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得人心者得天下
韩国国土小,颍川之地人口有限,吞并之后容易整合,但魏国国土较大,人口也多,又处在中原腹地,赵楚齐三个大国环伺四周,吞并难度大,整合难度更大。现在秦国以雷霆之势吞下了魏国,接着便面临整合难题。 稳固中原不但需要时间,更需要适当的政策,还要循序渐进,不能急躁。秦魏两国仇恨较深,若想让魏人接受亡国的事实并遵从秦国的律法,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否则魏人一旦叛乱,赵齐楚三国乘势攻击,中原可能得而复失。 咸阳拿出来的对策简单而粗暴。 在中原郡县强行实施秦国所有制度,违抗者,以武力镇压。 韩魏两国的宗室、公卿大臣、巨商富豪全部迁徙到关中、蜀和南阳三地,其财富除维持生存的以外,余者全部充公。 中原郡县的学府以法家学术为学习内容。韩魏两国的西河学术和鬼谷学术由官学转为私学,但为了防止韩魏两国的叛逆利用私学进行串联谋反,咸阳严格限制中原私学。 中原郡县重新编制户籍,同时以严厉的连坐法阻止人口的逃亡,以便征收赋税和征徭役。 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统一,钱币统一。该统一的事务全部统一,以便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拆除韩魏两国境内的所有长城和大部分关隘,大肆搜捕和打击韩魏两国的叛逆,严厉打击自由流动的任侠,以便迅稳定中原。 熊炽和冯劫把咸阳关于稳定中原的诸多政策详加阐述。 宝鼎沉默不语,神色越来越凝重。咸阳拿出的策略对他而言很熟悉,历史上秦国在统一过程中实施的就是这些策略,尤其统一之后,甚至把中土的铁器全部收缴起来炼铸了十二个巨型铜人。事实证明,秦国征服了东方六国的土地和人口,但没有征服东方六国的人心,帝国最终在十五年后轰然倾覆。 “武烈侯,我和昌文君飞赶到大梁,就是奉大王之令,听取你对这些策略的意见。”冯劫看到宝鼎脸色冷峻,知道他肯定有不同看法,于是笑着说道,“武烈侯以雷霆之势拿下中原,灭韩吞魏,咸阳始料不及,相关策略拟制匆忙,难免有不周之处,请武烈侯不吝赐教,畅所欲言。” 宝鼎踌躇良久,缓缓说道,“我曾对大王说过,吞并六国统一四海并不难,难在征服中土民心。自古以来,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就今日中土来说,得士人之心者得天下。” 熊炽和冯劫互相看看,两人心有所感,凝神细听。 “中原是中土诸子百家兴盛之地,鬼谷学术和西河学术曾帮助魏国称霸天下。其后才有齐国的稷下学宫。齐国遭到六国合纵攻击,差点亡国,稷下学宫由盛转衰,于是邯郸代替临淄,成为天下士人集中之地。邯郸大战之后,赵国凋落,天下士人复奔东方,稷下学宫再次兴盛,而荀子的出现,更是把稷下学宫的地位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我曾献策大王,试图利用韩非子的影响力打造咸阳学宫,但之前吕不韦的罢黜,导致数千士子随其东去,更是束之高阁,咸阳的学术地位因此遭到重创,仅靠一个法家泰斗韩非子根本无力担此重任。” “今日我们拿下中原,完全可以以西河学派为主力,以法家、墨家和鬼谷等诸子学派为辅助,在中原之地重建中土学术之圣地。” “如果中土士子云集于洛阳和大梁,诸子百家再度昌盛,不但可以为大秦收士人之心,更能为大秦培育出大量的人才。天下士人有了出路,必然归心,如此中原稳定,大秦稳定,统一更是势如破竹,而统一后的大秦也必将迎来长治久安。” 武烈侯直指要害,熊炽和冯劫从维护咸阳中枢的决策出,不得不反驳。 反驳的理由很牵强,无非就是韩魏士卿纠结两国的贵族富豪图谋造反。 