎么说,反正登基为王了,谁是最后的赢家,鹿死谁手,尚不清楚。 晋文侯说:“看你韩侯还能神气多久,到时看我如何收拾你。” 晋文侯上任之后,会盟卫武公,郑武公,许文公,秦襄子,合力攻打西虢。 这次战役中军以晋文侯为主帅,郑武公为监军,会盟联合大军,将西虢四周全部围住,崤山和熊耳山以及秦岭东麓,四面围堵,将西虢围在当中,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让西虢无法进出。 西虢公姬翰总不能坐以待毙,全力反战,主力向北突围,因为黄河北部还有一个北虢之地,北虢也是他的地盘。 双方交战三个月之后,西虢公战败,北虢驻军前来救援,姬翰安全退到黄河北岸北虢之地,西虢南部丢失,西虢公姬翰退守北虢之地,历史上北虢正式开始。 晋文侯会盟联军也没有继续追杀姬翰,他们的意思,也就是夺取洛河沿岸迁徙道路而已。 可就在这次战役中,携王无力出兵救援西虢,让西虢公姬翰失去西虢本部之地,屈退北虢,领土失去一半,这让西虢公姬翰心里非常不爽,这次战役为以后姬翰对携王的政局变故埋下隐晦的伏笔。 卫武公、晋文侯、郑武公和秦襄子成为周平王东迁的功臣。这是一定的。 平王启动东迁洛邑。这年秋天,晋文侯,卫武公,郑武公,许文公,秦襄子,以师从王入于成周洛邑,号称东都,世人眼里的东周从此拉开他的序幕。 历史上此时没有东周这个称呼,是后世之人以都城的东西地理位置来划分年代的一个分界线,史学家因此说,西周灭亡,这是一句错话,此时,历史上只有一个周朝,哪来的西周?东周之分?世人根据《诗》中所说“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而来定位宗周灭亡的言论。世人认为宗周,就是西周,习惯成为公认之理,公理不需证明,于是西周、东周依然存在于世人口中。此时,如果真有东周之说,那么,周平王就是推翻他的父王周幽王的不孝之王,父子相恶,这要背负千年的骂名,此时的周平王绝不会答应。一直到东周周赧王时期,封宗周为西周邦国,始有西周东周之说。 公元前768年,历史上第十三代周王正式在东都上任(算上周文王,就是十四代王),开始他的长达五十年的为政生涯。历史上很多历史学家从迁都第二年768年开始为平王东都纪年。前面追认三年为周平王元年,史称公元前771年史纪,意在取缔携王纪年,以便延续衔接幽王纪年,这是周平王执一之后,后来追认的事情。 周王朝历史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翻开他的新的一页,周平王只是迈出东迁的第一步,因为还有一个周携王的存在。此时的周携王他是正统,天下诸侯大都以携王纪年,包括后世之人还是以周携王为正统年号,这也取决于幽王确实临终受命,而且有传国之宝凤化石砥厄宝玉为证,这是周王朝王者继位凭证(就如后世之传国玉玺),此时的周平王也就是自立为王而已。目前,依然是二王并立的时代,世人说西周结束于周幽王,这是不准确的,西周准确的说,应当在携王执政二十二年之后,周平王执一之后,方可言西周结束。但是,世人都这么说,本文也就就此结束西周故事,乘下来的故事,归属《东周王朝》。 那么,如何解决周王朝二王并立问题,就是这个时期下一歩的重大问题,兄弟继续残杀,还是二王和平相处下去?周平王难道真的要成为弑父杀弟世间第一人吗?请看《东周王朝》如何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