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鸿儒大会(追更)
一旁的李坤也跟着说道“伯父,我也会为你报仇的。” 两人说完后站了起来又鞠了几躬便带着童飞跟许褚离开了。 而一行四人便来到了洛阳城北区的一个客栈,便点了几个菜便吃了起来。 不一会来了两个人,刚好没位置于是李坤好意的将两人留下一起吃饭。 其中一人说道“多谢小兄弟的款待,子敬在此谢过了。” 另一个人也跟着说道“元直也谢过小兄弟的款待。” 李坤心中却高兴不已啊!这可是鲁肃鲁子敬呀!那边那位更是徐庶徐元直呀!可是这两位为何会到这里来呢? 徐庶,字元直,颍川阳翟人。汉末三国时期谋士,本名福,后因为友杀人而逃难,改名庶,自此遍访名师,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为友。先曾仕官于新野的刘备,后因曹cao囚禁其母而不得不弃备投cao,临行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此后徐庶仕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鲁肃,字子敬,汉族,临淮东城人,中国东汉末年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他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后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曹cao率大军南下。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战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李坤便恭敬的说道“原来是元直兄跟子敬兄,贤弟这里有礼了。” 而徐庶跟鲁肃起道“莫非小兄弟知道我们两人?” 李坤呵呵笑道“元直兄的母亲可是在我的势力范围之内哦,而子敬兄则是被祖母养育的。只是不知道两位为何会来到洛阳呢?” 徐庶说道“我只是来次观看鸿儒大会的。” 鲁肃也说道“想出名,只能在鸿儒大会中。” “鸿儒大会?”李坤疑问道。 “就是天下儒生都会来的,而且还有可能见到四位儒师。”鲁肃说道。 李坤对着徐庶说道“元直兄,你目前在哪里学习?” 徐庶看着李坤说道“不才,在颍川书院跟随水镜先生学习。” “哦!是嘛!”李坤点点头说道。然后对着许褚说道“仲康,将背包里面的书拿两本出来吧!” “诺!公子。”许褚点头应诺道。 徐庶跟鲁肃疑问的看向李坤问道“不知阁下如何称呼?” 李坤却哈哈大笑道“此时不是时候,日后你们便知道了。” 不一会许褚拿出两本书,只见书名为《三字经》。徐庶跟鲁肃疑问的看着两本书,于是好奇的问道“此书我还未成听说过,不知贤弟是怎么找到的?” 李坤还未说话,一旁的许褚呵呵笑道“两位,这书可是我家公子所写。所以不成出世,你等拿好。这两本你们一人一本。我家公子送给你们的。” 徐庶跟鲁肃望向李坤,李坤点点头示意的小声说道“还望两位以后到壶关来助我。” 而徐庶跟鲁肃都是惊讶的看着李坤,眼前的小兄弟居然是猛虎寨大当家李坤。乖乖,这居然敢来洛阳。 徐庶率先说道“贤弟之才,胜为兄十倍。待我学业有成,庶再助贤弟。” 而鲁肃却拱手说道“肃愿跟在贤弟身旁,愿贤弟教我你毕生所学。” 李坤呵呵笑道“子敬兄、元直兄,你们能助我我真的很高兴。” 次日,鸿儒大会在洛阳北城区的太学院里面,盛大召开。 太学正殿,能够容纳万人的大殿内,万儒齐聚,人山人海,文化气息冲天。那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服务人员,都是太学的学生。殿门口的迎宾学生,不断扯着嗓子,喊着,郑玄上师到! 赵岐上师到! 司马徽上师到! 许邵上师到! 东郑玄,西赵岐南司马,北许邵,东汉末年最牛逼的鸿儒名士大儒,带着他们得意弟子都到了。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从来没有这样的盛会出现,就算是孔圣人以来,都没有这般集合天下鸿儒大儒中儒儒士的盛会。与会的,不论是学生还是儒士,个个摩拳擦掌。心说这一次齐活了,谁只要能够稍微露一下脸,全天下都知道他了。 真正名扬天下的机会到了。 少顷,又有迎宾喊道:河内司马家到! 南阳诸葛家到! 随后,各地儒林大族皆至,一时间儒林盛况初露。 李坤看着鲁肃问道“子敬兄,这司马家可是那司马防?” 鲁肃点点头,李坤接着问道“呐,诸葛家是不是诸葛珪?” 鲁肃点点头,还没等李坤说话。鲁肃先说道“公子,你不要再问啦!现在好好观看吧!” “嗯。” 李坤点点头便不再说话了。认真的看着鸿儒大会的发展,只不过心中却有了一点点的坏笑。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天下但凡是认识字的,都是儒家弟子。不认识字的,削尖了脑袋也要认识字,从而成为儒家弟子。 而一场鸿儒大会,在东汉的中平元年召开,便成为万千儒生,扬名立万,成为名士,名传天下的契机. 因此,但凡是有资格来的都来了,就算是隐居深山老林里面的,也无法无动于衷了,也都纷纷出山。 上万平米的殿上,摆放着一排排小案几,空隙间已经沾满了人,都是带着纶巾的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