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平淡为官在线阅读 - 500.雪片一般的断绝书

500.雪片一般的断绝书

    所以这就造成了中国的底层民众相比起外国来说,面对机会更加会去抓牢,这也是为什么,凡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地方,几乎都会有学区房的概念,这就是因为教育这个概念开始在中国扎根之后,在和平年代之下,只要你肯读书,然后愿意读书,并且有天赋,就能当官,做人上人,这是和平年代的上升通道,通过他,你就能摆脱贫穷的生活,走入更加美好的未来。

    放到现在也是如此,一个名牌大学和一个没有名声的三本大学,两者之间的差距有多么的巨大,想必上过大学的人都能够明白,那是完全无法相提并论的,所以这也导致中国自古以来读书就非常的刻苦用功,再加上人数众多,每年考试的人数甚至要超过许多小国家的人口,这种规模的考试,导致中国的高考压力巨大,但也同时诞生了无数杰出的人才。

    像日本、韩国、越南也大抵都是如此,儒家文化的影响之下,对于教育的重视是根深蒂固的,而相比起儒家文化来说,许多其他国家便没有那么重视教育了,比如说印度,这个国家的国家政策是全民免费的基础教育,跟中国差不多,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却不多,在印度,大部分的男孩儿拥有受教育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女孩儿,在父母的眼中,给女孩儿读书无疑是一件浪费金钱和浪费时间的事情,所以在印度,女性上学的比例非常的低。

    一个一千人的学堂,能够有三十个女孩儿,这已经是很高的比例了,相比起中国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差距,而像很多南美国家和非洲国家,则更是不重视教育,在他们的眼中,足球踢得好的人才叫做英雄,至于书念得好的人,则是大家瞧不起的对象,有些穷人对于让孩子读书也没有什么想法,在他们看来,与其让孩子去读书,还不如让他早一点开始工作,赚钱养家要来的核算。

    即便这些国家和政府提供了免费的教育,他们也不愿意去上,这种情况在中国是非常稀少的,至于现在,则是除非有特别的原因,不然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场景,甚至在有些发达地区,不仅仅学费免除,甚至如果家庭困难连学杂费和伙食费也能相应免除,甚至还给你发钱,补贴家用,以此来让孩子们进入学校读书,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到底有多么的重视学习和教育。

    这在一个方面虽然让中国人的压力越来越大,但在另外一个方面也确实给中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着中国的建设,这才是如今的中国强大的原因,纵观当今寰宇,凡是国家建设的好的,经济发展水平先进的地方,要么是基督教文明下的欧美,要么就是儒家文化之下的中日韩以及新加坡、越南之类的地方,他们或多或少跟着两种文明沾边,这不得不说是两种文明的先进性。

    这或许就是中国每每在战乱年代死伤人数过多的原因,就像高考的时候那么胸怀激烈是一个道理,在战争年代,你也没有可能去参加什么高考,这虽然只是一次考试,但对于许多国家来说,想要组织起来,其实并不是一件特别的简单的事情,因为在同一天,你要把所有的试卷送到国家的各个地方,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一个人都要同时开始考试,这需要多少的精力去把这些试卷印刷以及放送下去,其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他们的考试是根本不可能像中国一样搞什么高考之类的事情的,比如说印度,糟糕的交通设施以及各个联邦参差不齐的教育水平,导致他们连教科书都是不统一的,在这种情况下搞联考,无疑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且教育水平也互相之间差距非常的大。

    在发达地区,他们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孩子们在这里接受的教育几乎跟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平齐,而在其他内部地区,教育资源则十分缺乏,教授英语的也大多都是一些印度本土人,其水平自然也不怎么样,这在中国也有这种情况,好的中学,几乎全部都是请外教来教授英语,并且校园环境优美,设备完善,老师也都是国家教育出来最为优秀的一群人。

    但是其严峻情况远远没有印度来的严重,在印度,是百分之十的人接受着良好教育,而百分之九十的人接受着恶劣的教育,而在中国,接受着良好教育的比例起码在百分之七十左右,你只要身处在城市之中,一般接受到的教育就不会太差,投影仪,电脑之类的设备总是有的,cao场篮球场随处可见,有一些或许还有体育馆之类的建筑,而这些在印度,只有百分之十的人或许才能享受。

    至于说在这百分之七十之中又有多少接受着更好的教育,而剩下的接受着不怎么样的教育,那就仅仅只是八十分和一百分的差距而已,差距虽然有,但并不是致命的,且也可以通过努力弥补,而剩下的则是六十分,甚至不及格的,这之间的差距,除非是天才,若只是资质一般的小孩儿,是根本无法弥补的,印度便是这么一个情况,百分之九十的人接受着非常落后的教育,一个老师甚至要兼三四门课,一个班级一百多个人,一堂课下来,你也根本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听懂了,有多少人又没有听懂。

