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北宋仕途在线阅读 - 第二百二十三章 东风

第二百二十三章 东风

    新的连载故事。到正月底的时候。已经基本上铺开了情节。大家也知道了这个故事的大概。

    新形式。新写法。比民间话本要优秀。比唐代传奇篇幅要长。曲折得多。吸引人得多。新故事一下子得到了读者的欢心。原有的读者。再接触了几期新故事之后。彻底成了这个故事的拥趸。天天盼着日报能到手;而不是旧读者。听了这个故事的片段之后。也忍不住卖来一观。就连识得一些字的平头百姓。也忍不住好奇。花一两文钱。买上几张来猎奇了。

    一时间。凡是看的读者。兴趣都不在以前的新闻上。而是转到了西游故事上来。每天都有三三两两的读者聚在一起。讨论剧情。而茶楼上。也有了对着报纸情节展开的有声有色的说书。

    海州附近之人。都爱上了报纸这东西。就算有人对西游的故事与文笔提出意见与批评。也难阻碍他们要买上一份报纸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的话。欧阳发等人的目的达到了。随着西游故事的展开。报纸的销量节节攀升。业务已经扩大了一倍还多。

    至于在报纸上刊登报纸一事。欧阳发回去好好考虑了一番。觉得真如沈欢所说。可以奠定的权威地位。还能获利使得报纸扩大规模。一举两得之事。实在也没有道理拒绝。他现在已经不是几年前那个只会高谈儒家大义的年轻读书人了。随着沈欢各种新思想的出炉。大多是在杂志报纸上刊行。欧阳发作为编辑。是第一个阅读者。有疑问还能得到沈欢这个原著者的解释。可以说。他的思想。已经翻新。大体接近或者向沈欢接近了。

    于是。他一拍板。通过了这个决议。那就是正式刊行广告。有了决定。就付诸行动。他把海州的一些生意规模颇大的商贾聚在了一起。与他们说明广告的做法与利处。说到接受新思维。没有人比这些大商贾更容易变通了。他们别地本领没有。有关赚钱的信息。那是一点就通。

    销量就在那里摆着。受众度之广。他们也都清楚。比如说他们在座几位。就有不少人都爱看日报的。既然都清楚。以他们的秉性。也没道理不争着要等广告了。以月为限。广告费用按月来算。一个月之后。再换另一批广告。如果还想继续刊登。又得另行计算费用了。当场就有商贾出到了每月十多贯钱地价格争着要广告位置。

    欧阳发当场大喜。就要同意。突然又觉得要问问沈欢。罢了会议。回来咨询沈欢。沈欢也没有多少意见。只说广告位置干脆也以拍卖的形式进行竞价。价高者得之。当然。一开始的底价就要从十贯钱开始。

    这个主意。欧阳发只能说妙了。另外。沈欢还建议欧阳发。广告宜精不宜多。有半个版面能刊登七八个广告就可以了。太多了占了新闻的篇幅。还成什么新闻报纸?这一点欧阳发也赞同。能让他同意刊登广告。就很不容易了。如果说要让广告反客为主大行其道。他无论如何是不会同意的。

    接着就是广告的内容。沈欢提示说最好能派人核实以下广告内容。卖的是什么。质量如何。价格如何。先派个人暗地里打听。如果口碑不好。就是价格高也不登他们地广告。还明确告诉他们就是质量的原因。这样做可以确保读者不受害。不受骗。否则的话会把罪过都套到报纸的头上。对报纸产生难以估量的坏处。就得不偿失了。

    欧阳发得了提示。明白了。回去就着手拍卖事宜。都是海州富豪。近在咫尺。很容易沟通。也很容易核实。月中旬的时候就把广告之事确定下来。之后。第一份正式的报纸广告。又在海州产生了。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可以说。海州自沈欢上任以来。创造了不少历史第一。第一水泥海堤。第一水泥路。第一海军。第一长篇小说。甚至是第一年轻知州!也许。以后还有更多的第一由他们创造吧。

    如此之多第一加起来。造成地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至少。到了月底。这个第一小说的名头。就传到了京城。进入了不少关注海州之人的眼里。

    比如说官家赵顼。作为的忠实读者。他早就下令海州驿站。每日日报。都要快马加鞭送达京城皇宫。皇帝吩咐。地方驿站之人当然不敢怠慢。他们也聪明。不待日报每日上市。只要印好一份。他们与欧阳发联系。直接从印刷作坊里拿出报纸。立刻就出发了。到了下个驿站。再由人送达下个驿站。一站接着驿站。直到京城为止。也就是说。因为这种快马传递。不出三天。当日的报纸就能让赵顼看到了。而这样传递。也能让赵顼每日都能有报纸在手!

