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回 五世而迁附庸聚生
厉王二十一年,在荣夷公的积极倡导下,厉王颁布“四世而析,五世即迁。”的政策。意思是第五代人必需迁徙,四世同堂之后必需分家另立门户,就连百姓,家有农夫,余夫也得另立门户。 这下,群臣闹开了锅,诸侯大宗宗子极力反对,这是让他们分家,这是让他们闹家庭宗亲不和,尤其是主管大宗事务的凡伯,被推到风头浪尖上,以毕公为代表的宗子们都要他上谏进言,凡伯只好硬着头皮上谏。 大宗凡伯上谏说:“大宗是王朝的屏障,大国公侯是王朝稳定的基石,如果分析分家,大宗变散宗,强国变弱国,这对朝廷不利,小家庭不值得提倡,养儿为了养老,积聚粮食谷物为了防止灾荒饥荒,劳力重于资本,大家庭男丁多,便于致富强国,一切家务开支,合众则节省,分开则浪费,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还是大家庭比较好,望陛下三思而后决。”凡伯说得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家的事情,上谏总不能没有充分反对的理由,他也说到了朝廷的痛点。 厉王说道:“五服改制,并非朕所为,乃先祖穆王改制,朕只是再次贯彻落实执行这项先祖政令政策而已。先祖穆王当初规定,五福即五服,五代之内服从长房宗子管制,五代之后即不再服从宗子的管理,自立门户,成为小宗。在祭祀上,仍然甴大宗宗子掌管祭祀权力,小宗无权祭祀。也就是小宗余财不上缴,自食其力。” 毕公已经于懿王迁都时期分家分析一次,一家毕国,变成子午岭,靠近义渠戎的戎毕,还有一家东迁到了黄河首阳山附近魏地,称为魏毕(后来的魏。),如果现在再次分家,他的毕国大宗子弟又要减少一半,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所以毕国公第一个反对这个大宗改制。毕公上谏说:“宗亲和睦,就是朝廷和睦,小家安,则天下安,小宗无后,大宗负责养老无忧,一家和和睦睦,情义nongnong,一族同居,这是何等的理想社会。” 厉王说:“贵族恒为贵,世代贵族,人员安置工作,成了朝廷负担,成了大宗负担,都为贵族,谁来耕种收割,谁来养活呢?还是自力更生,小家自立,自己养活自己的好,不能在大树底下乘凉,要各显神通,各有各的生存本领,各尽其才,各自实现人生价值。”厉王说的既是大道理,又是实际问题。 大宗反对无效,因为这项政策得到小宗们的积极响应,十代人繁衍下来,小宗们已经基本成为了平民化贵族,也就是贵族的边缘化。凡是切实实际生活的,总是会得到大部分人的响应的,这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和千千万万的小宗们的利益相适应。 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政策,就是容易落实,这是太宰荣夷公的切入点找的准。 话说穆王时期就改了宗子政策,基本没有落实下去,因为伤害了大宗宗子君主的利益,君主也就懒得推广落实了。现在,厉王要解决诸侯多占土地的问题,同时要落实井牧制的土地平均地权问题,让耕者有其田,要实现这个政策,何其的难。于是太宰荣就想出当初穆王的五服改制政策,穆王时期已经是五代宗子了,庞大的贵族世子问题已经凸显出来,成了社会问题,政策出了台,结果落实不下去,现在,该到落实的时候了。 如太宰荣夷公对厉王所说:“治国理政,如医生治病,一个人的脚趾粗的像大腿,小腿大的像腰,大腿有多粗?胳膊能扳过小脚趾吗?有机会不治,不要几代,一定会成为不治之症。”荣夷公一语双关,道明社会实际隐患。 厉王坚定的说:“治,一定要治。” 司徒屰黉说:“人民富,才为天下富。诸侯富,只能说明苛政如虎。平均地权,耕田井牧制,必需推行。” 厉王应道:“朕这就下令推行。” 