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5
在如今的宋朝,毛笔字并没有因为钢笔和铅笔的发明而被淘汰,官员们日常处理事务,也依旧是使用毛笔的比较多,这或许也是一种习惯的原因,在现代,因为中国识字人口非常的少,而毛笔字又非常的难写,因此开始普及使用圆珠笔和水笔,以及铅笔,但在宋朝,这显然不是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不过毛笔写字也确实慢的很,高级官员可以这么干,没什么问题,毕竟他们只需要处理大政方针就可以了,但底下真正做事的官员显然不能每天拿一支笔就这么写。 因此在宋朝也出现了一批改良的毛笔,这些毛笔相比起正常尺寸的毛笔来说要小得多,同时笔尖的从毛也要短很多,非常适合手臂靠在桌子上写,大家都知道,毛笔是需要悬臂的,这样写时间一长,往往就会非常的酸,古代官员处理的事务比较少,这么写也没什么问题,但如今的官员,处理的事情可谓十分繁杂,若是还这么写,一天五六个小时下来,手臂都会废掉,因此发明出了这种可以靠着写的笔,让许多官吏到也减轻了不少的压力。 除此之外,就是炭笔在吏员里大规模的使用,官员因为士族的身份,依旧保持着毛笔写字的习惯,但底层的吏员显然不能这么做,他们的工作相对来说要更加的繁杂,一天写字多的能够到上万字,少的也得有个一两千字,拿毛笔写,光是墨水就是一个大问题,另外毛笔字也非常的难,需要从小练,才能写的非常漂亮和工整,而许多吏员是没有这个水平的,用毛笔写字,时间一长,字就开始歪七扭八,不像是个人写的,倒像是用鸡爪写的。 这无疑是在难为他们,也是在难为看资料的上官,所以为了方便双方,在基层工作的吏员则都使用炭笔来写字,同时为了让大家写字方便,记录起来更加迅速,在官僚系统中,也慢慢开始改变,从原先的繁体字开始变成简体字。 这在如今的宋朝无疑是一个大话题,士族们对于简体字有着很深的仇恨,但徐清却执意如此推动,原因也很简单,繁体字太难了,想要普及文字,自然是越简单越好,简体字更加方便书写,也更加方便记录,相比起繁体字来说,笔画要少得多,正好适合于平民阶级。 这就有点像是古代的日本,上流社会使用汉字,而市民阶层则使用日本自己的文字,也就是平假片假,相对于汉字来说,平假名和片假名要简单的多,自然也方便普及,这也是日本人能够在江户时代,最终识字率达到四成以上的原因,男性更是能够超过五成,简化的日本文字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也是如此,建国之后大力推广简体字,使得中国识字的人数量开始大幅度增加,相比起繁杂的繁体字来说,简体字确实有利于传播,第二点便是白话文的普及,让一个现代的大学生去看古代的文言文,大部分时候也是看不懂的,而如今的人们,虽然平常用语习惯白话,但在书写的时候,却习惯性的使用文言文,而这对于知识的传播来说,无疑是十分困难的。 就像如今的四大名著,放到现在,大家说他们辞藻优美,语言华丽,但在古代,四大名著几乎都是通俗读物,是唱戏的,讲评书的人才会选择的段落,尤其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他们在文学性上,其实并不是那么的高,当然故事很精彩,而这种古代的通俗读物,我们如今的人看上去还是会觉得有些绕口,但在古代,这其实已经相当白话文了,而在当时的上流社会,这些东西显然是不看的,《红楼梦》的文学性则要高很多,因此现代看红楼梦的人往往也是最少的,大部分人或许听说过,但并没有真正了解过。 知道大观园,知道贵妃省亲,知道贾宝玉,知道石头记,但却很少能够将整个故事了然于胸,对其中的角色人物历程感到熟悉,就是因为他的文学性太高,很少有人看的缘故,大部分人都喜欢看一些通俗的读物,就像在现代,网络文学无疑在年轻人中是最受欢迎的,因为他很容易就能被大家所接受,而世界名著,看得人就很少,即便看,也大多都是被老师和家长逼迫,真正用心去看,将其中的故事看透,恐怕许多一点年纪和历练才可以。 