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 愚蠢决定
今天第二更,求推荐,求订阅 这是埃文-贝尔有史以来最愚蠢的决定 这句评论不是来自首映的艾略特-卡特,也不是来自唯恐世界不乱的世界新闻报,更不是来自于哪个不知名的八卦小报,而是来自于克里斯-范朋克:这位早在圣丹斯电影节就关注埃文-贝尔的专业影评人,电影评论更是被誉为电影界中最支持埃文-贝尔的专业杂 那么,为什么克里斯-范朋克居然会写出如此评论呢大有一副恨铁不成钢的郁闷之感.原因其实并不难发现,因为你只需要打开任何一个电影相关的网站,估计都可以找到答案。 埃文-贝尔决定出演同性恋电影断背山,的消息绝对可以说是铺天盖地。 这个消息最早是由国家询问报爆出来的,不过当时爆料的焦点不是埃文-贝尔,而是断背山的另外一位主角,杰克-吉伦哈尔。 通过后天赢得了广泛瞩目的杰克-吉伦哈尔现在被认为是新生代偶像演员的代表人物,帅气的杰克-吉伦哈尔出道以来虽然一直没有大红大紫的作品,但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后天虽然没有在票房赢得更多的成绩,但是也让杰克-吉伦哈尔赢得了不少女性观众的喜爱。 在这种情况下,杰克-吉伦哈尔居然要出演一部同性恋影片,这无异于晴天霹雳 正如之前米歇尔-海瑟薇第一次与埃文-贝尔谈论封闭农庄的改编问题时谈到的,在美国,同性恋电影就是一个禁忌,非主流小众特立独行个性这些词汇都不足以形容同性恋电影所遭受到的待遇,说千夫所指是有些夸张,但主流社会的确没有人欢迎这种题材的电影。一般来说,现在的同性恋电影都是小众独立电影,没有发行商愿意给予关注。 即使如此每次有同性恋的独立电影推出时,只有两个结果,要么就是没有主流媒体关注,要么就是如潮的批判。埃文-贝尔拍摄神秘肌肤时就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媒体不仅不看好这部电影,还对埃文-贝尔进行了一番质疑打击。 现在,杰克-吉伦哈尔要出演断背山的新闻一出,顿时就热闹起来了。非常不过这种热闹才刚刚起来,随着记者们发现了关于断背山的更多资料,比如说这部电影是李安在绿巨人浩克失败之后再次接拍的电影;比如说安妮-海瑟薇在结束了公主日记的演出之后首次挑战了不同题材的作品;再比如说,这个剧本不仅是由埃文-贝尔改编的,而且他还将出演这部电影的男主角这最后一个消息,顿时让所有的热闹都嘎然而止,然后关注焦点一窝蜂地集中到了埃文-贝尔身,就好像一滴冷水进入热油中一般,彻底沸腾爆炸了起来。 如果说没有埃文-贝尔这个热点,断背山的开拍势必也会因为杰克-吉伦哈尔的加入引发一系列的讨论不过,讨论就止步于讨论,很难进一步制造混乱了就算是李安和安妮-海瑟薇也无法吸引媒体更多的目光。 但现在的情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现今最火热的焦点埃文-贝尔与现今最冷门的题材同性恋相碰撞时,刹那之间媒体就掀起了惊涛骇浪。从克里斯-范朋克的评论,就可以看出这次新闻媒体的震惊了,也可以看出媒体对于同性恋电影依旧保持了一贯的态度。 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在好莱坞一直不受青睐,这是一个潜规则,如果有谁记性不好的话,可以回忆一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帕特里夏-沃伦编剧的畅销领先者和关于兰迪-希尔兹他是美国第一个公认专职报道艾.滋.病的记者,也是一名同性恋,于1994年死于艾滋病的传记电影卡斯特罗大街的市长两部作品都在多家电影院公司手里转悠了无数次,有时候他们连拍摄计划都做好了,但就是迟迟不见开机,拍摄的事情好像交给了帝。这一次断背山也是如此,从封闭农庄在纽约客连载以来,获得了无数赞誉赢得了好莱坞的热切关注,很多人跃跃欲试,但是一直到米歇尔-海瑟薇门,这部作品的改编权也依旧没有被任何一家电影公司拿下。 虽然说好莱坞并不喜欢同性恋电影,但每一个时期,总有一部或几部带这种特征的电影问世,而且非常成功。这种成功往往勾起人们对这种电影的期盼,并且期待着冲击一些陈腐的观念,然后高喊着颠覆好莱坞传统,改变国家偏见之类的口号,沸沸扬扬地热闹一番。但很快大家就可以发现,这依旧只是媒体炒作的惯用手法而已,暗为所有事情很快都会恢复原样,依旧没有任何变化。 