宝鼎嗤之以鼻,“韩魏两国的宗室权贵被禁闭于咸阳,巨商富豪则被禁锢于蜀郡,留在中原的这些士人地位低下,无权无势,也没有富可敌国的钱财,他们拿什么纠结?又如何谋反?又有什么理由谋反?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天下士人莫不如是,否则孙武、吴起、李悝、苏秦、公孙鞅这些人如何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今日我中土大秦最强,只要大秦坚持以贤取士,不拘一格降人才,何愁天下士人不归心?” 宝鼎的反对引起了熊炽和冯劫的警觉。 打击西河和鬼谷学派,遏制中原私学,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它影响深远,直接关系到了大秦未来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 对贵族来说,此策可以断绝寒门士人与豪门贵族争夺权力和财富,而对法家来说,此策则可以断绝其它学派的士人与法家士人争夺权力和财富。 宝鼎在中原重建中土学术圣地,大量起用各学派的寒门士人,获得中土士人之心,其实力和声望必然无限制膨胀,这不仅仅影响到了大秦“法治”的根基,更影响到了大秦的稳定。 双方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宝鼎据理力争,其论据有历史事实为依据,熊炽和冯劫最终败下阵来,理屈词穷。 “武烈侯,这件事暂时搁置。”冯劫摇手说道,“此事你还是上奏咸阳,由大王和公卿大臣们朝议决断,我们三个人就不要争了,还是尽快拿出稳定中原的详细计策为好。” 宝鼎点头同意,心里却是暗自叹息。这件事恐怕要激化关西和中原之间的矛盾,但即便咸阳不同意,自己也绝不会放弃。如今自己有实力了,凡是关系到未来帝国长治久安的事,自己都要坚持,决不退缩。历史改变了,统一进程显然加快了,留给自己改变国策的时间更少了,该争的就要争,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若想在最短时间内稳定中原,无非在三个方面定计策,也就是拟定军、政、财三大策略。” 宝鼎这话一说,熊炽和冯劫的心顿时悬了起来。咸阳这次措手不及,的确准备不足,但这并不代表咸阳就没有能力在最短时间内拿出对策,之所以拿不出来,是因为武烈侯这个特殊的存在。武烈侯需要什么?他的底线又是什么?咸阳不知道,所以从稳定出,咸阳只好避重就轻,拿出一套看似简单粗暴的策略,然后叫熊炽和冯劫火赶到大梁,其目的就是试探武烈侯的底线。 “大秦的疆域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财赋也越来越多,但战场也远了,战场也多了,战争规模也更大了,这时候大秦的攻防策略要改,兵制也要改,否则无法适应统一战争的需要,这必将阻碍大秦的统一进程,影响到王国的安危。” 当今中土各国的兵制大致一样,主要是郡县征兵制,再辅以常备军制。郡县征兵制就是战时征一郡或一县壮丁进行作战。常备军制就是职业军人了,常备军主要指京城卫戍军。 不过因为战争过于频繁,常备军的范围有所扩大。秦国的蓝田大营就常备两万军,没有战事的时侯,关中壮丁轮流到大营训练。北疆军也是如此,北疆军老营在离石要塞,常备一万军,打仗的时侯再征义渠。其它诸如北部军、南部军都是由临时征的郡县军队组成。遇到要倾尽国力而战的时侯,即便是远在西南的巴蜀,其地方军也要长途跋涉赶到战场作战。 疆域小,地方军集结时间短,不影响战局,但疆域大,战场动辄就在几千里之外,再以这样的方式集结军队就来不及了。 宝鼎把修改兵制的原因大概解说了一下后,说到了正题,“我建议咸阳增加常备军的兵力,离石要塞的北疆常备军扩大到五万,中原常备军的兵力预定为十万。撤销蓝田大营的常备军。” 战场远了,战争规模大了,增加常备军情有可原,这一点熊炽和冯劫可以接受,但秦王政和咸阳肯定难以接受。