    而在中国,大部分的孩子所受到的教育是不错的,他们的专业课每一门都有单独的老师教导,学校还会请外教来进行教育,该有的东西也都有,一个班平均下来四五十个人,虽然相比起欧洲来说要多一些,但是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至于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国家也在不停的改善着他们的教育水平,比如说乡村教师的计划,还有大学生下乡教育可以获得补贴之类的方式,来让贫困地区的学生也可以受到不错的教育,这是中国正在切实进行的工作,而这一点在印度,你是很难感受到的,事到如今,印度建国已经有七十三年的时间了,可文盲率却依旧有百分之三十左右,这在中国简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到底有多么的重视教育,而中国人为什么会重视教育,就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在和平年代的上升渠道,便就是读书而已,现在很多人说读大学没有用,还不如去做生意,可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想要靠做一些简单的生意便发家致富,这实在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而读书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而读书之中,尤其以重点大学为重中之重,无论是社会还是国家,对于重点大学的孩子一般都会寄予厚望,国家的投资也是非常的多,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也非常的多,这便是读书的作用,在中国,一个底层的孩子最容易翻身的一条路,也就是读书了,而在战争年代,自然是做军人更加容易翻身了。

    和平年代,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去参军,若想要在军队中做出一番什么样的事业,这是非常难的,而在战争年代,一切的关系、资历都将成为废纸,只有战斗经验才是最为重要的,而到了这个时候,胜者为王则是必然的事情,即便领导者或许依旧希望是自己的亲信率领军队去征战,但士兵们却不会愿意听从一个愚昧的领袖,他们更愿意听从一个能让他们活下来的领袖,这就导致在战乱年代,一介平民,骤然登上高位的人,有非常多的例子,朱元璋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一介最为底层的平民,甚至还当过乞丐,最后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一朝天子,这样的人生,或许也就只能发生在中国这片不太重视出生的土地上了。

    把问题再绕回来,战争是动荡的,而公布如今朝堂之上的局势,则会让本来太平的社会出现不和谐的声音,这是皇帝和宰相文臣集团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两方争斗,谁都不希望自己是鹬蚌,让别人成为渔翁,所以这种事情自然是要绝对保密的,在百姓看来,他们所知道的,其实就是有关新大陆政治制度是否需要改革的争议而已。

    而在这个问题上,徐家显然有两种声音,徐清不支持改革,认为如今的制度是对于新大陆更为有利的制度,应该让它继续发展下去,而徐安则认为应该支持改革,废除如今新大陆如今的制度,而采用宋朝本土的制度来对新大陆加以管理,因为意见不合,所以双方发生了争吵,然后徐清宣布,把徐安扫地出门,驱逐出徐家了。

    老百姓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极为诧异的,站在他们的角度,这仅仅只是意见之争而已,根本没有上升到需要断绝父子关系的程度,毕竟仅仅只是政见而已,又何必做这样的事情,很多人甚至开始私底下猜测两人之间是不是发生了其他的事情,当然,没有人会往朝廷争斗这个方向去想,而是往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向去想。

    比如说徐安偷了父亲的情人之类的方向,虽然徐清为官一向刚正不阿,在私生活上更是严格要求自己,但是在老百姓心中,对于大官的印象难免就是三妻四妾的,即便是徐清这样的人,也不能免俗,好像不三妻四妾就不能显示出身为宰辅的权势之盛来似得,反正小道消息是此起彼伏,仅仅一天的时间,便编出了无数的八卦出来,甚至还有人动作快,都编好了段子,等到各地茶馆一开张就立刻就着报纸讲起来了,活灵活现,好像他真看见了徐清和徐安吵架似得。

    这报纸发布声明的第一天,就在这样的玩笑声中结束了,这个时候,显然除了八卦的**之外,并没有人把他太当做一回事,只是最多嚼舌根,骂一骂徐安说他是个孽子而已,但骂的人也不多,毕竟是因为政见不合才导致的父子关系断绝,不像一些其他的理由,触犯人伦之类的事情,老百姓的忍受度还是够高的。

    而这也是徐清所希望的,对于徐安做出的决定,徐清不太能够接受的,但徐安终究是自己的孩子,若是徐王氏这个母亲到他家门口一跪,那徐安的名声可就真的臭了,在这个官场上,名声对于一位官员来说意味着什么,没有人比徐清更加清楚,所以尽管徐安不听自己的话,但徐清还是心软了,最后选择用这种方式来划清界限给百官来看,也是无可奈何中的最优选择了。

    当徐安看到今天早上的报纸时,神情也总有些低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徐安做出了这个选择也无从偏薄,他也一直告诉自己没错,可看着上面父亲写下的话语,徐安还是忍不住流下泪来,政见不合而断绝父子关系,父亲,您这是尽了最大的能力保护我啊,徐安并不笨,自然能够明白徐清的良苦用心,这一顿饭,徐安再也没有吃下去,只是跪在地上,向着徐府的方向拜了拜,有丫鬟走过,见到老爷如此,心中也是惊讶,徐安一向冷漠,对于下人也同样如此,如今却泪流满面,这让整个徐家的气氛都变得不怎么好了起来。

    这第一天便就在各方的讨论中结束了,就当众人以为事情该结束的时候,但紧接着更让人咋舌的事情就发生了,那就是从第二天开始,登报要求断绝父子关系的人,整整占了汴京四大城市报纸的版面,统计下来,全部都是三品以上的大员,断绝父子关系着,多达一百五十多人!

    整个大宋朝立即被这个消息,惊讶的掉了一地的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