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奇幻小说 - 天地无用在线阅读 - 关于佛教的一点知识

关于佛教的一点知识

    因为本书设定比较宏大,所以特此不定时贴一些资料,供大家观赏,娱乐,并不要求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会在日后的文章中用精简的语言让大家快速领略的。

    下面贴一些关于佛家的三界知识和威音王如来,常自在菩萨,也就是现世佛释迦牟尼佛的资料。

    一。威音王如来与现世佛释迦牟尼佛的一点资料。

    常不轻菩萨,梵文Sadāparibhūtabodhisattva,恒常不轻视他人,修尊重行的菩萨,出自《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在此经中,释迦牟尼佛讲了如下故事: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佛叫威音王如来,其寿命和正法住世时间非常久远,在像法时期,傲慢的比丘势力很大,这时有一位菩萨比丘,谦虚恭敬,每逢见到出家、在家修行人,不管其行为如何,都恭敬礼拜,并向他们说:“我非常尊敬你们,不敢有所轻视,为什么呢?因为你们都行菩萨道,将来都要成佛。”这位菩萨比丘不但读诵经典,而且身体力行礼拜恭敬,甚至远远地看到四众,都要走过去施礼赞叹。四众中有心不洁净、嗔恨心重的人,不但对此不屑一顾,而且破口大骂:“你这个无智比丘来自何方?口中自言‘我不轻视你们’,还来给我们授记,说我们将来成佛,我们用不着你这种虚妄的授记。”像这样被呵斥辱骂,这位比丘也不生嗔恚,多年继续如此修行,有时众人用木棒打他,用瓦石投他,他在躲避时仍然高声说:“我不敢轻视你们,你们将来都要成佛。”因为他常这么说,所以傲慢的出家、在家众都叫他“常不轻”。这位比丘临命终时,在虚空中听到威音王佛说《法华经》,由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得清净,并广为四众讲经说法,以前打骂的人无不信服,都前来顺从听法受教。由于常不轻菩萨礼遇无数佛,受持读诵《法华经》,并广为四众解说,所以最后得以成佛,这位佛就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尽人皆知,文殊、普贤、地藏、弥勒、观世音、大势至、虚空藏、除盖障八大菩萨,声名显赫、威力无比,可是世人对他们只是顶礼膜拜、祈求保佑而已,真以他们为榜样,想最后达到他们地位的人寥寥无几。而常不轻菩萨则不然,他所处的环境,跟我们的生活、工作环境,没有太大的差别,甚至有不及而无过之,这使我们觉得亲切、自然。他在现实中磨练、苦修,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最后终登彼岸、见性成佛,其鲜明的象征意义,与深刻的现实意义,可以说并不亚于八大菩萨,如若初学菩萨行者真正发心,常不轻菩萨的言行是可望而可及的。

    事实常常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常不轻菩萨的修持其实是相当不易的,这是真正“软中带硬”的高级内功,一般行者跟他之间至少有三个台阶要攀登。一、我们虽然时时自我提醒,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但是无形之中总有“傲慢”的蛛丝马迹出现,即使这种微弱痕迹,还是逃不过他人的眼睛,甚至被人家的显微镜放大,那结果何其了得,轻则关系疏远,重则分道扬镳;二、赞叹别人做得不够,分不清正面赞叹跟阿谀奉承的差别。实际上,正面赞叹是使被赞叹的人正直前行,阿谀奉承则是自己另有利益所图;再者赞叹别人就以为降低了自己,或者称赞别人而没被别人称赞就失去了平衡,而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可行之路;三、赞叹人家、帮助人家,人家不但不领情,甚至还反过来辱骂、殴打,这是一般人所无法接受的,因此这道坎成了多数行者无法逾越的障碍。而常不轻菩萨的象征意义正在这里,当他被人家辱骂甚至殴打时,既能行忍辱行,又无嗔恨之心,而且还要继续赞叹他们,坚称他们将来终能成佛。

    如何校正自己的错误心理,如何跨越自己的行为障碍,如何完善自己的高尚人格,这是任何人都要面对的现实。常不轻菩萨是脚踏实地闯过来的,他这位光辉典范不正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吗?

