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三国啊,三国在线阅读 - 第一章 那些年我们睡在一起(一、二)

第一章 那些年我们睡在一起(一、二)

    一、睡在我铺里的兄弟

    在此之前

    桃园结义是不存在的,它只存在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面,而《三国演义》是部小说,小说为了体现作者的某种想法,是可以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歪歪出来的。桃园结义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在《三国志》刘备的传中没有记载,关羽和张飞的传中也没有。

    但是,在关羽的传里面,“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若兄弟,这好理解。为什么在若兄弟的前面有一个恩字呢?

    恩,从因从心,从心底最真挚的情感。真兄弟,在战场上可以把后背交给他的人。

    施恩,官方对人民而言,两者之间应该有差距。

    情谊,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rou之恩,言必行,计必从。

    再回到前面的寝则同床。剔除那些思想有偏差的人,三国以及东汉末年都没有断袖之分,刘备也不是一个同性恋,这里是和衣而睡。

    《三国志》里面,陈寿没有记载曹cao有这方面的表现,孙权也没有,唯独在关羽的传里面把这个事情记了下来。《三国志》本来就是很精略,后来裴松之作注来充实。寝则同床,在此绝对不是作者单一的用来描述三人之间的一种情谊,必应有其他用意。

    张飞和刘备都是涿郡人,关羽是河东解人。灵帝末年,黄巾军在各地起义,除了朝廷四处派兵进行镇压外,各地方也会有人自发组织武装队伍对抗黄巾军。刘备就是这些组织者之一。关羽和张飞就是在涿郡的时候加入了刘备的队伍里面,成为了刘备的部下,但不是关系密切的那种。

    第一战。当时张纯武装反叛,朝廷派平原的刘子平负责平叛,刘子平则派出从事(官职)带兵前去武装平乱。刘子平知道刘备的英勇,把他推荐给了从事,让刘备带领他的武装队伍随从事一起前去平叛。于是刘备开始了他军事生涯的第一课。

    战场是无情的,有的只有刀光剑影和血rou之躯。没有经过战场的洗礼,把理想中的敌人过度削弱,盲目地夸大自己的战斗力水平,幻想着建功立业,初上战场是要付出代价的,这都是血的教训。刘备就受到了这个教训,在这场遭遇战中,光荣受伤,估计受伤不轻,而且当时的环境很恶劣,很有可能他身边的敌人在人数和战斗力上面都占明显的优势。刘备受伤了,但还没死,面对这么多的敌人,如果再折腾,这条小命只能呜呼了之,最后连烈士都算不上。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别人说你胆小也好,怕死鬼也罢,小命最重要。刘备冷静地选择了躺在地上装死,等敌人都被打跑了才被老朋友从死人堆里扒出,用车运回来得以活命。由于整场战斗取得胜利,所以活着的刘备记了军功,任命为中山安喜县尉。

    受《三国演义》桃园结义的影响,使我们很多人都认为从一开始关羽、张飞、刘备就是同生共死的一体,经常都在一块,事实上并非无此。如果把此时的刘备比作军区司令,关羽和张飞应该是排长吧。

    刘备经过多次战斗等,先后担任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别部司马,在对抗袁绍的多次战斗中立下战功,被任命为平原相。

    这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历时七年左右。在七年的时间里,刘备逐渐了解他的部下。通过多次的战场表现出来的战斗力以及指挥领导能力水平,关羽和张飞从排长升到了军长。

    在关羽的传里面,“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按照时间以及事情发展的顺序,刘备担任平原相后,关羽和张飞才成为二把手,各自统领一支武装队伍。也是这个时候开始,他们才寝则同床。

    那么,刘备当时有多少支像关羽和张飞统领的这样的队伍呢?换句话,刘备有多少个二把手。这个数据的多少会影响我们判断他们三个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三国志》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有记载的还有一个简雍,但简雍是谋士。那么按照历史合理性逻辑推理,应该只有关羽和张飞。当时按战斗力水平算的话,只有关羽和张飞战斗力水平最强,再四舍五入忽略掉良莠不齐的,答案就是这个。

    关羽、张飞逐渐地向刘备集团的中心靠近,在战斗岁月中慢慢培养出来的这种兄弟情义,为了探讨共同的理想,有时候需要秉烛夜谈,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寝则同床是一种兄弟情义的最好表现。

    再好的兄弟情义也不能乱了军事等级的差距。刘备是司令,关羽和张飞是军长,不能因为他们三是兄弟,就把他们等同于一体。我想,这也是陈寿写下的“恩若兄弟”,对“恩”字最好的解释。

    二、同床卧眠

    睡在一起,是否都是和关羽、张飞一样的兄弟呢?

