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罗斯福新政(求月票)
经济危机愈演愈烈,美国遭受重创。一边是无数的失业美国民众没有钱购买粮食和其他的生活物资,只能够在政府救济之下勉强活下去。另外一边,则是各大农场生产出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只能够就地销毁。密西西比河两岸,无数的牧场主们将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将河水都染成了白色。 那些牧场主们,宁愿将牛奶都倒掉,却不愿意低价出售给那些买不起的人。可见,资本主义的商人是有多么的黑心。 当然,那些牧场主们也是没有办法。如果他们低价出售的话,固然能够将那些牛奶销售出去。但是,经济危机过去之后,价格该怎么办?如果提价的话,肯定会遭到民众的抵制的。到时候,损失会更大。所以,他们宁愿将价格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卖不出去的就倒掉。 美国这个强大的工业国,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之下,狼狈不堪。而赫伯特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更是束手无策。尽管,政府实施了很多的措施,企图对抗经济危机,但是却一点用都没有。这使得美国民众,对于政府不由得更加的失望了。 胡佛也是非常的倒霉,经济危机的爆发,可不完全是因为他的原因。他的那些前任们,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只不过,他运气不好,谁让这是他的总统任期呢? 胡佛非常的憋屈,但是却没有办法,他只能够背这个黑锅了。 这场经济危机,持续的时间很长,一连几年过去了,却一点都看不到消退的表现。很多美国人,都快要对经济危机给绝望了。这也就使得这几年美国的自杀率不断的上升。 正是美国这样的烂摊子,给另外一个信念坚定的人提供了一个舞台,他就是纽约州州长富兰克林罗斯福。1932年的时候,他已经作为民主党的候选人,开始参加这一届的大选了。为了能够赢得选民的支持,罗斯福可是做了很多的努力的。尤其是他提出的新政和改革,更是让无数的美国人对他重新生起了信心,希望美国能够在他的带领之下,从经济危机当中走出来,重新发展强大起来。 罗斯福以极大的优势击败了对手,成为了美国的新总统。上台后,罗斯福签署了命令,在美国范围内实施新政,同时抛弃了传统的放任自由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干预,实行赤字财政,大力发展公共事业来刺激经济。为了推行新政,罗斯福将一批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律师、专家与学者组成智囊团,征询方针政策问题;通过“炉边谈话”方式,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与反对新政的最高法院进行坚决的斗争并成功地改组最高法院。 不得不承认,罗斯福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在他的带领下,美国的经济状况,逐渐的好转了。不过,想要让美国恢复到鼎盛时期,非常的困难。 1934年,罗斯福担任总统已经一年了,美国的经济情况,大为好转。虽然,经济危机依旧在持续,人们的生活依旧很糟糕。但是,他们毕竟不再像之前那么绝望了。政府的所作所为,已经让他们重新看到了一丝希望了。而这也就使得罗斯福,赢得了美国民众的爱戴。 但是,罗斯福自己可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因为他知道,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危机,那只不过是一个开始而已。接下来,想要让美国恢复到鼎盛时期,甚至变得更加的强大,他还有很多事要做。 “先生们,感谢大家在过去一年当中的努力。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们的经济已经有了好转了!”坐在轮椅上的罗斯福,一脸的笑容。 尽管,新政当中的很多措施,有学习布俄的嫌疑,这让不少人反对这一点。但是,罗斯福对此却并不在乎。只要能够让美国走出危机,那就是好办法,不管是不是布俄的政策。 与会的内阁部长们,一个个面带笑意。的确,尽管现在美国还没有完全走出经济危机,但至少已经开始好转了。这对于美国来说,无疑就是一件好事。 “总统阁下,我认为现在我们还不能过于乐观。想要重振我们的工业,我们想要庞大的市场才行。国内市场现在非常的糟糕,根本就不可能为他们提供多少帮助。而国外市场,我们还得面临德国人的竞争。他们在这一次的经济危机当中,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甚至于,依旧在保持高速的增长当中。”商务部长丹尼尔说道。 罗斯福总统脸色严肃的点了点头,这些情况,他都是知道的。而这,也正是他头疼的地方。 “德国人在经济危机开始后,派人从我们的国家,以极低的价格买下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另外,还有很多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被德国人招募了。这对于我们的工业,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劳工部长弗朗西斯说道。 “德国人这是在我们的身上挖rou啊!此消彼长之下,我们和德国的差距,变得更大了。”国务卿赫尔一脸的无奈。 从伍德罗威尔逊担任总统的时候,美国的目标就是超越德国,将世界霸主的宝座从德国人的屁股下面抢过来。但是,现在看来他们和德国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还在继续的扩大啊!这也就使得他们距离目标,似乎越来越远了。 “除了德国人之外,布俄也是在趁火打劫。他们的经济体制,使得他们在这一次的经济危机当中,一点损失都没有。”丹尼尔部长接着说道。 “先生们,那大家说说,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才行?我们必须要想办法,进一步的让我们的经济得到好转才行,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让民众恢复信心,才能够让我们的国家从经济危机当中走出来。至于和德国的对抗,那需要慢慢来。”罗斯福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