所谓的恢复原样,就是说,好莱坞的潜规则从来都没有变化过,对于同性恋本身,对于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对于关于同性恋的一切事物,潜规则从来都没有变过。对于同性恋这个禁忌话题,好莱坞有两条铁律:同性恋演员要么沉默,要么靠边;就算有同性恋电影开拍了,也必须由异性恋来拍摄。 尽管几十年来,整个美国都在和传统的观念作斗争这从自由派的欢呼声和保守派的哀叹声里可以看出但是,好莱坞这家大型的娱乐工厂却对于同性恋的容忍度却始终没有太大的进步。 美国喜欢把娱乐明星奉为文化英雄,所以毫不奇怪,舞台的明星们就必须像华盛顿的政客一样假扮正经和神圣无暇,以迎接观众挑剔的目光。因为美国民众至今对同性恋怀有一丝疑惑和不安,所以在好莱坞,任何一个大牌明星对于同性恋问题都十分敏感谨慎小心翼翼,唯恐给美国民众提供负面想象,这已经不是个人选择的问题,而是整个电影工业都必须以这条规矩为底线运作。 在好莱坞,就连名字都可能成为一个敏感话题,为了取一个合适的艺名,避开那些可能制造误会的敏感,艺人们往往是绞尽脑汁,更不要说外貌衣装打扮这些问题了,还有不少艺人会经常去基督教堂做礼拜或者捐款给基督教慈善团体,摆明了就是迎合美国民众的基督徒心理特质。那么对于同性恋这个敏感话题,就更加是谨慎再谨慎了。
埃文-贝尔曾经在图馆里看到这样一个趣闻,是来自一位研究好莱坞历史学者的杂谈。 一位叫朱尔斯-加尔芬克尔的演员去好莱坞求职的时候,把他的名字改为朱尔斯-加菲尔德以便拓宽演艺之路,当时接见他的杰克-华纳就是大名鼎鼎的华纳兄弟公司的创始人,杰克-华纳告诉他,加菲尔德听起来不像美国人的名字。但是朱尔斯告诉他,这是一个美国总统的名字,此时华纳的态度变得非常宽厚起来。但最后朱尔斯还是没在好莱坞找到工作,为什么呢杰克-华纳的助手后来讲,我们不想要他,因为他是一个犹太人。买票看我们电影的观众中,很多人讨厌犹太人,而朱尔斯这几个字无疑就泄漏了种族身份。当然,最后那个朱尔斯改名为约翰-加菲尔德,这是后话。 虽然现在犹太出身的演员已经无需改名了,但是对同性恋者而言,这样的局面并未改变多少。好莱坞的同性恋演员,不论他们是男是女,仍然不得不对自己的性取向保持沉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导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过,好莱坞创造了自己荒诞的规矩,它明确了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被禁止的。 好莱坞认为,观众不会接受一个男演员在银幕和女的亲嘴,而回到家后却是个同志。所以好莱坞必需迎合观众的心理,这不是性取向的歧视,也与人道主义无关,它只是美元的考虑。 十年前,好莱坞在同性恋问题有了些松动。一个公开自己同性恋取向的演员可以在电影里跑跑龙套,充当配角;一些导演编剧和制片人,他们也不再对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躲躲藏藏遮遮掩掩。甚至可以这样说,这个时期,谁敢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甚至是件光荣的事,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因为在大家都不敢公开的时候,你豁出去了,于是你就会赢得目光。这段时期,好莱坞也习惯了那些获奖者在感言中感谢他的同志,像在19年的喜剧电影发胶赢得了托尼奖的时候,出品过修女也疯狂的作曲家马克-沙依曼和他的编剧同志斯科特-魏特曼嘴巴胡子亲作一团,迎来了舆论一片善意的笑声。 但是,在好莱坞很多制片大佬的心中,仍然有一块顽固的领地,这块领地认为美国公众是不开化的,他们不会接受同性恋演员演同性恋电影,特别是那些爱情片中的主角更是如此。 一些二三流的演员可以在性取向放肆张扬,但是一旦他开始走红,他就必须承认这条游戏规则,如果他们脑袋还不进水的话。著名的作家阿米斯特德-莫平曾经说过,在同性恋演员的职业生涯中,有一条不成文规定,如果你到达了出名的程度,你就必需在性取向问题闭嘴。 整个好莱坞对待同性恋的潜规则,也就注定了,同性恋题材电影始终无法进入主流。 爆发求月票,求订阅加更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