    这次也不例外。也吸引了他。他当作趣闻。读之颇有趣味。后来突发其想。每日傍晚都到后宫里读一段小说给两宫太后听。

    这日也不例外。因为春日初晴。两宫太后难道有兴趣到外面走一走。在御花园的一处小凉亭里。三人围坐在一起。由赵顼朗声读着。两宫太后就侧耳听着。

    这日刚好说完孙猴子大闹天宫之后给佛祖压在了五指山下的故事。赵顼说完之后。把报纸放在一边。由寺人来收拾妥当。向曹老太后说道:“娘娘。今日故事如何?”

    曹老太后笑了笑。转向高太后道:“太后。你说呢?”

    高太后现在在宫中。还没有多大地威望。至少在曹老太后这个两朝太后面前。还是自觉地把自己摆低着地位。回声说道:“娘娘。故事还精彩。您认为呢?”

    曹老太后叹道:“这个孙猴子。胆子够大呢!哀家还以为无人能制他了。现在好了。佛祖出面。他也不能继续跋扈下去。给压在山下。受点苦。也是应该的!”

    赵顼若有所思。曹老太后之言。看似平常。又像大有深意。令人难以捉摸。

    “娘娘的意思是?”不懂就问。一向都是赵顼的优点。

    曹老太后自嘲一笑。道:“也许是哀家多虑了。没有什么意思。官家不必放在心上。”

    赵顼哪里肯信。道:“请娘娘指教。”

    曹老太后欲言又止。却没有开口。

    高太后见状。赶紧说道:“娘娘。官家虽然英明。不过还年轻。有些事。难免会急了些。娘娘稳坐后宫多年。吃过的盐。都比他吃的米饭要多。如果娘娘有空。不如指教指教他。毕竟都是为了这祖宗家业。明白总比糊涂要好嘛!”

    曹老太后笑了。道:“你呀。真是个关心儿子的太后!”

    高太后温婉一笑。不再说什么。

    曹老太后看到赵顼一脸诚恳地样子。叹了口气。道:“好吧。就与你说一说。官家。这个帝王。要稳坐朝堂。最重平衡。要臣子忠心。可又不能让他们报成一团。就是他们再忠心。再正直。亦不能太过纵容他们。仁宗他老人家为什么能在龙椅上稳坐四十多年。这个手腕。才是至关重要地!”

    赵顼低着头沉思。

    曹老太后又道:“一个臣子。如果太有才干。太过放肆。就会像中的那只猴子。无人能制。后果就是像玉帝他老人家。狼狈不堪!因此。面对这样的臣子。你一定要找到一个能让他安分地人来做对手。比如说。书中杨戬就是能制孙猴子的人物。可惜一开始没有用他。不然哪会成全他十万天兵天将亦要束手的大名!在朝堂亦要一样。一定要平衡。看看官家这几年作为。你要改革。哀家不多说什么。王介甫有大才。也忠心。官家要用他。未可厚非。然而却不能太过。不能让他一家独大。免得以后难以遏制!”

    赵顼有点不服了。在他的意识里。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可没有这么多歪歪九九。

    他地神色。曹老太后当然看在眼里。暗叹一声。道:“官家。哀家老了。没几年可活。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要下去与仁宗官家见面。因此。有些事。哀家不想说。也要趁着还有机会与你说一说。免得以后连机会都没有了!”

    赵顼赶紧道:“娘娘千秋鼎盛。不要说这些不吉利地话。娘娘教诲。朕一定会好好思量。”

    曹老太后点点头。叹:“这个王介甫。说到才干。还真没有人比得上他。官家要大用他。也是道理。可怎么用。要用得安心。还要他安心。就需要仔细思量了。太过宠信。对他言听计从。从不反驳。都不成。看官家作为。把司马君实放在朝中。才是最正确地举措!也只有他。才能与王介甫相抗衡。官家。你要记住。这样做。不是什么手段。也不是不信任王介甫。而是为了王介甫着想。你看古今历史。权臣有几个有好下场地?反而那些都是君子。却作为政敌的存在。方能成就一个王朝的昌盛!”

