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西周王朝在线阅读 - 第十二回季历悟道三道七策商帝武乙赐立岐邑

第十二回季历悟道三道七策商帝武乙赐立岐邑

    第十二回

    季历悟道三道七策商帝武乙赐立岐邑

    季历从大师兄与二师兄处回来,头脑中老是想起师傅所说的话,“天道七术,以人为道,以德爱道,以仁载道,以义取道,以武定道,以养兴道,以法治道,以学传道”。这明明白白是八句,师傅为什么说是七术,难道第一句“以人为道”是总述?所述的人道之本?何为人道?人之本是生命,生命生存的基本要素是,一为食为天,人不吃饭会饿死,食材为人生命内需能源,生命所需五谷杂粮,粮为第一要素。第二要素是人食五谷杂粮会生病,病魔会夺去人的生命,所以要医病,要医生医病保命。第三要素应是人知温暖严寒,所以要有住处,以避风雨冰雪,因为热也会热死人,冷也会冻死人。第四要素该是人要穿衣取暖,避阳辐射,同时人知羞耻和美丑,所以要穿衣打扮。师傅所述人道之“命本道”,“命本道就是吃、穿、住、医四要素。”

    除生命“命本道”之外,人道还含什么呢?人要什么呢?按照二师兄所说师傅有三大希望,“医人,医世,传道”。医人,二师兄医术为“命本道”之一。医世,何为世?就是人所生存的环境,叫人世间,也叫世道,生存的环境有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世道好,就是人世间自然环境好,风调雨顺,无山洪暴雪,无自然灾害,无人为的弊害。世道不好,就是人世间遇到自然灾害,风不调,雨不顺,山洪爆发,飓风雪灾等导致人们因此而失去生命,后天人为的坏人坏事多,暴力事件多,世道不太平,世道不安宁,或遇到战争年代,相互争斗,相互屠杀,导致人民失去生命。医世,看来就是医治这个世道。

    大师兄的“传道”,在七术之中,传道是为了教化,教化的过程,叫传道,传什么呢?传什么内容呢?思想,精神,行为规范,行为意识,对与错的标准,也就是统称为大文化背景下的精神,礼制,行为,法制,这些东西归根到底是人心不古,教化人心,就如二哥二王子仲雍说的,人除了物质上的需要,还有精神上的需要,意识形态,意识标准,传道教化,解世人心理精神之疾苦,用文化传播精神要义,教化尘世之人,净化心灵,统一思想。心为心声,一切行为都发自内心,然后传达到大脑,大脑指挥行为,大脑袋是指挥系统,根在心。

    要从根本上教化人,就是要教化人心,心为人之根,命之本,血脉之源,人心所向是正义之心,何为正,正就是好的心,如善心、仁心、慈心、良心、爱心、孝心,教化人们凭此心而论事,凭此心而行走,凭此心而为,用好的心态去为人处世,教化那些不好的心,将那些歪心、黑心、恶心、歹心、毒心、邪心、坏心、狠心、丧心、祸心、违心、背心、亏心、私心、贪心都教化成好心,否则世人就会不安心,劳心、闹心、堵心、痛心、焦心、惊心、乱心,进而人们对这个社会就伤心、灰心、悲心、死心。如果将不好的心教化成好的心,世人就会顺心、宽心、称心、放心、开心、安心,心安则理得,社会就安宁,因此教化人心是教化之重要环节。人之初,性本善,后天随世俗变化而变化,所以后天的教化与传播的内容标准特别重要,要强调修心养性,性为心生,习性成惯,惯成自然,所以行为规范很重要,要达到政治层面上的礼制标准和法制化。

    师傅教我天道,即要我医世道,医世间苍生疾苦。按此推理,师傅的三大希望,都是在说“以人为道”。以人为道就是“命本道,世间道,教化道”三道之总道为人道。

    师傅又说“天道七术,缺一不可,顺序还不可颠倒,以武定道居中,以武定道之前需修三道,以武定道之后还要修三道”。八句中去“以人为道”,七术既是“以德爱道,以仁载道,以义取道,以武定道,以养兴道,以法治道,以学传道”。