而如今的宋朝,许多报纸的书写方式依旧是用文言文的方式,尤其是一些文学读物,更是通篇的文言文,即便是初中毕业的学生,你也很难看懂,因为在文言文里,就会出现很多平常生活中不太用到的词语,这对于知识的传播,文化的普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不信拿出一张旧中国的报纸看看,你就会知道,这其中所记载的东西到底有多么的难懂。 因此普及简体字和白话文,是徐清在文化界力推的两件事情,尤其是在传播性的报纸上,不能像文学报纸一样,尽讲一些老百姓听不懂的话,这实在是难以阅读,就像在古代,大部分人都知道三国,水浒等名著,但他们可不是通过阅读文章知道这些故事的,毕竟在古代中国,即便是文化高峰的宋朝,识字率也不过才三成而已,大部分人是不识字的,这些人认识名著最重要的办法就是地方戏曲以及评书,还有小人画和布偶戏之类的传统艺术。 这也是为什么《红楼梦》在民间的传播度和影响力远远不如另外三者的缘故,因为文学性太高,同时故事发生在一个世家大族的世界里,普通百姓很难引起共鸣,之所以如今我们觉得红楼梦要比其他三者好,一来是如今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生活水平也有所提升,自然看懂红楼梦的人也越来越多,对于其中的故事也越来越感兴趣。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红楼梦》在它诞生之后,大部分看得人是那些文人雅士,而他们掌握着一个国家的话语权,普通老百姓对三国,水浒,西游的褒奖是很难被记录下来,为人们所传颂的,但《红楼梦》不一样,这些知识分子对于红楼的赞誉,都会通过各种笔记和文章记录下来,流传后世,在话语权的推波助澜下,《红楼梦》无疑是脱离民众的文学,但最终他却能够成为四大名著之首,不得不说是有一定原因的。 但这些东西在民间是很难传播的,文言文的存在,确实是极大的阻碍了民间知识的传播,这无疑是一个事实,中国之所以会诞生文言文,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尚且还没有纸,人们只能把自己想要书写的内容写在动物的甲壳上,字数当然不能太多,所以一句话就只能写的非常简单。 到后来开始有了竹简和丝帛,但竹简非常沉重,若是带的太多,就必须要用牛马才能拉动,而一片竹简上最多也就只能写二十个左右的字,一卷竹简顶多两三百字也就是最大的极限了,而想想看一本道德经就是五千字,也就是需要二十个竹简,一个竹简大约半斤左右,一卷道德经也就是十千克,这还只是一本书,若是把他变成白话文,那起码得十几万字了,这还是按照最少的来讲,也就是单纯的把道德经翻译成白话文而已,里面语言的内涵,注解都没有,若是加上,则恐怕达到上百万字,这得是几吨重的竹简。 至于丝帛,在古代是十分昂贵的,大概只有王室或者是封君才能够做得到,且也只能是偶尔用这些丝帛来写,想想看即便是秦始皇,每天批阅奏章也照样是用竹简,而不是丝帛,就知道在那个年代,丝帛到底有多么的珍贵,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人们写字自然只能越写越少,以期待在同样的地方,可以记载更多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化可以尽可能的传播。 在当时,文言文的出现,无疑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方便,这是因为载体的缘故,就像后世的电报机一样,刚刚出现的时候,每一个字都需要很高的价格才能发送,民间为了用最少的字传递更多的信息,就只能使用文言文的方式来打电报,有的时候六七个字就是一个一件事,比如母亲生重病,希望远方的家人赶快回来,就会打“母危速归”这四个字来代表大致的内容。 这在现代看来,自然是限制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但在那个年代,电报的出现无疑是大范围的扩展了信息的传播,文言文也是如此,在当时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纸张的出现,文言文显然必要性就不再那么足了,但因为此时借助知识的出现而诞生了一个专门的阶级,他们垄断知识,将那些知识变成自己的私藏,这个阶级便是士族阶级。 