    附:《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汝今当知,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法华经》者,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如前所说。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说,眼耳鼻舌身意清净。得大势,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离衰,国名大成。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为天、人、阿修罗说法。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盘。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应六波罗蜜法,究竟佛慧。得大势,是威音王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数,如一阎浮提微尘。像法住世劫数,如四天下微尘。其佛饶益众生已,然后灭度。正法像法灭尽之后,于此国土,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最初威音王如来、既已灭度,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

    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四众之中,有生瞋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其常作是语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号之为常不轻。是比丘临欲终时,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净、耳鼻舌身意根清净。得是六根清净已,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广为人说是《法华经》。于时增上慢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轻贱是人,为作不轻名者,见其得大神通力、乐说辩力、大善寂力,闻其所说,皆信伏随从。是菩萨复化千万亿众,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命终之后,得值二千亿佛,皆号日月灯明,于其法中,说是《法华经》,以是因缘,复值二千亿佛,同号云自在灯王,于此诸佛法中,受持读诵,为诸四众说此经典故,得是常眼清净、耳鼻舌身意诸根清净。于四众中说法,心无所畏。得大势,是常不轻菩萨摩诃萨,供养如是若干诸佛,恭敬、尊重、赞叹,种诸善根,于后复值千万亿佛,亦于诸佛法中,说是经典,功德成就,当得作佛。

    得大势,于意云何?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则我身是。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先佛所,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说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大势,彼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瞋恚意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毕是罪已,复遇常不轻菩萨,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大势,于汝意云何?尔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岂异人乎?今此会中,跋陀婆罗等五百菩萨,师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优婆塞,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是。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大饶益诸菩萨摩诃萨,能令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常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过去有佛,号威音王,神智无量,将导一切。天人龙神、所共供养。

    是佛灭后,法欲尽时,有一菩萨,名常不轻。时诸四众,计著于法。

    不轻菩萨,往到其所,而语之言,我不轻汝,汝等行道,皆当作佛。

    诸人闻已,轻毁骂詈,不轻菩萨,能忍受之。其罪毕已,临命终时,

    得闻此经,六根清净,神通力故,增益寿命,复为诸人,广说是经。

    诸著法众,皆蒙菩萨,教化成就,令住佛道。不轻命终,值无数佛,

    说是经故,得无量福,渐具功德,疾成佛道。彼时不轻,则我身是。

    时四部众,著法之者,闻不轻言,汝当作佛,以是因缘,值无数佛。

    此会菩萨,五百之众,并及四部,清信士女,今于我前,听法者是。

    我于前世,劝是诸人,听受斯经,第一之法。开示教人,令住涅盘,

    世世受持,如是经典。亿亿万劫,至不可议,时乃得闻,是法华经。

    亿亿万劫,至不可议。诸佛世尊,时说是经。是故行者,于佛灭后,

    闻如是经,勿生疑惑。应当一心,广说此经,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二三界之欲界,色界,无色界

    佛教将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统称为三界。又称为苦界,或苦海。居住在欲界的众生,从下往上,又可分为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六种,称为“六道”。

    (一)欲界

    佛教把世界分成欲界、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

    什么是欲界?

    欲,就是欲望,也就是说生活在这个层次的人,欲望特别的强烈。什么叫欲望呢?佛经里对欲望的定义是需求,一方面是生理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需求。关于欲望的内容,佛教里面通常说有五欲,就是对财物需求的财欲,对男女房事需求的色欲,对名誉需求的名欲,对饮食需求的食欲,对睡眠需求的睡欲。佛教对五欲的内容,还有另外一方面的解释,就是根据人的五种感官需求:色欲,眼睛希望看到好看的颜色;声欲,耳朵希望听到好听的声音;香欲,鼻子希望嗅到好嗅的气味;味欲,舌头希望尝到可口的味道;触欲,身子希望感觉到好的感觉。在欲界里生活的众生,对五欲都有非常强烈的需求,所以,这个世界就叫欲界。

    欲界四重天

    欲界四重天有五趣十二处。趣,义为趋向,五趣指众生由善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又称五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此中自天趣又别开阿修罗,故又总称六道。

    从六趣本身,又将天、人、阿修罗称为三善趣或三善道,将地狱、饿鬼、畜生称为三恶趣或三恶道。又有佛、菩萨来此度生及有修行成圣果者,又称凡圣同居地。其中地狱有等活、黑绳、众合、号叫、大叫、炎热、大热、无间等八处,加上畜生、饿鬼为十恶趣。人有南赡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州、北俱卢洲等四处。天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处。人天合为十善趣。此立足于人,地狱在下,最底层是无间地狱;天在上,他化自在天位居最上。