    顺序不可颠倒的话,那首先是“以德爱道”,德是用来治理国家的,为君为臣要具备德行,刑不上大夫,受过刑罚教育过的人,是个失德之人,失德之人不能做大夫,这是将道德准则提升到政治层面,具备好的品行,好的品德,皋陶说:“德具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意思是说:“宽宏而又坚栗,柔顺而又卓立,谨厚而又严恭,多才而又敬慎,驯服而又刚毅,正直而又柔和,简易而又方正,刚正而又笃实,坚强而又良善。”把九德应用推广到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具九德;同时要恩惠于饥寒交迫又陷于动乱的人们要得到衣食,要得到安宁的生活安置,爱天下之人,爱天下百姓,教化人们相互间要相爱,有权不要任性私为的有德之人,不为私欲而不惜任何代价大规模地征战杀伐,造成天下大乱,使百姓生灵涂炭;具备德行天下,公平合理,公平无私,人民相爱,相爱人民,就如父王不忍杀而弃豳国之举,厚德载道。

    具德之后,以德治国,再“以仁载道”,仁爱是根本,以民为贵,有民方有社稷,社稷方立君,仁怀于民,仁德施政,师傅说得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思想。父王已经做到了。

    “以武定道”之前,要“以义取道”,出师有道,师出有名,要有道义,义与仁德有严格区分,仁德用于治国安天下,安天下以仁治,义用于武,平天下以武治,两者的使用地方要严格分开,两者结合,先安后平,先以仁安天下之顺应潮流者,叫顺势而安者,还有一种人于世无争,叫随遇而安者,以仁安之。天下还有一种人,叫不仁不义之人,叫不安分者,不安分者,动武力让其安份,平定不安,叫平安。于道义上讨伐不义,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有义则生,无义则死。举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之义举,赏善罚恶,义薄云天的正义性斗争,当正义的愤怒充满胸中时,义愤填膺,用崇高的正义行为来拯救世道,代表民志而为的正义之师,如果杀掉坏人而使好人得到安宁,那么可以动武,如果出于爱护天下百姓而进攻别国,那么可以动武,如果是用战争的手段来制止战争,可以动武,用名正言顺的正义之举获得百姓的悦服,动用军队来讨伐不义,以勇敢担当争取和平,以武定道。这一点父王没有做到,所以失去豳国,看来到必要的时候还是要用武为之,单纯的依靠仁德的也注定要失国,如语仲所说,佣兵方可自重,特殊的时代,特殊的情况下,采取特殊的手段,特殊的手段表现为武力,武力以拯救世间道。

    以武定道之后,因为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大灾大难之后,百姓要以修养,用时间来愈合伤口,用勤劳来补充元气,人民要长时间的得到充分的养以生息。这就是师傅说的“以养兴道”。不能再暴敛百姓。这一点父王做到了,惠民仁政已十年,还要继续十年。

    于民养息的同时要依法治国,规定正确的行为准则和制定伦理规范,确保相互间不相欺凌,保证社会秩序井然,以保国内安定团结,即是“以法治道”了。

    于民养息时要“以学传道”。即使世上最贤明的君主,但假如不对普通的民众不先加以教育,训练教化,也是无法加以使用的,所以看出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内容要简明易学,易学好用,那么人民就会好学上进,积极向上。习惯成自然,自然养成后,人民就会依照习惯行事。这是“以学传道”的最佳效果,所以要注重教育,注重传道。季历脑海里闪出一念头,决定儿子姬昌从文,拜龙湖子为师。

    季历参悟到这里,想起师傅说的“表面上的风花雪月,侉侉的亭台楼阁,不如百姓心里的喜悦。”这老百姓的喜悦是什么呢?是大王子泰伯所说的,“老百姓们要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的温饱之家。人是要过好日子的,要过太平日子的,人是要过小康的日子的,过小资小味的日子的”。也就是说前面是温饱问题,后面是小康问题和太平盛世,三大问题。温饱问题已解决,小康就是还要以副食品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加以丰富精神生活,保证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的小康生活。一句话,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一步步实现。

    季历再想,周国还欠医道,人民更喜悦医疗保障机制,生病有人医,有药吃。解决人民生病的疾苦,医道除了医术之外,还要医药,没有药材,医术再好,病也不能痊愈。所以师傅一直坚持上山采集药草标本,医道要设立司药。

    季历想到此,觉得师傅的天道之理,可总结为“先民,后社稷,再君王”之道。“人道”为三,“命本道,世间道,教化道”三道,季历想到这里,觉得从七术推理来看,单纯的依靠仁德的也注定要失国,单纯依靠武力的也注定要失国,师傅说的对,治国与平天下,平定天下之后再治国,七术缺一不可,单一之术也不可为。

