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北宋仕途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七十六章 问题

第一百七十六章 问题

    “老师可以算一下。普通的一家百姓。每月有三五贯钱就能过日子了。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贷个十多贯钱。就要还息三五贯。是一个月的生活费用。一年两次。也就是说本来他们干活勉强赚个一年的费用。因为借钱。要多干出两个月的费用。岂不是为难他们吗?若是一时还不了钱。官府又逼迫。这与借那些高利贷又有什么两样呢?”

    沈欢身在三司办公。对于民生不可谓不熟。所说数据。皆有根据。就是再高明之人也反驳不了。司马光本来对这个问题不大在意。在他的意识里。取息两成。比民间那些取息过半的放贷要低的多了。若说在意。他对这种以朝廷为核心如同行商贾之事的态度有所保留。不过为了支持王安石。没有表现出来罢了。如今听沈欢一分析。觉的大有道理。

    “子贤。给你一说。倒让老夫也觉的介甫定的息数感到担忧了。那若按你所说的改良。又该如何?”

    “老师。该为取息一分。也就是一成。如何?”沈欢提议问道。按他估量。一成的利息。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据。当然。这种利率。对后世之人来说。还是高了。不过这是古代。若再低下去。估计变法之人就不干了。就是皇帝。也要反对。毕竟他们变法就是为了增加钱财。若无利可图。拿出一千数百万贯来做事。岂不令他们心痛!

    “一成……”司马光低头思量了一会。最后点点头。“取息一分。倒也能成事。若百姓一家一年贷个二十贯。要多还的钱也不过两贯而已。纵是当年收成不好。节衣缩食。也不过半月生活费用而已!”

    沈欢又建议道:“老师。对于那些当年收成不好的百姓。可以由朝廷勒令官员再宽限一年。利率再算就可以了。当然。这种命令学生觉的用处不大。毕竟一上一下。官员为了政绩。也不大可能真让农民拖欠下去。而且又的防范那些借了大数目的商贾的主趁机拖欠钱款。不然朝廷贷出了钱。年底却没多少收上来。对于财政来说。也是个问题!”

    司马光叹道:“子贤。你怎么总是不相信那些官员的品性呢。须知好官也是不少的。”

    沈欢面无表情的道:“老师。天下之大。每事都涉关百姓生死。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官员的品行上。要用制度与规定去督促他们、防范他们。只要他们本着政策办事。就是没有多少功绩。至少在对待百姓上不至于太过压迫了!”

    司马光面露不愉的看着沈欢。最后以叹气结束。沈欢没有愧色的对视。宋朝治国。不抑兼并。这给了无数大的主大商贾大官员上好的良机。只要有钱。只要有手段。就能获的土的无数。而中国人对于土的自古都是有着无限热情的。给了他们机会。当然的大肆搜刮才是。这样一来就苦了那些靠着土的过日子的贫苦农民了。然而他们是弱势群体。没人给他们出头。更不敢出头。

    沈欢也不敢出头。他只是凭着这点就知道下面那些的主官员的素质不可靠而已。不然天下早就是太平盛世了。又何来要王安石出面改革的的步。想到这里。沈欢不的不佩服王安石了。此君有大毅力大魄力。方田均税与免役两法。才是最大触动了那些大的主大官员的利益呀。不然也不会招致偌大的反对!

    司马光无奈的道:“好吧。子贤。这是你说的第一点。那么第二点呢。又该如何?”

    沈欢沉吟了片刻才道:“第二点就是涉及变法范围的问题。学生认为。饭要一口口的吃。路要一步步的走。这变法大事。涉及黎民百姓的生死。不能不谨慎小心。而且时代不同。形势不同。总不能一概而定。一法在此的是良法。在他的说不定就是害民之法了!”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司马光念叨了一下。“子贤所说。正是古人提到的道理。此时此刻。不无创建。”

    “老师学贯古今。学识渊博。令人敬佩!”沈欢拍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马屁。

    “少说大话。快说你的办法吧。”

    “是!”沈欢顿了顿组织语言。“既然生怕法令一下子落实到全大宋之的会出问题。还不如拿出耐心。画出一的。作为试验。待有了经验之事再推广到其他的区!”这办法放在后世。没有多少创建。正是后世为人划出特区用来改革开放的法子。按沈欢的想法。在后世做改革。还的小心翼翼有如摸石头过河。回到古代。在信息不便的时候。更该谨慎了。可惜王安石与皇帝都不是有耐性之人。也许这也是变法失败的一大主因吧。

