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则天代慈禧在线阅读 - 第七十八节 西北偏北

第七十八节 西北偏北

    状元离开淮军行辕,已经整整三天,仍然杳无音信。

    这天午饭刚刚吃完,李鸿章照例准备小睡一番,亲兵忽然在门外报道,“回大人,陪梁状元去见捻匪的许兵丁回来了!”

    “快叫进来!我有话要问。”李鸿章急忙将脱了一半的衣服重新披上,吩咐道。

    “回大人,他人还刚刚进城,小的怕大人等得心焦,所以先骑马来报。”亲兵答道。

    李鸿章忽然想起了什么,问道,“梁状元呢?没有一起回来吗?”

    “小人只见他一人,说是回来报信。”亲兵道。

    去了三人,回来一人,这有点不妙。此时只能坐等。过了半晌,许兵丁被众亲兵簇拥着到了门外,赶得满脸通红,上气不接下气。

    “梁状元呢?”李鸿章劈头问道。

    “回大人,梁状元还在捻匪…捻军军营,他吩咐小人回来报信,要李大人将五十担米面、八百件棉祅,尽快送到中条山的马尾沟北口…”许兵丁答道。

    既然梁状元好端端地,那就无须担心了。只是这五十担米面等物,不伦不类,不知道做什么用处?难道竟然是梁状元的赎金?因此问道,“这些都是什么用处?”

    “回大人。捻军中地匪王张琢。不满张宗禹和朝廷议和。带了六千人马。反出捻军大营。粮食火药。全部被带走。所以捻军几万人马。此时就衣食无着。因此梁状元让小人回来送信。要些粮食衣物。”

    张琢反出捻军大营?这人在捻匪当中。算是骁将。难道捻匪准备会打仗地就继续游dàng)。老弱之人就前来投降朝廷?正在思忖。一旁闻讯而来地刘铭传问道。“张琢地人马。往哪边去了?李大人。这是绝好机会。既然捻匪又起内讧。咱们趁机出兵追击。一举剿灭!”

    换在从前。李鸿章也许立即应。

    然而。此时朝廷抚意盎然。自己突然出兵。只怕又被人指着脊背痛骂。吃力不讨好地事。何苦去做?因为摇摇了头传。区区六千人马。不必急在一时。”

    又问许兵丁道。“这么说。张宗禹已经接受了招抚?”

    “这…梁状元没有跟小地说。”许兵丁迷惑地答道。“只是让李大人送些粮食衣物。否则捻匪当中。就有人要冻饿而死了。不过既然捻匪要拿我们地米面棉祅。应该…”

    这个梁状元,怎么交代得不清不不楚?郭松林道,“捻匪打得好算盘!招抚还没有松口,就想来骗朝廷的衣食?李大人,这个不能答应。既然怕挨饿受冻,到临汾城下来投降就是。”

    “梁状元在那边,是个什么形?你说来听听。”李鸿章对那兵丁道。

    “回大人,梁状元和我们进山,先遇到强盗,被抢去了包袱,到了晚间,我们在石壁边生了堆了火围着睡,谁知被捻匪现,把梁状元带走了,又过了一天,我才见到梁状元,他和张宗禹在一起,让我回来请大人送东西过去。那张琢反出捻匪大营之时,还放了把火,烧了不少帐篷杂物,我见到他们时,大家都坐在外面。”

    “你看梁状元和张宗禹在一起,相处如何?”李鸿章又问道。

    “张宗禹对梁状元,似乎颇为客气”

    “那就是了。铭传,松林,你们两个回头就去准备东西,让人送到指定地点,唔,记得多送两顶大帐篷。东西送到后,派几个人远远地看守,其他人立即折返,不得生事!这次招抚能不能成,马上就有分晓。”李鸿章布置道。

    郭刘二人和众人领命去了,这里李鸿章在营房之内踱来踱去。况会变成怎样呢?捻匪似乎本来也有意要降,在这关头,又被自己人从后头推了一把,失掉了粮食火药。慢着,或,难道这是捻匪自编自演的一场好戏?

    想来想去,就算如此,走脱的不过区区六千余人,如果其余捻匪就地接受招抚,仍旧能渲染成一场大功。多来的苦恼总算到头,李鸿章忍不住“哈哈”笑了两声,卷起袖管,摊开笔墨,就要将这消息奏报朝廷。

    当恭亲王接到李鸿章密信之时,几乎拍案惊奇:西捻招抚成功!世间竟然有这样的事!照这么说,自己以前和曾国藩等人十几年苦苦支撑,步步为营、逐步推进地剿灭太平天国,岂不全是多此一举,做了无用功?