    这次赵顼一点服气了。仔细想想。不无道理。如果是王安石开始登台那时候。这些话他肯定听不进耳里。因为他需要王安石来为他赚取更多的钱财。这样他才有余地去施展心中的报复。不过现在随着王安石的改革。财政略略宽余。他心情好了不少;再加上有司马光施展的一些裁军策、免役法。财政情况大大得到缓解。希望就在眼前。他当然要考虑一下自己地境地。

    说到司马光的使用。他稍微惭愧。他一开始。哪里会有让司马光制横王安石的心思;不过是看他资历不低。能力不错。比王安石还要有资格做宰相。这才使用罢了;说到底。还是他老爹。也就是先帝爷留下来的人才罢了。司马光先朝就是参知正式。他登基之后。也实在没有把对方放出朝堂的理由。

    现在看司马光在这个位子上做得不错。虽然没有王安石那么多赚钱的花样。可也算合格了。想到这里。赵顼有点满意地笑了。动了心思。按曹老太后的说法。这就是制横?看来自己做得也不差嘛!

    曹老太后又道:“虽然司马君实做得不错。看这一两年。哀家见官家为王介甫贬黜了不少人出朝。又为了变法。替他提拔了不少赞同的臣子上来。如今朝堂。说实在地。司马君实一个宰相。势力还比不上一个参知政事。这也算是建国至今少有的事吧?”

    赵顼赶紧解释:“娘娘。这都是为了变法大业而已。有些人。存心要与新法过不去。不贬谪。难以令人敬畏。而为了新法地推行。又需要提拔人才上来。因此……”

    曹老太后笑道:“官家。哀家没有别的意思。朝廷如何用人。是官家你说了算。哀家一个妇道人家。不能插手。因此这两年。都没有向官家说过什么。可今日既然说起。才与官家谈一谈哀家的看法而已。妇道人家。没有什么见识。如果没有用处。官家就不必放在心上了!”

    赵顼哪里敢信曹老太后的话。没有见识?如果真是这样认为地话。那这人才是最没有见识的!能让仁宗官家这般喜好女色地皇帝面前。在众多后宫佳丽面前。稳坐皇后宝座多年。若没有点过人的手段。岂能为之!

    “娘娘教诲。朕一定不敢或忘。一定会仔细考虑的!”赵顼有点敬畏地说道。他父皇自小就给带进宫里抚养。就由曹老太后教育。他自小也与之亲近。对这个老人家。充满了尊敬与畏惧。虽然做皇帝几年了。可这种情感。有时还不时表露出来。

    曹太后道:“那哀家就继续说一点吧。就一点。王介甫可以用。也可以替他提拔人才。不过。以后最好不要罢得太多官员了。虽然是为了王介甫有利于推行新法。可是这样做。多了。被贬的官员难免有怨气。一有怨气。就会恨对方入骨。官家这样做。最后的结果不过是替王介甫一方树立了一大帮敌人罢了!”

    赵顼悚然而惊。有点明悟过来。赶紧告谢。

    曹老太后连连笑道:“好了好了。官家不必太过担心。只是以后在做决定之前。多多思量一方与另一方地利害嘛。可以为他树立威信贬谪一些官员。但不宜太过。特别是御史台。不能都贬了出去。祖宗设立这个机构。就是为了让大臣不敢放肆的。如果都是一方的人。那样就会对皇室不利了。他们都是些老顽固。昔年仁宗老人家在朝地时候。也对他们很痛恨呢。可是还是人尽其才。由他们说。也听他们说。有利地考虑考虑。当年那个包黑子。当着朝臣的面。还说得仁宗官家一脸地唾沫呢。你看看。最后两人的名声都成全了!官家。这就是帝王之道呀!”

    赵顼喜道:“娘娘说地是正理。朕明白了不少。”

    “那就好。那就好。”曹老太后也欣慰地笑了。“官家有大志气。是可以施展抱负的。这要不惹出什么大乱子就可。王介甫大才。无人可及。这点。哀家早就清楚了。”

    赵顼笑道:“王参政之才。当然是很好的。不过娘娘说无人可及。就真有点过咯。”

    “哦?”曹老太后奇道。“哀家说的是经济之道。难道诸臣之中。王介甫不是最强?司马君实虽然也有大才。不过经济之道要差多了。”

    “当然不是司马相公。”赵顼又笑着说道。“那就奇了。哀家遍观朝中诸臣。都无此等人才。”曹老太后露出深思的神色。“难道官家说的是附和王介甫的那个吕惠卿?”