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武烈侯事实上在中原拥有了十万大军,这对咸阳的威胁太大了。尤其可怕的是,武烈侯还提出撤销蓝田大营的常备军。蓝田大营是戍守关中的最后一道屏障,秦王和咸阳无论如何也不会同意撤销蓝田大营的常备军。 “武烈侯,你必须考虑到大王和咸阳能否接受?”冯劫实在忍不住了,不得不出言提醒。 宝鼎心里怒气上涌,但他忍住了,“请两位回去代为禀奏大王,我是大王的弟弟,我身体里流淌着老嬴家的血,我没有任何理由背叛老嬴家,背叛大王,背叛大秦。”宝鼎说到后来,声音不知不觉就提高了,“我在前方浴血厮杀为了什么?我的目的只有一个,统一中土,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建立一个庞大的大秦帝国。” 冯劫看到宝鼎怒不可遏,眼内杀气凛冽,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冷战。 熊炽急忙安抚,“武烈侯,我们一定把你这句话禀奏大王,相信大王一定会支持你。” 宝鼎摇摇头,强忍怒火,继续说道,“离石要塞五万常备军,中原十万常备军,十五万将士从各地抽调,但关中悍卒至少占据一半,如此一来,蓝田大营还能维持常备军吗?那关中的田地还要不要耕种了?十五万常备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大秦少了十五万耕地的壮丁,你知道不知道?” “将来的战场越来越远,军队几十万,民夫几十万,钱粮的耗费极其惊人,一场大战打下来,我大秦支撑得了吗?”宝鼎厉声问道,“想一想那些庶民,想想他们能否承受如此沉重的赋税和徭役?所以我们必须扩建常备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以最小的代价去赢得胜利,而不是动辄就是倾尽国力一战,听明白了没有?” 熊炽和冯劫面如寒霜,一言不。 武烈侯年少轻狂,如今战功大了,更是骄横无礼,竟然冲着自己的师傅和一位封君大叫大嚷,换了谁都脸色难看。 “疆域大了,王国的防务策略是不是也应该改了?” 宝鼎把案几上的地图铺开,手指用力敲击着,从西北的大月氏到大漠的匈奴,再到赵国、齐国、楚国。 “你们看看,大秦四周群敌环伺,这时候我们是被动防御还是以攻代守,四处出击?”宝鼎质问道,“大秦的攻防策略到底是守内虚外还是守外虚内?你们回去问问大王,问问国尉,问问两位丞相,问问他们大秦的攻防策略是不是要从整个中土出,而不是再继续着眼于一个小小的王国?” 熊炽和冯劫心里有些慌。倒不是畏惧武烈侯,而是武烈侯的远见卓识让他们自愧不如,而这种远见卓识的背后是强大的实力,这种实力没有穷尽,因此可以想见未来咸阳所面临的巨大威胁。
大秦的国防策略到底是什么?他们也不清楚。在商鞅变法之前,大秦主要是向西拓展领土,变法之后,大秦转而全力向东拓展。这个国策至今未变。总结起来,无非就是生存,就是称霸,至于说统一,那还是个理想,只不过武烈侯的横空出世,让这个理想变得清晰可见了。 守内虚外?守外虚内?这句话两位公卿听得懂,只是第一次从武烈侯的嘴里听到,他们的思路突然大开,同时也感受到了武烈侯远大的志向。有宏图大志的人根本不在乎眼前这些蝇头小利,可叹秦王和咸阳的公卿大臣们以己之心度武烈侯之腹,根本不相信武烈侯的忠诚。 “如果我大秦的国防策略是守外虚内,以攻代守,积极防御,那么我大秦的军队当然要放在国门之处,以便随时杀进敌国,把战火燃烧在敌人的国土上,不断地击败敌人,拓展疆域。大秦的疆域越大,京都就越安全,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宝鼎冷笑道,“当大秦的军队在敌国的战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时侯,京都还需要大量的镇戍军吗?” 