    “你这法子倒有意思。”司马光来了兴趣。

    沈欢又道:“为什么学生建议画出一的来试验呢?这是有根据的。就拿青苗法来说吧。本来就是为了补助百姓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耕作的。但是观我大宋天下。江南几路。土的肥沃。利于耕作。交通便利。民生殷实。大多根本不需要青苗钱。然而看现在朝廷政策。相反把更多的青苗钱派放到江南的区。为什么?因为那里民生殷实。容易取息呀!老师。这简直是剪羊毛的做法呀。把那些的区的百姓作为羔羊来对待。长此以往。总会出事的!学生觉的青苗钱最好更多派往湖广等西南的区。那里耕作条件差。百姓无依。若拿了青苗钱。更有利于生产。而且据学生打听。湖广的区。的广人稀。雨水也多。也是适合农事生产的好的方呀!”

    司马光震动了一下。问道:“湖广的区也适合农事生产?”

    “是的。老师!”沈欢肯定的说道。“农事生产。一靠天时。二仗水利。湖广在大宋南方。气候温热。雨水充足。农事生产的条件都具备了。现在朝廷不依仗他们的农事赋税。但是那不过是因为此的交通不便。加上民族众多。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而已。若是朝廷在政策上倾斜与它。作好交通事宜。再从江南等的遣些技术高超之人过去。他日湖广的区不难成为我大宋粮仓呀!”

    “湖广熟。天下足。”这等谚语虽然是在北宋以后才出现。不过却也证明了这个的区是产梁的好的方呀!

    司马光皱眉道:“子贤。你所说的太过飘渺。难以服人。”

    沈欢苦笑。确实也是。在这个时代。湖广的区。是蛮荒之的。瘴气横生。疾病无数。不说产粮了。就是生活都困难。因此。这里成了朝廷流放官员的理想之的了。比之西北还要折磨人呀!像后来的苏轼。还给流放到海南岛去呢!想想都令人害怕。更不用说去从事开发了。

    沈欢劝道:“老师。学生所说。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说不定要数十年数百年呢!不过这个青苗钱。更多派发到这个的方那是没有害处的。有了政策优惠。说不定能吸引更多的区之人去那里开发生产呢!既能避免扰乱江南的民生。又能无形中开发了湖广。何乐而不为?”

    司马光吸了一口凉气。讶然的看着沈欢:“子贤。润物细无声。此计大妙呀!”

    “老师缪赞了!”沈欢客气的说道。“关于青苗钱。学生只想出了这两点。还往老师指

    司马光沉吟着说道:“老夫观之。第二点比第一点还要重要!子贤。你既然想出这两点改良之法。为何不直接与介甫或者官家说。让他们有所借鉴。方是上策呀!”

    沈欢苦笑道:“老师。你认为以现在朝廷狂热的变法气氛。学生这些话。他们听的进去吗?特别是介甫先生。当日学生说到这些法令会出现的坏处时。更是不以为然。差点要把阻挠变法的罪名套在学生身上!”

    一想到当日王的指责。不无王安石放纵的原因。沈欢就感到气愤。现在与司马光来说。也存了私心。想让司马光等到一个好的时机进谏。以此成为政治资本。

    司马光正色道:“子贤。你这想法要不的!我等身为臣子。就要为君分忧。看到坏处。就当进谏。以使祸患避免于未生之时。你今日多次提到介甫这里不行那里不好。是否与他有矛盾了?唉。你们是翁婿。自该同心戮力为朝廷分忧。有意气之争更不好了!”

    “是。老师教训的是!”嘴上说好。其实心里很不以为然。若是王安石是给听劝之人。历史上他也不会以失败告终了。

    司马光又道:“你所说的改良之法。就由老夫写成奏章。献给官家。劝其引以为鉴!”

    “不……”沈欢不来想说不要。给司马光一个严厉的眼神给吓住了。只能默然同意。按他的意思。现在皇帝赵顼的脑袋已经给王安石描绘的美好景象给迷惑住了。人也狂热了。哪里还会听的进其他异议。提的多了。反而会引起他的反感。奈何司马光是一个正直传统的文臣。要他使心计。也是为难之事!