    赵顼惊道:“娘娘也知道吕惠卿?”

    曹老太后淡淡地道:“制置三司条例司动作如此之大。其中人才。哀家想不听见都难啊。不过……呵呵。此人还需官家慎用!”

    赵顼闻言颇是尴尬。赶紧说道:“此人就算有大才。亦还是比不上王参政。朕说的。是另外一个人。不是朝中地人。”

    曹老太后更奇了:“难不成官家又在朝野发现了什么大才?”

    赵顼笑道:“说来此人娘娘也应该认识?娘娘忘了。昔年先帝临崩。还召见过他呢。他虽然年轻。不过才华非等寻常!”

    “官家说的是……”

    赵顼一指旁边的报纸。笑意更浓了:“娘娘。刚才的。您忘了吗?他正是此书作者。沈欢沈子贤!”

    “是他?”曹老太后惊了一下。像是想起了什么。“官家对他如此看中。与王介甫等同了吗?”

    赵顼道:“他虽然年轻。不过说起经济之道。确实不让于王参政了!这一点。朕很是了解。决计错不了!朕现在让他出海州。是存了锻炼他的心思。等他磨练够了。也许就是朕大用他的时候了!”

    曹老太后神情有点漠然了。叹了口气。道:“官家地话。应该是不错的了。哀家虽然知道他甚有才华。不过没想到官家甚至把他排到了司马君实地前面。这一点。就出哀家意料了。”

    赵顼赶紧解释道:“司马相公有司马相公的长处。娘娘也说了。在经济之道上。他比王介甫要差一点。娘娘知道裁军之策否?免役法呢?都知道?呵呵。娘娘。这些可都是出自沈子贤地手笔呢!”

    “哦!”曹老太长长地调子拉了起来。“官家。刚才哀家也说了。对待大才。要慎用呢。年轻人有才是好事。可千万不能让他成为孙猴子一样的人呀!”

    “这点娘娘但请放心!”赵顼微微一笑。一握手掌。“如果他是孙猴子。那朕就是如来佛祖了。孙猴子飞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他也飞不出朕的手掌心呢!”

    曹老太后淡淡地道:“官家有信心是好事。不过万事还是要谨慎。”

    赵顼有点忘形了。道:“娘娘放心。说起这个。朕就想起沈子贤当年的一些话。还是在朕未做太子之前的事。他自己也说是诛心之言呢。不过这些诛心之言。倒让朕颇是开

    “哦。诛心之言?”曹老太后也来了兴趣。“如何个诛心法?”

    赵顼刚想说。又犹豫了。看看周围。把寺人侍女都谴出亭去。轻声说道:“娘娘。当年朕与他谈论本朝政策优劣之处。曾经提到过王朝之基。他就坦言说本朝政策。就算有权臣。亦不虞会出现威胁到皇室地势力。为何?他说有三点原因。先是武事上。枢密院统兵。武将领兵。就算一方起了歹心。一个只有调兵之权。却没有领兵之权。一个有领兵。又无调兵之权。这已经是百年制度。难以打破。就算一时松懈。可士大夫文人为了权势也好。为了皇室也好。都不会允许颠覆这种平衡地情况出现。就算皇帝要这样做。也会有人前仆后继地相劝!当年狄武襄即是明证!”

    狄武襄就是狄青。让他忧郁而死的。就是仁宗与朝臣。仁宗不就是曹老太后地丈夫吗?

    提到自己的丈夫。而且还有不好的言语。曹老太后怒了:“他真是这样说的?哼。真是诛心之言!”

    赵顼有点尴尬地挠头了。

    曹老太后冷静了一下。才道:“武事说完。他还说了什么?”

    赵顼大喜。曹老太后这样问。就是说。她再不喜欢这样的观点。也不能不认同。赶紧说道:“还说了帝权与相权。”

    “他怎么说?”

    “他说平章事是宰相。可又有二三参知政事。大多有实权。也受重用。也就是说。把相权一分为几。大大削弱了相权。变相的就是提高了帝权!”

    “果然是诛心之言!”曹老太后又怒了。“他好胆子。竟然敢当着你地面说这些话!还有吗?”