    六道

    欲界具含六道,曰天,曰人,曰阿修罗,曰鬼,曰畜生,曰地狱。前三名三善途,后三名三恶途。六道所由成,各缘藏识所伏种子之成熟。种子良者,善途中现。种子劣者,恶途中现。种子或良或劣,视夙昔造业善恶为之因,善恶业细目繁多,括其要,则各具十种:杀生、偷盗、邪yin,此恶业之形诸身者也。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此恶业之宣诸口者也。贪欲、瞋恚、愚痴,此恶业之动诸意者也。戒此十恶,则为十善业。欲界所依之地,准内典所载,以须弥山居海中,出入水而各八万四千由旬。(每由旬约四十里)其外分布七香水海,七金山。再外有咸海,有铁围山。咸海之中,东南西北各现一大洲,大洲边附以二小洲,日月绕须弥山而行。东洲名弗婆提,南洲名阎浮提,西洲名瞿耶尼,北洲名郁单越,此皆人道所居。今人所谓地球,即阎浮提也。近世学说以地球绕日,月绕地球,乃由揣度而成,并无天眼为之实证。(天眼义详小乘篇)他日思惟转变,今说又将摇动。读者洞明佛理之后,自觉太阳系进化谈及天文家种种假定。皆戏论也。

    人道

    人之所以为人。为夙修十善得其中者之果报。而其间又有差等。东西南三。洲苦乐状态。大致不甚悬隔。北洲则以善因较胜。故所享亦较愉快。衣食器具。皆由植物直接供给。不假工作。地产釜鍑。中置焰火珠。投米于中。珠自发热。饭熟乃已。男女相悦。则会于林中。如无血统关系。树为之合。若帷帐然。否则不合。男女自散。不敢强所欲也。顾此等欢会。终身不逾五次。非纵欲无度者可比。女子怀妊。七八日即产。置诸道周。喜之者抚而喂之。七日即长大成人。男入男群。女入女群。无所谓家族也。姿容咸如吾辈二十许年纪。享寿千岁乃逝。无中途夭折者。溺便于地。地为之裂以纳污。纳已即合。地柔软如棉。足按之。恒凹四寸。拔足则舒如初。华美之树。叶叶相次。风雨不漏。为天然庐宇。男女日事游观荡舟。脱衣浴于池。浴毕。随手取衣饰于岸。不必原物。其人民不私己有。有如是者。(此举大略,欲知其详,可参观长阿含经)吾辈南洲。人力少一,资生之具即减一分。今世电炉电灯等物,疑若较为省事,不知乃他种人力之变相,非焰火珠可比。人民为维持生活计,不得不私所蓄。既有私蓄,斯有夺,此乱之所由来也。政治社会诸问,任如何研究,终无绝对实效可期,盖利之所在,弊即寓焉,福之所起,祸即伏焉。欲与北洲并美,无此事也。然因苦心志,劳筋骨,行拂所为,正所以促成上探大道之念,则远非北洲所能望焉。