    季历悟道悟到这个高度,已经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了。

    除此之外,季历还觉得有一事犯愁,不知该不该和父王说,一时拿不定注意,就是语仲所说的仕商问题,二师兄也提到这个问题,觉得周国现在发展的太快,越来越大,声威越来越响,已引起商帝武乙的重视,武乙曾多次提起过,武乙又是位表面上的无道之人,人送外号“偶人”,此人难为,喜怒无常。他把大商之都已迁回以前的古都河北。季历正在思考间,周王传要见季历,季历应传立马去见父王:“儿臣参见父王。”

    “坐。”周王对季历说道。“上次让你解决的问题如何?”

    “回父王,已经解决。”季历回道。

    “说说看是如何解决的?”周王问道。

    季历把语仲教给他的“司徒徒役随军法”。把移花接木,双管齐下,分而治之的办法与父王说了一遍,周王听了高兴万分,觉得有才,妙。接着,季历又把“国家用兵一方四法,佣兵方可自重”之方;“甲士转役法,随军置田法;工兵先至法;敌粮我用法”的四法也讲给了父王听。

    周王一听兴奋的站了起来,说:“这是大才,赶紧着手去办,先办司徒徒役随军法和随军置田法,以兵养兵,自给自足政策,这两项立马落实,军田就于距军营十里之外就地划置。”

    “诺。”季历退出到门口,又折身回来。

    周王见季历回头,问:“你有话要说?”

    “父王,儿臣有话不知当说不当说?”季历说道。

    “说吧,没有外人,没事。”周王说道。

    “儿臣在想,现在我周地越来越强大,国富民旺,国富兵强,势头太旺盛,是不是会引起外界的注目,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事,尤其是大商,商帝现在是武乙当政,听说此人心胸狭窄,妖事太多,人送‘偶人’之号。听说他还要计划攻打召方之国和人方之国,听说这两邦也是国力渐强,佣兵自大,武乙不容忍而打算攻打他们,以此来遏制他们的发展。父王是否考虑到此事?是否有两全其美之法?是否要和大商建立密切稳定的关系?”季历说道。

    “好,说的好,问的好,这个问题父王也感觉到了,只不过是还没来得及考虑周全,你先回去,过几日再定此事。”周王说道。

    “诺。”季历应声告辞。

    数日之后,相宰马驰,司马季历,司徒梁醇,司空归心,太史风不骇,司农泰伯,总宰仲雍,应诏来到玉风堂议事厅。众人行礼见过周王,回到自己的座位。

    周王问:“众爱卿,觉得现在世道如何?每个人都说说看法?”

    相宰马驰开口道:“现在的世道不太平,自廪辛征战危方,接着又征战羌方。廪辛驾崩,其弟庚丁得位,政局未稳,就又接着攻打危方和羌方,直到庚丁驾崩方休战。武乙登基,听说对召方和人方不满,准备开打,何时开战,尚未定夺,一旦开打,没有几年不会休战。”

    司徒梁醇接着说道:“三苗也发生战争,陇西和陇北也发生战事,这些战地都在我周地附近。

    司空归心也说道:“目前的战火没有烧到我周地,是因为我周地之边缘有大商之侯国封地作屏障,如没有这些小国挡在外面,战火也可能会蔓延到岐山来,因为到内地,必出岐山之地。”

    太史风不骇干咳了一声说道:“我们现在是在大商的腹地,在大商的腹中,充分发挥四周之地的属国联盟的作用,西部是嬴,我们联姻之国,西南陈,我们联姻之国,如果我们能与南边的井、扈在联盟,就无忧了。”