他们想要垄断官位,自然需要让民众不能够接触到知识和文化,因此文言文并没有被放弃,而是成为了中国古代上流社会的书写方式,虽然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反古文的运动,也因此看语文课本,几乎越古代的文章越能看懂,而越是现代的文章就越能看懂的原因,尤其是到了清朝之后,朴学盛行,人们不再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将文章变得更加质朴和容易理解。 但即便如此,文言文依旧是十分难以理解的文章,即便是现代的年轻人,受过基础的教育想要看懂文言文依旧很困难,你难道还指望那些古代只读过几年私塾,认识几百个字的人去看懂这些文章么,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普及白话文,减少人们接触知识的困难,便是这几年徐清着重【m.】在做的事情。 首先便是规定所有的大众报纸,在报道文章时,尽量要始终通用的一千两百个字,不要出现生僻字,能够用简单的文字就尽量用简单的文字来报道,不要卖弄辞藻,比如说马匹,青色的马就说青色的马,白色的马就叫白色的马,不要黑色的马非得称呼为骊,千里马称呼为骥,良马称呼为骅骝,这种词语对于大众来说是十分生僻的,也没有人愿意一边看着报纸,一边放一本字典一个个字的去查,大部分人看报纸是要获取信息,而不是学习知识。 在这方面卖弄辞藻显然是十分没有必要的事情,因此这些文字都不允许使用,在通常报道中,要用日常使用的一千两百个字,一篇文章里生僻字最多不能超过五个,若是超过则不能进行刊发,之所以会允许生僻字的上限,主要是地名,人名有的时候就是生僻字,若是不允许的话,就很可能根本无法报道,另外一方面也是文章的作者,有的时候很难立刻更改文风,要让他全面通俗易懂还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设置一个过渡期,也让他们可以慢慢适应这种新的写法。 通过这种方式人民就能够看懂报纸,然后再慢慢将白话文的使用开始涉及到通俗文学去,让民众可以看得懂一些小说,散文,提高民众的文学素养,毕竟你让他们去看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短篇,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折磨,而通俗文学要的就是简单易懂,人们可以很轻松的了解这是个什么故事,人们在其中是做什么的,这就足够了。 这也是为什么宋朝的通俗读物销量要远远超过一些诗集,散文集,就是因为这些书籍的包容性很广,人们可以很轻松的理解其中的含义,可以说徐清这几年的推动着实是有着很大效果的,且通过这种推动,导致通俗读物的销量大涨,作为作者,他们的收入自然也与日俱增,相比起那些文学家的收入,他们的收入无疑要高出几十倍,甚至一百多倍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而这种收入的提高,自然就刺激更多的文学作者进入通俗读物的领域,其中的人才也就不停的出现,导致通俗读物的精彩程度也好,还是文笔都开始慢慢赶超原本的文学经典,从而让许多士族也纷纷加入进来,开始欣赏这些通俗的大众文学,从而使得大众文学慢慢登堂入室,这不得不说是徐清的功劳。 而要想让民众看到并且是抱着热爱的心去看,而不是附庸风雅的想法去看,普及白话文和简体字自然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对于士族们,徐清则并不进行强烈的要求,他们可以继续使用繁体字和文言文,这种事情也会在文化的优势下,这些士族的下一代们,都是看着这些通俗读物长大的,自然也就会亲近简体字和白话文,从而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这些人的风格慢慢改变,从而真正达到整个国家的改变,相比起徐安激烈的改革,通过这件事情就能看得出来,徐清为什么不能够接受徐安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