    这时,赫德已经赶到恭亲王驻地。恭亲王当然也有听说,曾国藩反对洋人太过介入本朝事务

    此,既然连海关的税收收入,每年几百万两白花经了这洋人地手,也没有出过什么差错;此时区区捻匪,只不过配西北苦寒之地,就是让这洋人知道了底细,又有什么了不得呢?难道英国人能把军舰开到陕甘去进犯不成?

    也只不过是让捻匪放心,有洋人介入,朝廷这一次不至于和从前历次那样杀降。

    其实之前生过的另一件事,应该已经能让捻匪放心了。

    京城的御史们,对此次招抚成功,当然兴奋异常,纷纷给朝廷递折恭贺揄扬,因为如此“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本朝武学的最高境界。当然,御史当中,“语不惊人誓不休”的,也大有人在,其中就有位叫钱绵地递折说:此次捻匪之所以归附,只不过走投无路时的无奈之举,果真照计而行,使之迁居西北,只怕养虎为患、将来后患无穷,不如趁其暮穷途之际,一举歼灭,从此就可后顾无忧了。

    结果太后阅折大怒,批复诘问说:“汝陷朝廷于不义耶?!”即时传令将他连降五级,贬往南海。

    御史之间,本来惺惺相惜居多,一人得罪流放,其他人必然“兔死狐悲”,拼力营救。但这一次,太后这一句颇为古风古义的“汝陷朝廷于不义耶?!”竟然使御史们觉得,似乎比起钱绵,太后更象一位御史了。

    太后在大清全舆图上,给受抚捻匪划定地一片土地是:从陕甘一带更往北些的宁夏石嘴山。

    那个地方,地近边塞,离回匪近,遭荼毒也深;不过,据说此外倒也是水草丰美的一个好地方。

    太后的用意当然是,只要捻匪能在此立足,就无须担忧生计。

    已是初冬,回乱地大部,已经撤出玉门关,朝廷正好能趁这个季节,将万接受招抚的捻军转移到石嘴山,并且造好土堡,添置农具刀枪,使他们到来年天,就能耕能战,自给自足。

    恭亲王要做的事,倒很简单,到山西临汾主持受抚仪式,待捻匪起程之后,就折返京城。而赫德,则须陪同梁鸿、李鸿章一道,解押降众到宁夏。

    此次放的招抚银两,包括居屋建造、农具添置、耕种苗、从冬天到来年有收成之前万降民的口粮银子,共计两百二十五万两,户部交李鸿章解押,到时由李鸿章转交负责降民事务的宁夏当地官员和降众领共同掌管。

    虽然临汾只不过一个山西小城,李鸿章还是把招抚地仪式,办得花团锦簇、锣鼓喧天。叙功时,将自己当初一个人闷在营房中憋出的古怪念头,讲成是淮军诸将经多商讨后决定地完美计策。当然,朝廷大老如恩师曾国藩、东书房侍讲郭嵩焘、新任两江总督阎敬铭、洋学状元梁鸿等等的功劳,也不能抹杀。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但又实在不想多提,就是东南水师元帅左宗棠,因此在长长地叙功折内,只提一句“左大人附议屯田”,把屯田说成自己和将领们的原始计策,而左大人只不过“附议”而已。

    也许没有哪个庆典,会如这样类似受降地仪式,令一方喜悦,而另一方难堪。就是几万人默然无声地站在赈灾场上,忍受别人将欢乐撒在自己的痛苦之上,想想过去多年无果的苦战和颠沛流离,深深地品味“失败”的味道,也就几乎让人生出一种要重新奔赴山中、拿起武器的冲动。但这万人,总算忍受住了两个时辰的煎熬,五分之一的人得到了一件密密缝成的新棉祅,此外还得了太后所应的一系列承诺:一个将来在西北偏北名叫石嘴山地方的大家;万人仍将一起劳作,一起拒回自保,到时将得到朝廷的鼎力相助;朝廷将绝不食言。

    谁知道将来会不会是所描述的那样呢?整件事中,只有两个人让人觉得有点倚靠,一位是那位被驮在马背上带到捻军大营说降的梁状鸿梁元,一位是在本朝做官的洋人赫德。

    至于李鸿章,这些匪众们在初见他时,见他长玉立、相貌清癯,竟然以为人们过去对他的传言出了岔子。难道这个样子的人,竟然果真曾经杀降?

    到了今天,在这场盛大的庆功会上,李鸿章对自己和部属的夸赞过了头,比如,他把当初护送梁状元的两人增多到了两百人;把大家都听说过是左大人屯田之议讲成自己当初念头的一部分;又在恭亲王面前,提到这次招抚灵感,也得自从前与恭王的某次密谈,等等。让匪众们简直分不清哪句是假,哪句才是真。这些从来不来懂得拐弯抹角,只知道凭直觉反抗朝廷的人们,从此对这位李大人,不免怀有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