    司马季历说道:“唇亡齿寒,我们周边的情况大家心里也明白,虽然战事一时不会到我周地,嬴邦地在我西南边,陈地之西是邽方和西羌族,我们西边的凤翔雍州之西是绵诸戎,凤翔雍州之西北是夨(ze)方,夨国的北方昆戎和彭方,我们的北边麟游杜地之北是黑河流域的阮、密、共三国,北面还有义渠戎和鬼羌诸国,南边秦岭之南的褒国,褒国的西南边是氐羌族,东边是大商的封国程方,云阳国,桥国,渭水之南岸还有西井、邰方,骊山诸邦。大家想想,要想安宁,要怎么样才行?何况佣兵只能应付周边小的诸侯国,和强大的大商帝国无法对抗,我们和大商帝国不在一个级别上,在大商的四周包围中的地方独立称王?大商会怎么想?让你在他的腹中强大,长期让你肆无忌惮的发展,大家觉得可能吗?我们需要生存空间,于其冒着大商打击的风险发展,还不如低头------,要想安宁,必须要与大商取得联系,与大商朝建立起稳定的同盟关系,才可以保障周的安全,在大商的保护下我们周国积聚力量,奋发图强,让百姓再过上平安的十年,二十年,让周国正正的得以发展,何去何从,望父王定夺。”司马季历把周边的形势分析的让每一个人心里都发毛,季历不是在故作玄虚,是真的面临着选择。

    周王又一次的走到人生的岔路口,人生的又一次的决择,何去何从,周王心里明白,不管是联盟还是称臣,联盟称臣以后就不能再独立,再独立就是背叛。不称臣就会有挨打的可能,称臣才可以保障周的安全,才可以在大商的保护下不受他国的侵犯,才得以平稳发展。称臣,利大于弊,兴百姓之利为正道,不能任性私为,不能为称王之私欲而不顾一切代价去和大商相伐,不能带百姓走进泥涂火炭之中,何况与大商联盟,百姓得益匪浅,与商的文化再一次的大融合,周国少走弯路,可以迅速改变社会落后的状况,与大商朝同步发展。周王考虑再三,决定联盟或称臣。

    周王说道:“本王决定联盟,仕商。”

    司农泰伯说道:“联盟那是开始,后面必然仕商称臣,称臣之后,平安发展,再过十年,老百姓们就会有余粮七到十年之余量,如果平安过二十年,老百姓们就会有余粮至少十年到十三年余量,国库就可有可支配的余量粮食可达三十年之久。”

    内廷总宰仲雍说道:“仕商的基本条件是上贡,上贡的数量为百分之一,按照现在的政策,十年半公田的话,赋税为百分之五,减去上贡百分之一,还余百分之四,十年之后,无优惠政策,赋税达百分之十,减百分之一,还余百分之九。”

    “既然决定与商联盟,谁去前往出使联系?”周王问。

    太史说:“因此事体大,相宰比较合适出使此命。”

    相宰马驰说:“臣愿往。”

    “好,就相宰前去吧。”周王姬亶决定。

    众人散去,相宰马驰回去准备出使大商。

    相宰马驰的师兄弟有二十几人都在大商朝都为官,关系都不错,相宰为每人准备一份厚礼,为商帝武乙准备好了一份大礼,这份大礼是师兄弟们为其开得清单,包管武乙开心,商帝高兴事情就好办了,这叫朝中有人好办事。

    结果是如其所预料,商帝武乙特高兴,大夸周王会办事,商帝武乙接待了相宰马驰,表示:全力支持周王的发展,加强双方的密切联系,建立友好联邦,双方联盟对外,为西部的稳定局势,做出必要的担当,并希望明年来得时候,双方能进一步的深入的建立密切关系。商帝含沙射影的,意味深长的暗示周王,明年称臣,不再联盟,按时朝贡。

    周相宰当然明白,并坦诚地表示,愿意进一步深化双方亲友般的关系,为天下百姓带来福祉。周相宰马驰首次出使大商,算是圆满成功。周国与大商有了联系,并建立了友好联盟关系。

    第二年,仍然是相宰马驰为使,出使大商,这次马驰想,上次商帝武乙已明确暗示称臣朝贡,这次出使就是要朝贡了。于是,马驰除和上次一样为师兄弟们带去厚礼,为商帝武乙准备大礼,顺便把朝贡的物资一并带去。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前去大商都城亳邑出使与朝贡,大商都城刚从殷地迁都到老都城亳邑才一年,城市还在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中。大队人马刚到亳城,早有马驰的师兄弟们上报商帝武乙,为周王说了不少好话。拿人钱财,为其说两句好话,美言几句,不花成本,何况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谁都愿意干。商帝武乙一听周王朝贡,很开心,觉得周王姬亶很上路,马驰会办事,大商朝又多了个来朝贡的方国,商帝倍加高兴,这是自己登基第二年,就有外方方国主动来朝,觉得这是自己的天威所致,吩咐按正规朝贡程序接待,因为是首次朝贡,特安排朝贡特使使节接待程序,并于朝堂之上嘉奖来使。

