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360章 疗法手段⑶
“针灸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期问世的,‘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所指的就是灸术,详细地记载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地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都在中国流行,且传播到了世界各国,而真正针灸的出现更早,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兴硬物体,比如石头、荆棘等物体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便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处的石块刺击身体的某些部位或者人为地刺破身体让其流血,以减轻疼痛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可以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进行治疗疾病的石器,而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常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部位切开排脓,又被叫做针石或者‘砭石’;中国最为神奇的曾经记载:‘有石如玉,可以为针’,这也是关于石针的最期的记载,中国在考古当中曾发现过砭石的实物,这也就证明砭石便是后来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就是人们在使用火的过程当中,人们便发现身体某些部位的疼痛经火的烧灼、烘烤,可以得到缓解或者解除,从而学会了用兽皮或者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头、砂土进行局部热熨,慢慢地发展以点燃树枝或者干草烘烤进行治疗疾病人们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在体表的局部进行温热进行刺激,进而炙法和针刺那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 “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为主要的灸治原料;‘砭而刺之’也渐渐地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渐地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针具的‘针’,中国的繁体作‘针’,而字也从金从咸,表示‘金属’,比如金、银、青铜等材料,‘咸’的意思为‘酸涩’,‘金’与‘咸’联合起来表示:‘一种产生酸涩感觉的器具’;当然也不能排除古人采用油炸过的竹针作为一次针具的可能,而这处竹针叫做‘箴’,字形当中的‘咸’,依然是‘酸涩’的意思;针灸学起源中国,有着几千年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是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据古代文献和,就有‘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里的记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当前中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进行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应该在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者不适之时,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于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的症状减轻或者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人用的都是不锈钢针,据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就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尝草制砭’砭就是砭石,也就是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而灸法的起源与发现和使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以去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中国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当中就有和,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作为现存中医文献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已经有了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xue、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滨核心内容,所以也称为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更是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等著作,撰写成,这部书当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近四百个xue位,并对其位置、主治、cao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这也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针灸刺xue的取法及应用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考证了三百五十四个腧xue,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与此同时,他还铸造了两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xue,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元代滑伯仁所者的,首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比如、、,尤其是杨继洲所著的,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这也是针灸学术的学术第三次总结”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公元1742年吴谦等撰,其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通篇歌图并茂自乾隆十四年之后,便定位于清太医院学生必修内容清代后期,道光皇帝更是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理由,下令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病;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再加上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歧视及迫害中医,针灸更是受到了摧残,尽管如此,由于针灸治病深得人心,所以在民间仍然流传很广的十九世纪之初,针灸名医李学川所著的,强调辨证取xue、针药并重,同时还完整地列出了361个经xue,直到现在仍是针灸学的规范性教材民国时期政府曾下令废止中医,许多的针灸医生为了保存和发展针灸学术传承了几千年的医学文化,成立了针灸学社,编印针灸书刊,开展针灸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为振兴针灸学术作出毕生的贡献” “而这个时期延安的却明确提倡西医学习和应用针灸治病,当时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就开设针灸门诊,开创了针灸正式进入综合性医院的先例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更是非常的重视继承发扬中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五十年代的初期,新中国首先成立了卫生部主管的针灸疗法实验所,也就现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紧接着,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针灸的研究、医疗、教学机构就此就把列入了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绝大多数中医院校都开始了针灸专业,这也让新中国的针灸人才辈出四十多年来在继承的基础上翻印、点校、注释了很大一批古代针灸书籍,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就,出版了大量的针灸学术专著和论文,同时还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学术交流非常的活跃,并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创立了‘针刺麻醉’;针灸的研究工作也不能单纯以文献的整理,还要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对经络理论、针刺镇痛的机制、xue位特异性、刺法灸法的高速功能等,结合现代的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声、光、电、磁等边缘学科中的新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使针灸学更具有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