    天道

    夙修十善,得其上者业种成熟,即生天道。天之所以胜于人,约有三事。一为化生,化生者,机缘一至,即托境现身,无处母胎之苦也。二为身胜,人中之痰涕,精涎,便溺,垢腻等一切不净物,诸天皆无之。而天女姿色,美好特甚,任吾人倾城倾国之容,傅以香花香水之饰,自天视之。惟觉劣陋臭秽,不堪亲近。三为衣食,思之自至,,宫室受用现成,视北洲取资于植物犹嫌不便,勿论南洲须待胼手胝足也。天之层次有六,以属欲界,常称六欲天。初曰四王天,居须弥山腰。二曰忉利天,居须弥山顶,此二天属地居。三曰夜摩天,四曰兜率天,五曰化乐天,六曰他化自在天,此四天属空居。六天乐境,逐层递胜。四王者,因须弥为四宝合成,东黄金,南琉璃,西白银,北水晶。四面各以一王领之,故名。忉利,义为三十三,以其天有君主一,臣佐三十二,合组地居天政府也。凡依地而居之众生,皆归此政府统摄。主名帝释,古德考定。谓即道家之玉帝儒家之上帝。道家修炼成仙,势须上参帝释,故知尊之。三代以前,人民业障较薄,于帝释彰善瘅恶之举,每能有所感觉,故诗中累举上帝以为颂。后人业障较深,,对于帝释,冥然罔觉。读儒书者不知锢蔽,往往自负高明,以为上帝二字,系属虚拟,遂与耶教所用名词,同一无味矣。空居四天,较为尊贵,不与人间相接,故吾人尤难与知。此四天所以能空居,为兼修未到定之力。定者,结跏趺坐,排除妄想,俾心安定。(欲知其详,可取台宗止观研究之)或本梵音略名曰禅,或合称禅定。未到者,以未能舍离情·欲,非根本之禅也。夜摩,义为善时。以生此者时时唱快乐故。兜率,义为知足,以生此者于诸欲能知足故。化乐者,于境变化自娱。(如欲乘象马,则化象马骑之以为乐)他化自在者,假他所作乐境,以成己乐也。若夫情·欲之娱,则形式逐层递简而愈乐。地居二天,有交·媾之形,无泄·精之秽。夜摩则惟抱持,兜率不过执手,化乐共笑,他化相视。(此本俱舍颂及立世论,若起世经则征异)此等欲事,只为纵乐而然,与胎育无关系。以诸天化生,不由母胎故,惟纵乐不已,藏识所伏种子,适为下坠恶途之因,斯可惧耳。及命将终,则有五种大衰相现:一为衣染尘埃,二为华发萎悴,三为两腋汗出,四为臭气入身,五为不乐本座,是诚六天之通病也。

    阿修罗道

    阿修罗,具含无天、不端正、无酒等义,以其乏天之德。而男子貌奇丑,又少和气,不能成酿也。所居在须弥山岩窟中,或散在海滨,或潜在海底。夙修十善,而瞋慢疑三习特盛者生之。其生也,多忿怒,好斗争。所享之乐,宫室华美,衣食亦出自然。然判在人道之下者,为日中不免自然之苦,避之不得。如享盛馔,末箸入口,化为淤泥,是其例也。(其它种类住处,及诸典实,楞严,正法念,增一阿含等经均有详载,未及具引)至吾人所能发现之处,于瞻波国有修罗宫,唐使王玄策曾三度过其地。(出西国志)而玄奘法师之游西域,又别有所得。

    地狱道

    阎浮提二万由旬下,有地狱道。其中众生身形,虽与人同,而处境则惟苦无乐。狱之重者为八大狱:一等活狱,生其中者,铁爪长利,怀瞋互攫,又以刀剑递相斫刺脔割,或身碎,或rou坠,想以为死,冷风来吹,则若复活。二黑绳狱,恒为热铁绳所迫,皮rou骨髓皆焦,其中兼受斩锯之苦。三众合狱,中有大石山两两相对,众生入其间,山自然合,堆压其身,骨rou糜碎。四嗥叫狱,镬汤熬煎,苦极而叫。五大叫狱,乃煮煎尤惨者。六炎热狱,受烧炙之刑。七极热狱,乃烧炙之甚者。八阿鼻狱,义为无间,此为八大狱之最下层,众生坠此,受苦无间,乃世间最凄惨处也。大狱之旁,各有十六小狱,未及细举,此外尚有轻狱,散布铁围山间,及东西南三洲山林江海等处。此道众生,所以饱尝苦况,原因对十恶业曾作重大过犯。(或独犯一业,或兼犯多业)业种为反动力所迫,遂演成种种苦恼之形。轻狱重狱,阎王隶役,皆自业之所感召。业力不消,实无摆脱之法。(其中详细关系,见楞严起世等经)后世自号开明之士,有以地狱乃儆世之权词,此坐学验两浅之过耳。晋中散大夫赵泰于太始五年暴死,因心暖体柔,留尸十日,乃复苏时,此十日间,受职案行地狱,种种苦况,目不忍睹,祖父母及二弟与焉,苏时详记以示人。且稔知心奉佛法,足以转业。(出冥详记)此地狱之最详晰者。世有走无常,于地狱形相,亦有所亲见,故能言之如绘。明永乐宣德间,有酆都令尤和者,素辟地狱之说,卒以走无常勾摄其弟付狱事,确确凿凿,无致疑余地,遂大为帖服,且刻石于酆都观纪其实,以示前此坐井观天之失。(出语怪)后之硬主无地狱者,又将为尤和之所怜愍矣。