熊炽和冯劫在这种大事上不敢擅自表意见。在宝鼎咄咄逼人的气势之下,两人只能表示如实奏报。 宝鼎也不做纠缠,他只要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让他们带回咸阳就行了。 在行政制度上,秦韩魏三国大体近似。宝鼎在郡县二级地方官制的官员配置及其职权,还有本地官吏的选拔等方面做了一些有利于加整合的改动,但在学府制度上,宝鼎坚持重建中原的文化学术中心地位,给中土士人一个展示自我价值,实现理想抱负的机会。 士人最大的理想无非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此他们要入仕,要做官,但此举牵扯利益太大,咸阳肯定有一番激烈博弈。 在赋税制度上,中土各国也是基本一致,田租、商税是王国财政的两大来源,冶粟内史和少府是王国的两大财政机构。因为田租受制于农耕水平,所以各国都把增赋的目标放在工商业上,像白圭、计然等人都提出了以商富国的策略,而吕不韦更是身体力行积极实施,导致这一时期的工商业蓬勃展。 不过,宝鼎知道工商业的展决定于农耕水平,只有农耕水平提高了,粮食满足需要且有盈余,大量劳动力从农耕中解放出来,工商业才会真正意义上展。这个时代的工商业兴盛主要是因为列国争霸,中土诸侯林立,战争频繁,各国需要大量物资,更需要互通有无,这才有了工商业的展。中土统一后,迫于农耕水平的落后,帝国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都要遏制工商业,“重农抑商”肯定是统一后的基本国策,这一点宝鼎有清醒地认识,他所能做的就是在“重农”的基础上兼顾一下工商业,而不是像历史上的那样全盘否定工商业,甚至一棍子把商贾全部打死。 当前中土大势依旧是诸侯争雄,虽然秦国雄踞西方,一枝独秀,但木秀于林,风必催之,谁敢保证大秦在占据优势下的情况下可以顺利地统一中土?或许一着不慎就满盆皆输了。所以宝鼎认为,现在咸阳就急不可耐地掠夺韩魏巨商富豪的财富,把白氏、孔氏、张氏这种传承几百年的巨商彻底打倒是极端错误地做法,对大秦来说,此举除了掠夺一点财物外,再无好处,有百害而无一利。 “自伊阙一战后,韩魏两国便走向衰落,而长平大败导致赵国一蹶不振,韩魏两国就此失去强援,前景黯淡。韩魏两国的巨商富贾也就从那时候开始逐步把财富向齐楚秦三国迁移。”宝鼎说道,“相信此事你们也有耳闻,像这种传承几百年的官商一体的大家族当然不会有与国共存亡的念头,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家族和财富,早就未雨绸缪,开始谋划生存与展大计了。” “我们刚刚拿下中原,咸阳就毫不留情地打击和镇压韩魏两国的巨商富贾,这将给中土的巨商富贾们传递一个怎样的讯息?”宝鼎冷声说道,“当巨商富贾在秦国看不到未来,人人自危的时候,必定纷纷逃亡东方诸国,这将给大秦带来多大的损失?将给统一大业设置多大的障碍?” “反之,如果咸阳善待韩魏两国的巨商富贾,利用他们的财富和广布中土的深厚人脉,不但可以大肆掠夺敌国财富,减损敌国国力,还能给大秦带来源源不断的商税和战争物资,尤其重要的是,这会给敌国的巨商富贾们以希望,当敌国摇摇欲坠之时,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财富,极有可能倒戈一击,而这些人的隐藏力量极其庞大,他们的倒戈一击在关键时刻将决定敌国的生死。” 宝鼎说到这里,言辞恳切,“请两位回到咸阳,务必把我的这一观点转呈大王和中枢公卿,请他们慎重考虑,以免一步错步步错,延误了统一大计。” 这话就是威胁了,言下之意咸阳如果一意孤行,那么他将采取必要的措施,阻止咸阳打击和镇压韩魏两国的巨商富贾。 =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