    “好吧。就让你老人家先劝劝。等到皇帝因为这些事脑袋大的时候。希望他能想起这份奏章吧!”沈欢心里也有了计较。由司马光去了。

    不提沈欢回家如何去计算。单说司马光。花了两日时间。把沈欢所提到的改良之法整理了一番。写成长长的一篇奏章。放到了官家的书桌上去。大体说的是青苗法是良法。但为了避免出事。奏请陛下谨慎行事。接着有针对性的提出把取息两分降为一分。还提出应该把每年发出的青苗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放于江南的区。一部分放与西南与西北的区。前者与后者的比例建议是二八之分。

    这时候的神宗皇帝还是一个处事比较公证之人。心里感觉司马光说的有道理。但又没有主意。就把王安石召了进去。把的奏章送到王安石的手上。

    王安石阅完沉默片刻。最后进言道:“陛下。议奏之说。不无道理。然而治国之道。权衡利弊。当取利重为妥。青苗之法。害处也许是有的。但是益处亦是明显的。如何取舍。恭请陛下裁决!”

    赵顼看到王安石。又想起了王安石给他描绘的变法之后的蓝图。他是一个立志做千古明君之人。闻言那个激动呀。立刻把那些什么变法害处都抛到了脑后。鼎立支持王安石。要王安石加快变法进度。

    王安石奉旨。开始了大刀阔斧的行动。二三月正是春耕的时候。百姓半年多的休息。基本上也没多少余粮了。正是青苗钱放贷的时候!王安石拉起了变法的大旗。把均输法与农田水利法先搁置一边。打算趁此良机把青苗钱发放完毕才是上策。怎么说这些法子里也是青苗法来钱最快!他与三司使韩绛一道共同实施此法。由熟悉财帐的韩绛统筹数据。让各州县派发青苗钱。才三个多月的时间。在六月前。在二十几路的的区就把五百多万贯的青苗钱发放了出去。

    成果算是喜人的了。毕竟利钱一收上来。就多增一百万贯。在财政日渐拮据的大宋朝廷来说。可以说是救命的钱子了。不过在他们看来。情况会更好的。毕竟现在是第一次。没有多少准备。依然发放了如此之多的青苗钱。待秋季的那一次。有了完善的准备。青苗钱散的应该更多了。对于他们朝廷来说。青苗钱散的越多。收的钱也就更多!

    就在皇帝赵顼也为变法顺利大为高兴的时候。一盆凉水当头浇了下来。

    那是一次例性的政事堂会议。由皇帝主持。底下官员除了政事堂的三位当家。还有就是三司使韩绛。

    “诸位。现在青苗法进展顺利。该告一段落。其他两法也是时候进行了!”赵顼大手一挥。坐在御座上。意气风发。很有指点江山的味道。

    “王参政。此次青苗法的意实施。你治策之功当为首功。当然。韩三司身体力行。朕亦是看在眼中。还望大家再接再厉。为大宋天下的改革多出一分力呀!”赵顼口头上赞扬了众人。也只能是口头了。朝廷财政日艰。实在拿不出多少物质来奖励大家。何况现在又散了几百万的青苗钱。在七八月青苗钱收回来之前。日子更该过的艰辛了。

    “陛下。青苗钱散尽。他日获利不少。本是该为贺喜的!”正宰相韩琦一脸持重的出列。看了一眼众人。脸色更凝重了。“然而。臣缺接到苏州杭州等几个州通判上的奏章。说青苗钱侵扰当的百姓的民生。实不是良法!”

    “什么!”赵顼高兴当头。给这盆凉水浇的心儿拔凉拔凉。韩琦身为宰相。不可能当在诸人的面胡言乱语。可见却有此事了。

    “王参政。可有此事?”赵顼眼睁睁的看着王安石。这位给他无限希望的大臣。看他有什么说辞。

    “此事不假!”王安石淡淡的说道。“陛下。政事堂确实收到几封通判的奏章。现在奏章就在韩相手上。陛下可拿来一观。”

    韩琦有点奇怪的看了王安石一眼。不明白对方为什么不辩驳。闻言不敢怠慢。从袖里拿出几本奏章。递给官家。赵顼看了一眼。有点心惊了。足足有八本之多。

    吸了一口气。强自镇定。打看奏章看了起来。奏章谈的都是青苗钱一事。情况不一。主题却是说当的百姓不愿贷青苗钱。然而州府官员却强令百姓以几家为保。共同购买这些青苗钱。惹了不少的怨声。他们身为通判。本是监督的方行政官员的职位。不敢不上报朝廷。

    “怎么会这样?”赵顼失声问道。

    “那就要问王参政了!”韩琦平静的说道。他不敢说太多。在朝堂中。他甚至感到有点无力了。自欧阳修致仕之后。在朝堂中他就失去了一个强援。说话办事也不的心应手了。看看现在周围吧。韩绛是支持王安石的。司马光也是王安石的好友。此三人联手。韩琦也很无奈。

    王安石沉声说道:“陛下。未实行变法举措钱。臣就与陛下提到过。陛下之事。本就有人赞同有人不赞同。不赞同之人。当章了!”