    赵顼又道:“还说了相权的作用。他说有了宰相。又设三司使。等同计相;又有枢密院使。也就是说。宰相之有政权。却没有财权。又没有兵权。就算宰相有歹心。只要三方不能合流。都成不了什么事。徒取灭亡罢了!还说就算出一两个权臣。有小人之腹。可他们的权力。都是皇帝给的。只要皇帝一声令下。要解权就解权。没兵没财。说也没有办法。只能生生下台!”

    “真是诛心之言!”曹老太后哼了一声。倏地又笑了。“官家。他说的大有道理。你知道根本原由吗?”

    “请娘娘赐教!”

    曹老太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官家。这就是帝王的平衡之道呀!你现在可以想家。我赵氏祖宗。是如何为后代子孙着想了吧。太祖太宗的厉害之处。官家也可以想象了吧?”

    赵顼愣住了。良久才喃喃地说道:“果然。果然是这样……果真是好招呀!”

    曹老太后又道:“不管这个沈子贤安了什么居心。有些话。却是道理。官家。他一个外臣。都能明白这种道理。难道你还不感受到其中的道理吗?”

    “朕想……朕应该明白了!”赵顼已经没有深思。现在经过与曹老太后地一番话。终于动了心思。考虑得更多了。心神受了冲击。

    曹太后叹道:“话是这样说。道理也是这样。可是。沈子贤还有一写话没有说。那就是如果皇帝昏庸。任用小人。荒废朝政。那么。臣子是无法为难赵氏宗室。可国力败退。那么也是我等宗室地败退。那么。到时是什么样的景象。就难说了。这一点。官家也不可不知道!”

    赵顼悚然而惊。道:“娘娘教诲。朕都记在心上了。”

    曹老太后点了点头。示意嘉许。一番话下来。蕴涵的信息大得惊人。大家各自起了心思。暂时沉默下来。想起了别的心事。

    再说别人对地态度吧。

    作为沈欢的曾经的老师。司马光最关注地也是沈欢的情况。对于这种直接了解从中了解海州情况的报刊。司马光也没理由不看。他是宰相。当然也能第一时间拿到日报。

    与别人对西游故事感兴趣或者欢喜阅读的心思不同。司马光对沈欢地作为很失望。甚至是愤怒。西游的故事虽然吸引人。却不是他这种治史之人。借魔怪来写现实。也难以打动他的情感。

    在他的意识里。沈欢放着正事不做。却去与什么妻子一道写书地作为。在他眼里。是失职地。也是无意义的!沈欢在西游故事里地序文里写道是“游戏之作”。这个字眼。在他眼里。也触目惊心。

    他怀疑沈欢是不是满足于海州地事业了。或者说。他安于现状。不再进去。只甘心时不时弄些游戏之作了。这些都是低下品格的东西。特别是书里那些诗词。在司马光看来。沈欢大大地退步了。再也不复往常那等才学!

    关心则乱。因为对沈欢太过关心。他才痛心。因此。看了小说之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写了一封信。通过已经开通的邮政驿站。快速寄到海州。信中痛心疾首地问沈欢是否失了壮志。这才放着正事不做。去搞什么“游戏之作”。言辞激烈。有气又急。恨不得耳提面命。

    信出去。他气消了大半。只消等待回信了。当然。这需要时间。海州与京城。毕竟是有些路程。他的私人信件。也不可能动用快马驿站传送。

    提到司马光。就不能不说王安石。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态度就迥然不同了。王安石是生气。是愤怒。他则是欢喜。虽然也有可惜。不过最大的心情还是欢喜。甚至是欣慰。

    他对沈欢的态度就不消说了。时好时坏。不过这次对的态度。对沈欢地态度。还算满意。当然不是说沈欢的什么才华。而是他在这书上。看到了自己女儿的消息。

    沈欢在序文里明确说了。故事是他构思的。写成却是他的妻子代笔。这书故事如何。生命力如何。王安石这个文学大家。也没道理不清楚。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欢欣。自己女儿的名字能出现在这书上。也就是说。随着此书的完成与流传。千百年之后。别人都会知道他有这么一个女儿!

    这是作为父亲对儿女成就的骄傲!强如王安石。也有儿女情长地时候。何况这个还是他最喜欢的女儿。看到她有出息。不欢喜还能做什么?