厉王下达第二道王令:“嫡长子宗子百世为宗,恒为宗子,五世孙这辈庶子,除了已经另行分封,除了已经为官世系,其他无单独食邑的庶子五世祖各立小宗,另立门户,其为小宗肇始祖,其后裔长房为小宗宗子,按照小史官记载的世系宗谱实行,半年内,全面推行无食邑的五世祖的嫡长子小宗世系迁徙分析政策,按照人口,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按照每人一百亩耕地划分,就近另立封分,作为原大宗附属国,上报朝廷,由太宰确认,太史记入史册。原大宗宗子世系的财产以及原分封地域,这一切归属大宗所有,大宗不得另外侵占多于封地面积土地。” 一石二鸟,厉王一来解决了诸侯多占土地的问题,二来解决庞大的世子贵族实际生存的社会问题,而且,这个政策很快就能实现,因为有了这样的一道王令,大宗不按照执行,小宗之人也不会让份,小宗肯定不干。同时也没有太大的损害大宗的利益,名义上这些附庸小国,还是大宗国的附属国,也是自己的宗亲,总要给饭给他们吃的,总要給活路給他们走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是大宗宗子的责任所在。 这样一来,原来方百里的公爵诸侯,少则侵占公有土地超出三百方里耕地面积,伯爵多占的两百方里的土地,子爵多占的一百方里的土地,现在根据小宗的人数来分割成七块,五块,三块小的食邑地域附庸国,大宗自己还是原来封地的百里方国,七十里方国,五十里方国,面积没有小,只不过,多开垦的多于原封地的土地没了,变成小宗的生存之地。这也好,反正大宗还是可以管小宗的,这是王上说的。 大宗他们哪里知道,时间一长,小宗根本不理大宗,既是小宗服管,也是名义上的,利益上,小宗不服管,王上也说了,五世内服从,五服外因迁而亲情尽,无服。何况现在已近十代了,马快又要分析分家了。 小宗不理大宗,不要紧,不服可以动武力征服。大宗是这么想的,同宗同亲相残事件,几代后必然发生。社会矛盾总是每时每刻存在的,不是这个矛盾,就是哪个矛盾,作为执政者,也只能手痛医手,脚痛医脚。 这个办法很好,用自己人解决自己问题,政策很快落实到位,半年之后,周王朝多出五六千食邑主。厉王向平均地权迈出了坚实的第二步。 平均地权,迈出第三歩,解决人多地少问题,如果一个小的诸侯国方圆五十里,人口超过十五万人口,他的土地就很难够农夫分配,两百年的人口增长速度,虽然不算快,但人口增长一倍还是有的,哪些本分的小国,没有开垦侵占公共土地,这样他们就很难按照百亩耕地平均地权了,这些老实头,厉王也不能让其委屈,一碗水端平,厉王要实现的是人人平均地权,天下统一标准。于是厉王决定对其追加耕地面积,增加这些老实头本分的小国的食邑主,按照其现有农夫,包括余夫在内的土地,直到土地够分配为止。 这事,凡响非凡,让天下诸侯刮目相看,终于明白厉王真正的执政纲领的目标所在,不是和诸侯君过不去,而是为了心中的哪个平均地权的梦想。理解万岁,厉王笑了。 司徒屰黌(黉hong),成了毕公非议头朝下走路的人,倒行逆施的人,黌同黉,黉宫校舍之意,毕公说,黉门都是培养逆势盗名之人的场所。黉宫门,就此流行。洪荒年代黄帝门之意。 改革革典,总会得罪一批人,总会让部分阶级利益受到伤害,这是难免的事情,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就看这改革革典是不是有益于大多数人,才有公平的少数服从多数的生态原则进化,就是历史正确的发展方向。 卫国使吏来报,卫顷侯病危。 厉王二十一年,卫顷侯薨毙,太宰荣伯派太宰第四秘书处处长宰夫下大夫前去吊唁。对于卫候顷的历史评价,也许有很多误会,认为卫候顷行贿夷王而受封侯爵,这是有人诋毁卫候顷,因为没有任何史实可以证明卫顷侯行贿,也没有人可以花钱买到侯爵这个爵位,可以肯定。如果你能买到,不防也买个爵位做做。 卫顷候子釐侯继位。这是卫国第二位侯爵。 厉王二十二年,陈国公幽公薨毙,太宰荣夷公派太宰秘书第一秘书处处长宰夫前去吊唁。 对于陈幽公,历史也有争议,为何叫幽公呢?历史上叫幽公,哀公,都是被杀,被弑之君的谥号,可是历史没有发现记载这个史实材料,而且,陈国世系的年表也不太符合人的生老病死的正常规律,所以很多人怀疑陈国瞒报史实。从陈相公篡位开始乱了体系。 陈幽公之子陈孝继位,是为陈釐公。 改革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