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功高不盖主在线阅读 - 第101章 自比孟德

第101章 自比孟德

    虽是一同前往大明宫,萧铭瑄却不得不在丹凤门就和尚锦旭分开。

    临别之际,萧铭瑄拍着尚锦旭的脑袋,道:“你比我可强得多,我头一回进含元殿都十七岁,你才多大啊。”

    被萧铭瑄这么一取笑,尚锦旭顿时放松下来,“阿铭哥哥,那我岂不是比你强?”

    萧铭瑄一哂,“自然是咯。好了,时辰到了,快去吧。”

    尚锦旭应了一声,跑到接引贡士的内监处,验过身份,跟着队伍慢慢走进。他回头再看,萧铭瑄已然随着另一处队伍进宫。

    天色还未大亮,不远处的含元殿灯火通明,仿佛朝阳。

    尚锦旭是今次贡士里年纪最小的,他身后的那个年轻人好奇看了他几次,才开口道:“在下益州金安仁,小兄也是今次中举的?佩服佩服!”

    尚锦旭有些口干,又想起临行前尚锦旭的叮嘱,便按着礼节回礼,“忠国公府尚锦旭,侥幸得中,不敢不敢。”

    金安仁一愣,没想到自己和忠国公府的缘分这般好,随口一问都是沐公府的人,不由一笑,“国公和夫人可好?我一直想着去拜访,奈何考前着实没有时间。小兄莫怪,国公夫妻到益州的时候,我们便认识了。”

    此事早已传遍长安,尚锦旭一听就想起来这位是害得萧铭瑄差点被问罪的那位书生,就不想理他。他随意答了两句,借口宫中须安静,不再吭声。

    金安仁讨了没趣,眼见离含元殿越来越近,也收起嬉皮笑脸,庄重起来。

    门口碰见尉迟安,萧铭瑄自然躬身执礼,“大统领早,我和您真是无缘,当初在金吾卫时您在兵部,如今我在兵部,您却在御林军。”

    尉迟安对这个后生一向喜欢,大手一拍,“我记得当初御林军大比,你是夺魁了的。去年御林军大比,夺魁的是那姓王的,是你手下吧?”

    萧铭瑄还真不知晓此事,哈哈笑道:“三哥勇猛,我也不是对手,想必是和拓跋大哥手下过了几招,侥幸得胜吧?”

    尉迟安一笑,“可不是?”

    他二人说说笑笑,一起进了大殿,也不用避讳,同站在武官队首,低声说这些什么,眉开眼笑。

    未几,李迅上官员和各部文官入殿,不过点头致意,不做交谈。再过一会儿,塔坨荼衣带周正,从外入内。

    此时天色渐明,内监唱了一声,进士科的四十个贡士鱼贯入内,老老实实跟着内监站定,鸦雀无声。

    李佑手里还是拿着一卷纸,扶着玉跨带,走上御阶。等明皇端正坐好后,李佑最先,和百官诸位贡士,一起山呼万岁。

    宣帝三十四年仲春,恩科殿试正式开始了。

    对于萧铭瑄来说,这些程序实在无聊。他自打认字发蒙,四书是读过的,五经也背过,但都算得上陪着李怀胡闹着过的。

    唯独各类兵书对了萧铭瑄胃口,几乎从不离手。

    真如萧铭瑄对萧恒所言,若他去参加科举,便是秀才也得考上十几年。

    萧铭瑄站在最前,耳边尽是些经典论言,不时有怯生生的人答上几句。若是作诗他还能根据意境蒙上些,但引经据典,便大都听不太明白。

    萧铭瑄眼睛渐渐发酸,又不能真打哈欠,只能咬牙忍耐。不多时萧铭瑄眸子里便是一层水雾,让塔坨荼看到,还以为是被今科贡士的回答所感动的,心下好生佩服。

    也不怪塔坨荼会这般想,毕竟明皇问的,多为孝道。明皇面色和善,不时点头,看来都答得不错。

    这一问就将近一个半时辰,明皇清清喉咙,“自和土蕃签订国书后,两国交往密切。朕想问问你们,今后十年和土蕃应该如何处之?”

    金安仁一马当先道:“回陛下,学生以为如今土蕃归附,该多加教化,以圣贤文章熏陶,消磨其野心,图万世之平安。”

    “我大唐固城公主已然为土蕃赞普诞下麟儿,土蕃下一代赞普已经有我大唐血脉。大唐土蕃应永为秦晋之好,才能免去百姓因战事而造成的杀戮。”

    金安仁毕竟出身世家,谈吐间没有丝毫怯懦,又长得一副好皮囊。果真明皇好奇起来,低声问了问李佑,得知他是益州节度使家的公子,不由赞道:“你父亲教你教得很好呐!”

    金安仁一喜,忙伏地道:“陛下过誉,陛下乃千古明君,父亲常挂在嘴边。今日安仁得慕天颜,再无憾事!”