    朝堂之上,商帝武乙尽然说:“周王为何不亲自来?朕还准备封赏他呢。”

    马驰一听出乎意料,赶紧回道:“没有商帝的召见,周王觉得怎好蓦然前来朝拜。”

    商帝武乙一听此话,说道:“周王很明事理,明年来朝,诏周王姬亶亲自前来,朕要封赏他。”

    马驰上前拜谢,口称:“天子万岁,万岁,万万岁。”

    其实不是周王姬亶不召见就不能来朝,因为他来了就没有退路了,如果只是来朝,而不封臣,双方还是联盟关系,一旦受封,就是称臣关系,现在没办法了,商帝武乙当众亲口召见,还要封赏,没有退路了,姬亶只好前去受封称臣了。

    公元前1145年,商帝武乙三年,周王姬亶在相宰马驰的陪同下,带着比去年朝贡两倍多的朝贡物资和礼品,前来大商都城亳城朝贡,这次朝贡是做好充分准备而来。周王第一次来大商朝,当然要有面子的同时,还要拜访很多同僚,为以后做好铺垫,拉好关系,建立同盟战线,所以带得东西特多,到商都亳城后,天色已晚,就住在行苑里,等待第二天商帝武乙的召见,一夜无话。

    第二天早朝,商帝武乙召见周王姬亶,姬亶应召来到商朝大殿中,大殿上面,商帝武乙精神抖擞的坐在大殿宝座上,等待姬亶朝拜,众臣列于两侧,人数众多,看来今天没有缺席的,姬亶走到大殿当中,行大礼,高声说道:“岐山之民姬亶前来拜见天子陛下,祝天子陛下福比天齐,永寿安康”。

    “姬亶免礼,你能亲自前来来朝,朕非常高兴,为嘉奖你为本朝所做的贡献,朕特地要封赏你,你所在之地为岐山之地,岐山在黄帝之时,就出了位神医岐伯,岐伯就住在岐山脚下,岐伯是黄帝的重要大臣,你也将是朕的重要大臣,朕就封你为岐邑侯,公爵,世袭罔替,都邑岐阳;听说你先祖圣母姜塬之墓和始祖后稷之祠庙在武功之地,朕把武功你祖庙之地也一同封于你,以奉祖祀”。

    “谢天子隆恩,天子万岁,万岁,万万岁”。姬亶下跪行大礼。

    从这一刻起,姬亶正式成为大商的一员,加盟到大商帝国的大家庭之中,从此,不再担心受外境侵略,不再为安全而但心受怕,有大商朝的强大的保护下,全速发展,这次加盟还得到了商帝的意外封赏,商帝把祖地武功之地也封给了姬亶,这样也就不再为人口的发展太快而烦劳。周地的版图再一次的扩大,虽然还没有豳国之地大,但已够这二十年的发展了,周地之民再一次的大融合,与大商的大融合。

    周王姬亶受封之后,大商帝武乙还安排姬亶入宫赴宴,加以笼络交流沟通。

    周王受封之后在大商都城亳城停留了十天之久,参观和考察了大商的大建设,和新新项目,先进的商业模式,全新的商业化城市,很受启发,感受很深,决定与大商接轨,全盘大商化,接受大商文化。

    周王姬亶受封“岐邑侯”之后,一直在考虑,商帝武乙没有封他为周侯,而是“岐邑侯”,这将如何变通以前的称呼呢?

    相宰马驰认为就改成称“岐周”,这样也好与以前所称周国相连接。

    周王觉得可行,以后就叫“岐周”吧。因为受封公爵,周王决定改称“岐周公”为好,低调一点,不能再称周王。

    商朝“岐周”于公元前1145年,大商天子武乙三年,岐周侯姬亶十二年受封诞生,都城岐阳,地域西至陈地,西北至风翔雍州,北至麟游,东至西梁山,兴平,南至渭水。附属地永寿,原系豳国之留地,封于尹男。

    历史上岐周的合法出现,也意味着周人立国的合法权益,大商帝国的方国一旦合法化,他的发展也将突飞猛进,将落后两百年的周人历史抹平刷新到与大商的同时代的进程,拭目以待,期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