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皇后清穿在线阅读 - 第二十章 发生皇帝垂询之前的讨论

第二十章 发生皇帝垂询之前的讨论

    康熙三十四年在一开年,对整个朝廷来说最大的事情是在大年初二,黑龙江将军萨布素遵旨驻兵索岳尔济山,理由是防止葛尔丹侵扰呼伦贝尔。这意味着新一轮的战争似乎就在眼前。满朝文武都已经开始磨刀霍霍,当然在各府里面的变化还是有的。

    而就在一月底,各省官员考核结果也出来了,卓异进62名,其余贪酷、贪、酷、不及、老疾、年老、有疾、不谨、疲软、浮躁共计328名,省一级官员面临大换血。其表现皆跟之前两次战争中的表现有关。

    这里面要强调的是,在清朝制度之下,地方官员本身就是一个极其缺德的职位。你只要做的是地方官员,你就天然的贪酷。这当然是清初统治者想尽千方百计控制地方的结果。

    这里面是地方统治民政和财政,以及军政结合的结果。这也是清统治者在坐稳江山之后,几乎在此后与所有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开过战,却再也没有屠杀过汉人。因为它的统治政策就是让所有民众在不知觉中痛苦死去,却只能怨自己命不好。至于统治细节,当然可以之后再说。

    有一点是需要先强调的,那就是清朝政府是不给地方财政留钱的。地方上收到的所有钱都要押解到中央财政。然后每年按申报再发下来。清朝总共才有两万多不到三万个职位,京城中央职位就占十分之一以上。而户部财政每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给这些职位核算钱粮。还有拨给工部、漕运、救灾等等款项。

    地方财政为了能宽绰一点,就用火耗名义开始截留款项。火耗是以散钱收上来的税款,熔铸成官银中间产生的损失。在康熙年间,火耗的比例越来越大。但地方官员不仅向中央截留,还对百姓加派收税。

    而另一方面,国家只给有官职的人发钱粮,可是这些人养的师爷、家丁全要自己出钱。此外在地方上使用的吏,如捕快等也是要地方财政出钱,可是中央财政是不给的。这些人的钱就要从火耗中出。

    其实就可看出,基础建设也是没有任何投入的。这就是地方官员先要刮地皮养自己、养自己的属下、给上司交孝敬。然后要想在地方上做点功绩,如修路造桥,就钱粮上而言,还得先刮地皮、摊派筹钱才能启动,结果怎么会有人为了百姓,而先去伤害百姓呢?

    更为严重的是,清初最重要的一个制度造成:地方上直接和百姓接触的官员,是没有权利向皇帝和内阁奏事的。这也是清朝控制地方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有功名的人中仅有百分之一是在这两三万职位中的,也就是民间存在大量有功名无职位的读书人,当然和总人口相比,这些没有职位的读书人也是万中之一罢了。

    而在正月底出台的考核中,其实这些评价除贪酷外,其余都没有任何实质性处罚。最多是卸职。就算是贪酷,也很难入罪,极有可能也是卸职。另外换一批更善于刮地皮、更善于刮地皮的同时又能压制百姓的官员罢了。

    而当长孙和华善讨论这一轮官员转换的时候,长孙却说:“火耗迟早归公,地方百姓的活路又少了一条。如果皇上知道咱们家的事情,或许不久就会召见阿玛或玛法。”

    华善起初听到火耗归公,大吃一惊,还没回神过来之后,自己孙女说皇上可能召见。一时间自己也精转精转的脑子有点转不过来了。

    华善一开始只是认为自己孙女并没有被规矩束缚,想法灵活。但是当她站在一个帝王的角度想事情的时候,华善并没有很开心,反而很害怕。此女若为子,将相不在话下,至少石家在自己三代以后都不用愁。但是为女,又有一个未来皇后的身份,她究竟会将家族带向何处。

    华善端着手中的茶,迟迟不动。长孙并没有说什么,她并不是不知道她说这句话对祖父的冲击。

    这个时代的满洲女子虽然珍贵,但也是一个珍贵的物品罢了,经过程朱理学冲击的中原大地,对女子地位的限制已经达到历史最高。甚至有家族以女子不识字为最高荣誉,即使教导读书,也只是女四书等。琴棋书画无一是女子才能的表现。

    然而她知道,她是长孙无垢。她是延绵数百年的世家贵女。她是参与了李唐建立的重要谋士。她也是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订立的最初参与人。她更是唐朝女子地位尊崇的开始。她还是早已失传的《女则》的作者。连武皇帝的《女范》据说也是注释延伸她的作品罢了。当然后一部作品也失传了。

    她不可能做一个只在后宅的女人,只看到一个宅院,天天像个**物一样围着一个一个人转,而没有任何自己的空间和生活。她会在那种生活中窒息。当然如果可以曲水流觞,桃李自蹊,那么她也是可以好好的。

    但她现在要去做一个太子妃,一个岌岌可危的太子的妻子。她不可能悠闲自在。她所面对的丈夫,和自己当初最亏欠的一个孩子的处境相似。

    所以,她必须获得整个家族的全力支持。这种支持不是给她钱,给她找几个奴仆,让她过得好一点。这种支持必须是认同她的能力、她的判断,全力支持她的政治策略。唯有此,她才有更大的空间来帮助那个孩子。

    当然一方面,她真的无法接受这么野蛮残酷的统治,她和隋唐那么多人一起努力,都只是为了天下百姓富足安定,可是现在,就算吃的精致了,产粮增加了。但是没有人生活在希望中,包括正坐在龙椅上的那位皇帝。就算那些活的肆意的满洲旗人,也是以一种末日狂欢的行为在耗费生活。

    唯有像石家这般,鼓励子弟争气,蒸蒸日上的家族,还保有一丝正向之气。但几乎每一个子弟都曾面对人间的惨剧而默不作声。

    所以奴仆大比一开始她瞄准的就不是几个石家的奴才,而是整个清朝的用人制度,用几万官员统治将近一亿的民口,这种管法只能制造一个吃人的国家。必须让更多的人流向士族。

    我们这位千古一后一开始谋求的就是百年变革。

    如果有人知道舒和小姑娘是曾经的长孙皇后,那么对她提出的这个奴仆大比不会这么没有防备。事实上,奴仆大比带来的京城震动。唯有石家人最清楚。

    石家是有世袭的正白旗佐领的,还有谋取的非世袭的佐领。以及在京的、外放的都统、副都统。也就是说这家人和八旗人口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而这几个月明显感到传统的包衣世家在向自己家隐约示好。这种示好是自己家女孩子被定为太子妃时,都没有的。

    但依照石家的谨小慎微,并没有因此而飘飘然,而更想知道的是这些包衣人家,平时总觉得自己是上三旗的奴才,处处以自己家也只是皇上的奴才而已自居。为何这时来示好?

    很容易就发现他们关注的就是奴才大比,也没有什么。但是越来越让石家觉得他们是打算用此法摆脱包衣身份。石家这才开始正视这件事情带来的影响。华善和石文炳自然也想到了。

    但他们之前还以为是歪打正着,于是来看这些漏洞。因为包衣抬旗,自己家是不能沾的。这些包衣只会觉得自己该得的,而失去利益的八旗子弟,也会怨恨一开始的政策提出者。

    华善却觉得自己应该考考孙女,一件事情的深远影响,却不曾想,自己孙女却斩钉截铁地对他说——准备皇帝召见吧,皇帝要考的不是内务府包衣,而是民间小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