    鬼道

    鬼道住处,有正有边。正住,在阎浮提下五百由旬。边住,散居诸处。凡曾犯十恶,其业尚轻者生之,身形亦如人。中分有威德无威德二种;有威德者,得住地居天,及四洲海滨山谷之间,皆有宫室之御,享用过人,世俗崇奉之神,即此类鬼也。无威德者,杂处东西南三洲人道之间,或依粪秽,或附草木,或凭冢墓,或隐屏厕,并无舍宇栖止。业较微者,尚能一饱,业较重者,饥火长焚,去人远矣。其与人同居,不相交涉,为成身之物质,两不相同也。禅定功深,或特具鬼眼,庶睹其憧憧来往焉。疑者曰;无威德鬼列入恶途宜矣,有威德鬼乐拟于天,人且奉之,何恶之云。曰:彼所以乐,由昔日布施种子随机成熟耳,(布施义详世法篇)虽号为神,而昼伏夜游,虚怯多畏,依然鬼道本色也。我国鬼神之谈,散见经史子集者,何可胜道。而通幽扶鸾诸术,又往往有奇验。近日西人于鬼之事实,渐有所征。鬼神问题,亦认为有研究价值。(且有影鬼相之事)昔人无鬼论,诚无立足余地矣。

    畜生道

    畜生广义,凡吾人所能知之动物,除人类外。上至巨兽,下至微虫,皆为所摄。非仅局于家所豢养,其身形特称旁出,异于五道。此为夙昔对于十恶,作普通过犯之业报也。顾吾人所能知,只在阎浮提与人同居之一部,其实畜类住处。诸道咸有,狱道之畜,如蛇如鸱,如黑驳狗,如百足虫,自无足以迄多足之毒类,皆生其中。鬼道则益以狐狸象马之属。混居人道者,东西南三洲现象略同。北洲则惟有鸿雁象马不恶之畜,无足多足之属概不与焉。六欲中天,空居四天,只有二足之畜,如妙色鸟之类。虽有象马娱乐,,乃是幻化所成,非若地居天实有其物,以供乘御也。畜类之大者,以难陀,跋难陀,二龙变现之身为最巨,身绕须弥山七匝,头枕山顶,尾犹在海,其长大为何如也。金翅鸟首尾相距八千由旬,摩竭大鱼身长可达七百由旬,此二畜虽较二龙远不能及。然既非吾人居地所能容,亦非吾人rou眼所能见。荘子逍遥游所谓鲲,所谓鹏,殆有窥见于此,姑以鲲鹏名之乎。畜类之小者,杯水微虫,其数无限。今人假助显微镜,侈谈微生物,不知较天眼所得,实鲜乎其少也。吾人既局于rou眼,不能博观世界生物,其略足资助者,不外地质家之发见遗骨,藉知古代形式变异之物耳。然所以变异,由于今昔造业不同,故表现于外之幻象未能一致。而业因之递变,前后相承,不能忽甲忽乙。因之幻象亦渐次微变,若循一种轨迹焉。进化学者乃视为莫大之秘奥,强作生物演进之证据,夫吾人所能考察之地层,充其量能有几何年,以此等年较世界无量时间,以所居地,较世界无量空间皆,所谓无穷小数中之无穷小数。于此微乎其微,末乎其末,时空中所得之幻影,欲以断定世界无量时空之一切现象变态,何其妄也。今夫平圆,孰不知其为循环之圈乎?而于其中取无穷小弧,则弧线与切线若合为一。因其合一之故,从而下断语曰:弧者直线也。累弧成圆,则圆者亦一直线也。是人之妄。不问可知。然知是人之妄易,而知进化论之妄难,则习焉而不知察之过也。

    (二)色界

    色界位于欲界之上。相传生于此界之诸天,远离食、色之欲,但还未脱离质碍之身。所谓色即有质碍之意。由于此界众生没有食色之欲,所以也没有男女之别,生于此界之众生都由化生,依各自修习禅定之力而分为四层,分别是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

    1.初禅诸天

    初禅天中,又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三重。梵众天又称梵身天,是色界初禅诸天中的第一层。居于此处诸天众,相传为大梵天所领,因此称梵众天。梵辅天又称富楼天,是色界初禅天中第二层。此天诸众生均为大梵天王之辅佐,当大梵天王出行时,此诸天必侍卫左右。