    沈欢大大度。还是令王安石满意了一回。何况。他巴不得沈欢时时写什么故事。免得与他为难。又想出什么法子让司马光来与他对抗!虽然有点可惜。不过为了变法大业。他也只能这样小人地希望了。

    不过。对待沈欢的态度。王安石的头号门徒吕惠卿就有了不同的说法。他告诫王安石。要提防沈欢。对方这样大张旗鼓地写什么故事。一度盖过了上面刊载的所有新闻地风头。也许是要在隐瞒什么。或者是在转移大家的视线。成功之后。他就要发动一些令人吃惊地举动。

    他让王安石要注意。免得到时被动。王安石对此不置可否。心里却不以为然。故事而已。能转移什么视线。需要吗?

    对此吕惠卿无可奈何了。只能提醒自己。稍稍上心罢了。

    至于沈欢是否有他猜测地意图。说实在地。沈欢自己都说不清楚。说有吧。他能转移什么?替海军基地地大举措做掩护?有这个需要么。日报是欧阳发在主管。什么能刊登。什么不能刊登。对方比他还清楚。打个招呼。又能泄露什么呢?

    说没有吧。又太假了。最近他发现海州日报总是提到什么政策观点。比如说他沈欢的政治主张。时常给提到。虽然他不怕出名。可政治这东西。太玄了。有时候。一句话。就能得罪人。也能得罪朝廷。给对方从你的语言中找出一句与当朝主张观点不一致的话。就可以诽谤你攻击朝政。套你个大罪名。就惨了。苏轼不就是这样栽的吗?

    鉴于此。沈欢说西游故事。还真有点转移视线的嫌疑了。让大家把兴趣都转到故事上。而不是他地政治观点。这算是对时代的无声沉默?

    无论如何。正月底的时候。司马光问责的信。到了沈欢的手上。读完之后。他当然不会与之大谈的意义或者作用。他相信司马光不会受这一套。这就好比大家都知道是母鸡在下蛋。你却说是公鸡下的。他不揍死你才怪!

    于是。他只能饱含深意地把自己转移视线的当作作目地了。他提到了自己的忧虑。他也深信。与他一样谨慎的司马光。会认同这个观点。说不定还会来信说他有人臣风范。更有做臣子的本分。这样的话。沈欢只能继续苦笑了。

    他不知道因为此书。京城诸多之人是如何评价的。是如何猜测的。他只能说。此书的轰动。后续动作。应该还在将来。这些日子。王璇写作得更卖力了。之前交给欧阳发地稿子早已刊行完了。现在要续得上每天的报纸。只能每日都写上一点。王璇是个很负责的作者。至少比沈欢要负责多了。每天写完。会拿来与沈欢过目。征求意见。有了指点。还会回去修改已反。几易删减。简直比曹雪芹还要曹雪芹!

    好吧。不说西游故事这样神奇的东西了。说点现实的事:杭州方面在月中就来消息。说周季与人合作出海的船回来了。周季得了消息。早就干到杭州参加分赃会议。现在传来消息。是好消息。装运他货物的船。除了有些盐给海水淋了。大多保存完整。船也不损一艘。安然回航战果是可喜的:十万成本。除了租船等费用。差不多九万贯地货物。一去一回。就变成了二十万贯钱。这还只是收取现金。没有运送一些大宋奇缺的货物回来赚取的。本来出海的船。很多以货易货。高价卖出去。再买一些货物比如香料什么的回来。在大宋再高价卖出去。一来一回。又赚了一番。

    可这次他们要忙着套取现金。不敢卖太多东西。只能分钱了。除去成本。赚了一半。让两人不能不大叹海贸的暴利性。也是这样。他们对即将的出航更有信心了。据说派出去的人。已经与南洋等地方商议妥当。有人高价接受盐巴。

    连本带里。总共二十万贯钱。周季请示怎么使用。沈欢当然是告诉他。尽快造船。大海船。花十多万贯造他十几艘。其他钱再用来招募与安置海员。尽快把自己地船队拉起来。实在不行就高价收购现成地海船。因为现在盐场已经在建。等造成十多艘海船。时间上也许来不及了。为了能节省时间。吃点亏也不紧。

    他们贩卖的海盐地策略已经很明显。那就是先官营。再私卖。由海州官营。造出盐。再以市场加卖给周季的船队----为了防止别人攻击。甚至可以略略高与大宋盐市的价格。之后。周季再用海船。运到海外等奇缺的地方去。高价卖出!这时可以用货物交易了。比如香料什么的。这个就看人家周季的手段了。而他们商营的一方。就是赚取中间这个差额!

    现在。万事俱备。就欠东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