    在《三国志》里面,和刘备睡过的第二个是赵云。

    赵云和关羽、张飞不同,关羽他们一开始就是跟着刘备的,而赵云跟的是公孙瓒。

    虽然赵云在公孙瓒手下,但并不表示赵云是公孙瓒的铁杆部下。191年左右,袁绍得到了冀州,冀州的北面是公孙瓒的地盘,两个人难免要开仗。赵云带领本郡人马来投靠公孙瓒。按理说,像这种情况公孙瓒应该礼贤下士地接纳赵云,但公孙瓒却讥笑赵云,听说你们贵州人都追随袁绍,为什么却来投靠我?赵云的回答是,从仁政所在,这就是我不去袁绍而是来你这里的原因。赵云的回答表明,他要追附的是仁政,而不单单是某一军事力量。出山之时,赵云认为这个仁政所在的是公孙瓒,长久下去以后,发现公孙瓒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很多人都暗自苦恼,不知道路在何方,不知道何去何从。赵云虽然发现了公孙瓒不是仁政所在,但此时投靠公孙瓒的刘备却给他看到了另一个光明,理想还有依靠。

    既然找到了理想的依靠,那么就应该付诸行动。

    在赵云的别传里面用一句话概括了事情的经过。“时先主亦依讬瓚,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讬。”当时先主刘备也依托公孙瓒,每次接待赵云,赵云都得好好地主动结交刘备。自结,是主动结交的意思。

    赵云的结交得到了刘备的肯定。随后因为兄弟去世,赵云辞别了公孙瓒,刘备知道赵云这一去是不会再回到公孙瓒这里的了,在临走的时候跟赵云握手而别,赵云肯定地说:“终身不会背叛玄德你!”

    赵云是公孙瓒的手下,而刘备又是来投奔公孙瓒的。赵云离开公孙瓒后,刘备依然还留在公孙瓒这里。只要刘备还在公孙瓒手下,赵云就不可能直接撇开公孙瓒跑到刘备这里给刘备当手下,因为这事需要绕开公孙瓒,否则很可能要背负二五仔的骂名。而恰巧在赵云的心中,公孙瓒已经失去了仁政,与理想相左。直到七年以后,赵云才正式进入刘备的武装队伍。

    徐州之战,刘备破产,张飞失踪,关羽被擒。成了光棍司令的刘备投奔了曹cao的死对头袁绍。

    消失了七年之久的赵云突然来到了刘备的身边,开始追随刘备之旅。《三国志》“先主就袁绍,云见於鄴。”

    在这七年里,赵云去了哪里,史书上没有记载。按照合理推测,这段时间赵云应该是在常山,或者在这个范围内活动。

    那么,在这个时间里,赵云和刘备是否有联系,比如书信往来。在刘备投靠袁绍后,是刘备找的赵云,还是赵云主动来找的刘备。这些都是疑问。

    我们再回到历史看一看。

    194年,刘备离开了公孙瓒归属陶谦。200年,徐州之战兵败到邺城投靠袁绍。

    可以说赵云前脚离开公孙瓒,刘备后脚也走了。前面说过,刘备如果不离开公孙瓒,赵云是不可能跟随刘备的,在这里,刘备已经离开公孙瓒,并且在这七年时间里,赵云也没有来找刘备,那么说明赵云并非迫切地加入刘备集团追随刘备,否则治丧完,理应出山闯一片天地。

    刘备在这七年的时间里,与赵云是否有书信往来?假设性地思考,如果他们有书信往来,依照之前赵云多次寻找刘备倾诉心中仁政的理想抱负,在信中,除了对对方情况的了解外,赵云必定还会提到理想,那么赵云肯定会提出跟随刘备,刘备必定也会答应。所以这个假设不成立。他们间应该是没有书信的往来。

    邺城,现在的河北临漳。常山,河北正定。直线距离约200公里。这个距离在当时靠两条腿走路的年代,应该算是比较近的距离。远比千里之外的徐州要近得多。

    刘备来到邺城的消息,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终于在常山被赵云得知。于是合情合理地,赵云开始了寻找和投靠刘备之旅。

    袁绍父子对于刘备的到来是倾心敬重,“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与先主相见。”

    袁绍尽显热情,刘备却未必很好过。刘备这个光棍司令从徐州跑到邺城,基本上属于千里走单骑,虽然随后在邺城收得部分败兵,但是徐州与邺城距离过于遥远,这部分败兵实在少得可怜,很有可能只有两位数。因为赵云来到后,刘备让赵云偷偷地去募兵,最后才募得几百人,对外宣称是刘备的部曲,不被袁绍得知。也就是说,这最后的几百人才是刘备的绝大部分家当。