    “好一张巧嘴!起来吧。”明皇又和几个贡士问答几句,频频点头,但这些人大都觉得延续如今的形势便好,极少有思进取的。

    “陛下,学生有别的看法。”大殿中忽而出现一声童音,大家都侧目看去,原来是尚锦旭终于鼓足勇气,走到殿中跪下。

    “陛下,学生幼年一直在西域流浪,深知土蕃人好战本性。”

    “大唐毕其功于一役,却是积攒了几代人的心血,陛下筹谋十几年,又得前忠国公和众将士拿命去拼,才拼下安西安宁,四方臣服于吾皇。”

    尚锦旭边说边想,未免有些磕绊,但明皇面带激励,竟然挥挥手示意大家安静,让他不由激动得满面潮红,继续说道:“如今公主大德,以自身牺牲换取两国缔交,我大唐更该珍惜此次机会。但学生以为,虽该教化,更应练兵。镇平年间明帝陛下之所以被尊天可汗,亦是有那时候令西域诸国闻风丧胆的天策军的功劳。学生以为,只有我大唐拥有一支无双铁骑,才能让好战的土蕃真正臣服,不敢造次。”

    这番话颇得在场武将的心,便是萧铭瑄也没料到尚锦旭小小年纪,有这等见识。

    明皇看他说完,哈哈大笑着站起来,走下御阶,问道:“你是西域来的?祖籍何处?今年多大了?”

    尚锦旭伏地,结结巴巴道:“回陛下,学生本关中人士,因家道中落,父母出塞做生意,没想到太过倒霉,头一次走货就给土蕃人劫走,连还乡的钱都没了。父母便在西域带着家姐流浪,而后有了学生。疏勒城被征西军救下后,忠国公无意和家姐相遇,认了出来,便好心收留了家母家姐。”

    “学生被早早送回长安忠国公府,发誓用心读书,好不负忠国公救命之恩。”尚锦旭说得磕绊。

    明皇耐心听罢,想起当初袁玄洪说过此事,问道:“萧铭瑄,可是李幼玮提及的那位尚姑娘?”

    萧铭瑄躬身执礼,“回陛下,是。当初臣奉命打理疏勒商事,常在城中巡查,无意在一处乐坊里听到长安的笛声,不由思乡。臣少年心性,便请了那位乐师,没想到一见竟而是故人。”

    萧铭瑄说到这儿顿住,若明皇再问,自然是绝佳的机会,若明皇不问,尚锦旭便足以安全了。

    “如此说来,当真是造化了。”明皇叹口气,当真没问下去。他转身回到龙椅上,又问了些河道梳理的时策,见大家答的都很有条理,低声对李佑道:“今次的恩科都是些可用之才,往翰林院放人,你亲拟个名单。不过那个小不点一定放进去,知道么?”

    李佑应下,“父皇,儿臣倒觉得那孩子像当初的萧铭瑄,很有锐气呢。”

    殿试在一片咏春诗中结束,明皇当庭点了状元,花落淮南欧阳停。

    尚锦旭排了二甲头名,明皇钦点他入翰林院修撰,显得颇为喜欢。

    金安仁好巧不巧拿了探花郎,自得之后,想着紧随己后的是个十二岁的毛孩子,又觉着不是滋味。

    明皇回了后朝,太子李佑说到几句,今日的大典便结束,到午时赐宴宣政殿,而后放榜游街,雁塔刻碑纵马,今次的恩科也就告一段落了。

    萧铭瑄拍了拍尚锦旭的肩膀,说道:“待会儿赐宴莫饮太多,你酒量可不是那些人能比的,宁可失了面子,也莫丢人,可懂得?”

    “明白!”尚锦旭应下,一步三回头,跟着内监离开。

    萧铭瑄也走出大殿,看着日头,摸着空荡荡的肚子,忽而很想念侍剑的那碗酸辣汤饼。

    恩科后闲下来没几天,淮王府小世子李杭百日的帖子便广送群臣,不光新进的状元榜眼探花郎,连入了翰林院修撰的翰林也未曾落下,自然就有尚锦旭。

    当日,明皇旨意送来,李迅领旨谢恩后,到了午后,才正式开宴。

    益州郡王李迁自然是座上宾,上官元杨国忠等一系党羽自然列坐其次。萧铭瑄和李幼玮挥挥手,送她进了淮王府的内院,理了理衣袍,和尚锦旭回到自己的案前坐下。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萧铭瑄想着这偌大的花厅用着这个典故,不由觉得好生荒唐。

    李迅纵然有才华,又哪里及得上曹孟德之志呼?何况东汉末年天下三分,若无曹公一人,又不知几人称帝称王?

    端是高看了自己。

    萧铭瑄给出这么个评价,忽而想起那个土蕃赞普丛苍来。此人非但狼子野心,极有谋略,能屈能伸,且断不会放任西域这么大的肥rou在眼前而不理。

    土蕃的信息源源不断传回,丛苍得固城公主相助,仿唐设三省六部,重用一班汉人,国力急剧上升。

    他才是如今大唐外部最大的威胁,如何能不防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