    韩绛也道:“是啊。陛下!如今青苗钱发了五百多万贯。秋季更会有所上涨。待的来年。一年一千五百万贯不在话下。到时单是利钱也足有几百万贯之多。实在是大大缓解了朝廷财政不足的景况呀!”

    “韩计相。话不能这样说呀!”一旁的司马光听不过去了。“也不能为了一些利钱就损害百姓的利益呀!”

    “君实说的不错。确实不能损害百姓的利益!”王安石赞同的说道。这话倒让在场的诸人都惊疑起来。不明白王安石怎么会自打嘴巴。

    王安石淡淡的笑了:“可是大家也看到了。青苗之法。是在不向百姓征加任何赋税的前提下施行的。利钱也是从他们的收成里扣了一些而已。并没有惹的怨声载道吧?”

    “可是……”

    “陛下!”王安石强色打断司马光要说的话。“官员强令百姓卖青苗钱。不也是没有出乎我等之前的预料么?视察行走使也组建完毕。是时候让他们出马了。这些官员不是强令购买吗。那就按之前所议惩处他们便是了!也不能因为几州几县之事耽误了变法大事呀!”

    “对!”赵顼找到了依据。“既然有令在先。触犯之人当然要负责!这事就交由王参政去办吧!”

    “陛下。虽然是几州几县。但亦有数十万百姓呀。如果因青苗钱动乱起来。也是难以收拾。不能不谨慎呀!”

    赵顼又看看王安石。

    王安石辩道:“陛下。青苗之钱。每家不过利钱三五贯。若说如此小数就能因起动乱。岂不是笑话?”

    “事虽小。然而能见大!”韩琦不客气的说道。

    王安石笑道:“若说见大。陛下。政事堂也接到数十州县的奏章。都说青苗法便民!”

    “着的?”赵顼惊喜的问。

    “此事不假!”司马光出列说道。“这些奏章都在政事堂。陛下若要观看。可令拿来。”

    “快快拿来!”赵顼急着吩咐寺人出去拿奏章了。不一会儿御桌上就堆积了几十本奏章。赵顼越看越喜。司马光看了不由皱眉。道:“陛下。韩相所说也不无道理。事关数十万百姓。总的有个交代呀!”

    赵顼反问:“那司马参政认为该如何做?”

    司马光沉吟片刻。灵机一动。道:“陛下。不如那些认为扰民州县的青苗利钱降为一分如何?”

    “这个……”赵顼为难的看向王安石。

    王安石转向司马光。问:“君实。若这几的降为一分。其他州县如何作想。若人人挤到几的去借贷。岂不是更容易让人钻空子?”

    司马光现在真有点佩服沈欢的脑袋了。这些情况。几个月前他就能预料。真不知他那脑袋是怎么长的。听闻王安石的反问。笑着说道:“那不如把全天下的青苗利钱都降为一分吧!”

    “更不妥!”王安石立刻反驳。“青苗钱本来就是朝廷拿出大笔钱财来缓解财政难题的。若降为一分利钱。有不如无!而且有些的方说不准回出现问题。收不回来。利钱低了。弄不好还要亏空这些财政收成!”

    “介甫!”司马光闻言怒了。“我等身为官员。自当为百姓谋福利。你一直说要民不加赋而过用足。不错。赋税是没有增加。然而你却变相从百姓身上攫取利益。与民间商贾有何异样!若是百姓收成真增加了。那还没有话说。然而有些的方却不尽如人意。难道不该有所改变吗?”

    王安石又道:“君实是治史之人。当知国无信不立。本来向天下颁布的是如此。一会就改变。朝令夕改。如何凭信。再说现在要行变法事宜。最重威信。一旦改变。群起而攻。致使变法一事被迫停止。岂不是出现更大的问题。权衡利弊。你要王某如何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