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唐之理工天下在线阅读 - 第八十八节 买国债光荣

第八十八节 买国债光荣

    西市衙门门口支起了一个横幅,上书“购买国债全家光荣”。而门口则排起了长队,有汉人,也有胡人,都是带着仆役,牵着驮马,背着钱袋来购买国债。

    西市门口更是有几队宫女在哪里齐声朗诵着广告词:“购买国债,全家光荣。”。“为国分忧,圣人垂青”,“泰山封禅,你也有份”,“每年得利,稳赚不赔”。等等一遍一遍洗脑广告。

    不用说,这也是李治指点下的营销手段。在他的干预下,首次没有官员内部认购,而是把售卖处放在了西市上,不管是谁都可以来买。而与此同时,朝堂上茫然不知的一众文官,还在那争论不休呢。等他们散了朝,得知第一天就已经在西市卖出去了五六万贯的国债,不禁震惊的牙都掉了一地。

    不管是汉商,还是胡商,拿到这一张薄薄的国债凭证,都是无比的高兴。

    本来,他们要费尽心思走门路,拉关系,才能得到官府中人的支持。可是现在呢?掏钱就能看到圣人了!而且这还是赚钱的买卖!

    只要有了这东西,谁还敢那他们怎么样呢?原来是给人当孙子,现在终于拿到了人格尊严,可以挺着腰杆做人了。

    胡商蒲来福看到手里的国债证明,心中无比的高兴,那心情,就好象一个小商人拿到了国宴的邀请一样。

    这样的意义是能用钱来衡量的吗?要不是每人限购五十贯,他甚至都想买他个一千贯。这样一年下来,每个月的固定收CD要有两贯多。这样好的事,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

    第二次朝会,更多的争论开始了。

    “臣以为,商贾之流,怎可与圣人同车驾呢?他们根本就不配,更别提去登上泰山!”崔行功带表唐俭出来说话了。他身后是河东郡姓,固执的认为士族才是从政的传统。不管天下的皇帝姓杨,姓刘还是姓李,对他们而言,都是一群不懂治国之道,只是当着冤大头老板的武夫之辈而已。

    “臣以为,国债就算一定要发,那也得优先官员,内部发行啊!这等殊荣,怎能让商贾,甚至胡人给抢了去呢?我华夏还是我汉人的华夏吗?”一名御使提议道。

    李治面对着汹涌的批评,不慌不忙的开始解释了:

    “出钱就是救国。救国的人,怎么不应当受到圣人的接见?世人都说田舍汉最为轻贱,可是圣人每年还要祭农,皇后还要下地植蚕,你敢说这个也是不配吗?世人虽然分为三六九等,可是既然都是圣人的臣子,在圣人看来,你自己所觉得这上等下等,确实没有什么区别,我说的有错吗?”

    崔行功顿时无语了。太子不仅学究天人,更是能言善辩,就算他不福气,他也没话说。

    “至于你,内部发行?什么叫做内部发行。你是不是还以为自己身为朝廷命官,就忘了臣子的本分了?商贾的本分是挣钱,你的本分就是干事。朝廷已经给予了你们这么多特权和优惠,管吃管喝发这钱,没有平日里追究你们滥用职权欺压百姓,已经很给面子了。怎么到这个份上,还真以为当了朝廷命官,朝廷就是自己家的吗?”

    这个大帽子一扣,再想要特权的人就吓萎了。做惯了奴才,最怕的就是被主人说想自立门户。给他自尊,他都不敢要。

    “那既然如此,那还会要继续发行国债吗?”有人问。

    “这几天销售已经超过了十万贯。考虑到这国债是要付利息的,因此不再发行。等三个月后如果封禅项目还需要资金,那就再发行一批国债。放心,这个消息,我会提前告诉你们的。”

    李治也不傻,知道有些人抢的晚了,还想后悔搭上末班车赚钱。对不起,这个机会没了。等着吧。

    ::分割线:

    钱的问题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运输工具了,肯定是要造船的。早在隋代的大运河,就将水路从长安经过广通渠连接到黄河。隋炀帝下扬州,也是坐的楼船船队。这直接导致了唐代商业的兴盛和水路的发达。唐代最大的船号称是俞大娘船,载重可达万石以上。

    相传,俞大娘是唐代贞元年间的茶叶商人,她订购的船超过了原来的“水不载万”的限制,超过了一万石,也就是80万公斤左右,相当于800吨的吨位。现代内河航行的船大概也就是满载排水量2000吨到3000吨左右,可见唐代造船技术之高。

    这也说明了,第一,茶叶贸易是暴利。第二,运输业走水运是最好的选择。

    在唐初,造一艘至少八九千石,也就是满载排水量一千吨左右的船是没有问题的。相对比之下,哥伦布环球航行的三艘船的吨位大概是60,55,55吨,最大的尼尼亚号,大概是长23米。明代福船的大船长度是四十四丈,也就是大约130米,宽54米。如果按照平均吃水深度3米计算,这船的吨位是两万吨,超过了很多二战时期的日本航母:日本凤翔航母,满载排水量1万吨,飞行甲板长183米。

    和现代的货轮相比,木船的长宽比很小,这是因为木材的结构强度决定的。如果做得像现代轮船一样细长,水流的压力都会让木船解体。

    因此,参考到当时的技术状况,李志坚的目标就是打开金手指,利用正在改进的蒸汽机,设计建造一款适合内河航行的蒸汽动力船。

    首先是选择尺寸。隋代大运河航路能通航的最大的船只,大概就是隋炀帝的座驾楼船,根据记载,隋炀帝的龙舟长70米,宽17米,船上的建筑4层。保守排水量能达到两千吨左右。

    如果按照每吨船的动力需求五分之一个马力,那么它需要400匹马来拉动,或者是1200名纤夫,或者是2400名宫女(他真的让宫女去拉纤了)。而这货的船队竟然有五千艘大小各异的船。船队大概也就是200里长。这样的数据实在是太像捏造的了。

    然而各种记载表明,这货的船队乘客12万,纤夫八万人。路上的速度也是龟速,一路走来,消耗可想而知。

    难怪长孙无忌一听李世民要去泰山封禅,就吓的跟什么一样。这消耗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蒸汽机的转速提高上来,那么他手头可用的动力,就有足足200匹马力。装在一个一千吨的船上已经绰绰有余。那么一个两百艘的船队可以实现动力自给自足,并不需要供养额外的几万民夫来拉纤。

    除此之外,如果使用民夫拉纤,船队的速度大概是多少呢?人步行的速度大概是每小时4公里,那么拉纤的速度肯定达不到这个速度,也就是按照速度2.5公里计算,从长安到泰山至少800公里的水路,少说也得二十来天。

    使用了蒸汽机大概可以到10节的航速,也就是18公里每小时,而且也不用休息,那么只需要2天就能到了。

    这也正是李治让李世民的泰山封禅具备可行性的关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