    大梵天又称梵天、梵王等,是色界初禅天中的第三天。他是初禅三天之主,又是此娑婆世界之主。在佛教经典中,大梵天往往是佛法的护持者,经常为佛法而向佛陀请教。在古代印度,对于梵天的信仰很早就出现了在印度教中,梵天与湿婆、毗湿奴一起成为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佛教吸收了古代印度信仰中的这一神祗,将梵天作为佛教的护法神之一,并列于色界初禅天之中,作为初禅诸天之首。在初禅三天中,大梵天是主,梵辅天是大梵天的辅臣,而梵众天就如同大梵天之臣民。另外,在佛教有些经典,如《长阿含经》等中,将色界初禅分为四天,即梵众天、梵身天、梵辅天、大梵天。而佛教有些部派则仅分梵辅、梵众二天,以大梵天归于梵辅天中。

    2.二禅诸天

    二禅天中,也可分为三天。一少光天,指在二禅诸天之中,以此天光明最少,因此称少光。二无量光天,是说自少光而上,此天中诸众生光明渐增,其量无限,难以测定,所以称无量光。第三是极光净天,又作光音天。是说此天中诸众生光明遍照,较之以前更盛,而且此天众言语时,口出净光,以光明为语。

    二禅诸天,远离初禅的寻、伺等心理活动,故内心明净,具有净、喜、乐、心一境性四特性,住于喜乐等情感之中,所以其境界称为“定生喜乐”。

    3.三禅诸天

    三禅天分为少净、无量净、遍净三重。所谓净,是说此三禅天中诸天已离喜乐之情,唯受自地之妙乐,所以称为“净”。其中少净天是三禅诸天中受自地之乐最少的,故称为“少净”。第二无量净天,指此天众所受之乐渐增,其净难以衡量,故称“无量净”。第三遍净是说此中诸天众所受之乐遍满,故称“遍净”。

    三禅诸天,已离二禅所有的喜乐等情感,唯具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一境等五种特性,其所获的境界称为“离喜妙乐”,并以正念正知,精进修行,以求得更高的境界。

    4.四禅诸天

    四禅天是色界诸天中第四重。其中可分为八层:一无云天,这是相对于以前诸天所居之处而说的。按佛教所说,色界三禅之前诸天虽为空居天,但其所所居之处如云层密合。自四禅以上诸天所居之处,则在此云层密合处之上,其云轻散如虚无,故将此四禅中第一层天称为“无云天”。二福生天,指生于此天之众生福力最为殊胜,故称。三广果天,指色界诸天中以生于此天之众生果所最胜,所以称广果。四无烦天,此天中诸众生没有纷乱繁杂的各种烦恼。五无热天,意思是说生于此天诸众生已经完全降伏了诸烦恼热障,故称无热。六善现天,此天中诸众生修行之果德已现,故名善现。七善见天,此天中诸众生修行已到极细微之境界,其所见均极清澈。八色究竟天,已修行到达色界的最高境界,如超越此界,即到无色界。

    四禅诸天,通过修行已经离开了三禅诸天还有的妙乐情感,一心忆念清净之修养功德,具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四禅八天中,自第四无烦天起以上五天,已到达圣者的境地,为阿罗汉四果中的不还果(即不再进入轮回转生),因此称为五净居天,或五·不还天。

    另有色界十八天的说法,分别是:

    梵辅天,大梵天,梵众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光天,徧净天,无量净天,无想天,少净天,广果天,福生天,无云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

    (三)无色界

    无色界为三界之一,又称无色天。“色”是质碍的意思,无色就是没有质碍,即指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所得到的自由状态。是通过修习厌离物质的四无色定,或称四空处定而获得的天界果报。无色界中,也因修行的深浅而分四种差别,即一空无边处,二识无边处,三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此四处称为四空处,四空天,或四无色处、四无色天等。

    空无边处,为四无色处之最初阶段。初修无色定,必厌弃物质世界,一心思惟无边无际之空观,使心与无边之空相应,这就是所谓空无边处。识无边处,从厌弃外界物质世界之质碍,进一步修习内心心识,以心与心识作无边无际之观。此即为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既否定外界物质之质碍,又否定内心心识,唯思内外一切无所有。以修此无所有观而得生天之果报,即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又称非有想非无想处。指此天之修行已到极静极妙之境界,以无各种粗想而称非想,又因其想未绝,尚有细想,所以为非非想。

    无色界四空天:空无边出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在此非想非非想处天就是天之尽头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