    除了没有兵,更是没有将,刘备的处境可以说是完全破产。对于赵云的到来,自然是喜出望外。在邺城,虽然得到袁绍父子的敬重,但是一个出门在外,谁知道有没有叛乱分子在街上朝刘备扔砖头,更是难保有敌方特工搞暗杀,也难免有人打刘备的人头去向曹cao邀功的主意,所以刘备的处境非常的不妙。而赵云应该是刘备在邺城比较信得过的人。信得过,包括对赵云的忠心,还包括对赵云的战斗力水平。

    《三国志》有载,赵云来到后,“先主与云同床卧眠。”这是《三国志》记载的第二次同床。

    这次的“同床卧眠”与关羽、张飞的“寝则同床”明显不同,考虑到当时的处境,赵云的“同床卧眠”更深层次的是确保刘备的个人安危。

    回到前面的问题,都是睡在一起,赵云和刘备的关系怎么样呢?

    关羽和张飞一开始就就跟的是刘备,发展到后来的兄弟情义,他们认的是刘备这个大哥,大哥说的永远是对的,大哥做的也永远是对的,至于其他的,首先得问过手里的刀答应不答应。

    赵云不同,赵云心中依然坚持着仁政的理想,刘备拿下CD后,曾想把城中的房屋和城外的园地桑田分给手下,赵云反对这个提议。试问一下,你有两个手下,一个对你提出的意见毫无保留地执行,另外一个对你的意见进过思考认为部分不正确提出坚决反驳,虽然最后也许他是对的,但从心而论,你会觉得哪个对你最好。这是官场理论,你是忠于我,还是忠于组织。忠于我者鸡犬升天,忠于组织者不入组。赵云就遇到了这个问题,性格往往决定很多东西,坚持原则,坚持自我和真理。

    刘备为汉中王,正式封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分别为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在这里,并没有赵云的分封,《三国演义》为赵云朔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而历史却是历史。为什么在这次册封里面没有赵云呢?关羽、张飞,这是刘备的两个兄弟,而且战斗力强悍,战功磊磊,理应封将。CD首功应属马超,黄忠身先士卒绝对的勇毅。

    在赵云的传里面,诸葛亮率领赵云和张飞从荆州进兵CD一路上平定郡州,在江洲分兵后于CD汇合。由此可见,赵云在拿下CD之前,并无多大的战功。在刘备为汉中王的仪式册封中,确实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他们这样大的战功不能比,所以封了四将而没有赵云。在当时,包括诸葛亮等人对此都没有异议。如果有异议的话,必定也会载于史册,因为诸葛亮对于黄忠受后将军,担心关羽有意见,所以特意向刘备提出。没有提议赵云,也就是对赵云的一种肯定。

    在拿下CD后,刘备封赵云为翊军将军,与此同时还封了一大批的各种官职。翊军将军,这是一个怎样的职位?汉末,官职这东西不像现在这样系统,刘备建立的蜀汉集团并没有使用九品中正制,而是使用汉末的传统。立功就要封赏,这是惯例。打下CD立功者比比皆是,回想当年,刘备第一战的时候受伤装死回来还能够记功任命为安喜县尉。这么多的立功者,怎么封呢?先把汉末的那些官职按照功绩填封完毕,这些是正规官。剩下的被称为杂号官职,很多都是有名无实,很难在史书资料中寻找到这些官职具体是干嘛的。翊军将军就是一个杂号将军。

    虽然这样把两者联系起来有点牵强,但也不能说两者绝对没有关系。至少,在刘备生前,赵云没有得到重用,或者说,没有突出的战功和表现。

    在这个问题上,有另外一种说法,公孙瓒在临死前对刘备说,赵云不可用。这句话改变了刘备对赵云的看法。

    这种说法需要考究一下。第一,没有出处。第二,公孙瓒被袁绍困于城内兵败自焚,临死的时候应该是公元199年,这个时间,刘备在和曹cao煮酒论英雄。

    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公孙瓒没死的时候就跟刘备说过这话。按这个说法,应该是在刘备投靠公孙瓒的时间段里。刘备必然会和公孙瓒有过交流,而赵云曾多次找刘备,表示自己愿意追随刘备,刘备应该会直接或间接了解公孙瓒对赵云的看法,毕竟公孙瓒是赵云的上司。赵云在公孙瓒手下并没有得到重用,所以,很可能公孙瓒说过这话。但是,史料同样没有记载。

    赵云是刘备在处境困难的情况下睡的,关羽、张飞是在兄弟情义的情况下睡的,有没有刘备主动想睡的人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