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最后的机会
美军不计代价的猛攻,使得二十七日夜间,霍姆斯方向上的防御变得摇摇欲坠。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夜,面对两个美军师与十个以军旅,蒋博文先派出去的六支突击集群几乎拼了个精光,迫使他在二十八日凌晨,把撤下来休整了不到四个小时的两支突击集群派了上去。这天晚上,在中**队的感染下,叙军也打得格外顽强,新增的两个**卫队师向美军起了无畏、可也是毫无意义的反冲刺,成千上万的叙利亚军人倒在了冲锋的道路上。 天色快亮的时候,蒋博文手里已经没有预备队了。 当时,他把警卫连都派了上去,补充给战斗减员严重的突击集群,只在身边留下了几名集团军参谋。 让蒋博文震惊不已的是,美以联军的进攻也在此时嘎然而止。 收到前线的报告时,蒋博文还不大相信。直到侦察兵现美以联军开始向霍姆斯河西岸撤退,蒋博文才猛然明白过来。第四步兵师没在这边作战,美以联军肯定是承受不住惨重的伤亡,主动撤退了。 追击行动立即开始,来自后方的远程炮火打击也接踵而至。 只是,蒋博文仍然慢了一步,追击部队与远程炮火像是在为美以联军送行。为了避免落入敌人的圈套,蒋博文没有让追击部队跨过霍姆斯河,当天上午只收复了东岸阵地,直到三天后,中叙军团才再次进入霍姆斯河西岸。 这场持续了三天半的战斗,使交战双方都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损失。 中叙军团这边,八支突击集群的减员率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伤员多达五千余人,其中近两千名伤员永远丧失了作战能力,此外还有一千三百余名官兵阵亡、三百余名官兵失踪与被俘。相对而言,叙利亚军队的损失更加惨重,参战的六个师与三个旅,总计阵亡一万八千余人、伤残三万七千余人、失踪与被俘四千余人。战斗结束的时候,中叙各支作战部队基本上都丧失了作战能力。至于装备损失,突击集群的情况稍微好一点,大部分受损装备都能修复,部分在叙利亚就能修复,其余的得送回国内维修。叙利亚陆军损失了大约一千辆主战坦克与装甲战车,主要来自三个装甲旅,特别是最早投入战斗的**卫队装甲旅,此外还损失了数百门火炮。 从伤亡总量来看,美以联军小得多。根据美国公布的战报,美军阵亡六千七百余人、伤残二万三千余人、失踪与被俘一千四百余人。因为以军没有承担主攻任务,主要在战线后方活动,所以只有不到两千人伤亡。相对而言,美以联军的装备损失率非常高,两个美军师损失了七百余辆主战坦克与近九百辆装甲战车,还有三百多门火炮被毁,近两百架直升机与倾斜旋转翼飞机被击落。这些损失,占到了两个美军师主战装备的八成,等于两个美军师已经丧失了作战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仓促撤退的时候,美军丢下了很多装备,没有能够及时清理战场。 不管是在战术上、还是在战略上,霍姆斯战役都是中叙联军的一次伟大胜利。 除了表面上取得的战果之外,这次战役还有两个影响非常深远的意义。一是让美以联军放弃了胜的狂妄念头,使得中东战局趋于稳定。二是极大的增强了叙军士气,让叙军官兵相信,他们能够用手里的武器击败强大的敌人。虽然在此之后,叙军依然不时暴露出信心不足的问题,但是在此之后,叙军的价值将得到证实,而且在经过更多的考验之后,最终将担起重任。 战斗结束前,蒋博文就把消息给了虞世辉。 很明显,蒋博文已经感觉到,美以联军在霍姆斯河的溃退,已经预示着美以联军的此轮进攻行动已经达到顶点了。只是,这个时候,蒋博文还没有意识到,美以联军将迅放弃取得的战果。 结果就是,在向虞世辉汇报的时候,他只提到击溃了美以联军的进攻。 对虞世辉来说,这显然是一个非常不确定的因素。 要知道,在过去几天里,蒋博文已经击溃了美以联军的好几次进攻。虽然每次都是险象环生,但是每次都是有惊无险。 难道又是一次战术胜利? 当时,虞世辉有点犹豫不决,似乎不知道反击时机已经到来。 虽然有很多参谋都认为,反击时机已经成熟了,而且美以联军守不住当前的战线,很有可能主动退到进攻开始前的位置上,因此建议虞世辉尽快出手,不然将错过痛击以军主力部队的机会,但是虞世辉仍然没有做出决定,觉得这是美以联军在调整战术,伊兹拉方向上的以军不会撤退。 让虞世辉做出这个判断的,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理由:第四步兵师还没有上场。 要知道,这支美军的战斗力相当于四个以军旅,而且拥有极为强大的装甲部队,在任何战场上都能起到扭转局势的作用。虽然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以军在伊兹拉的进攻行动已经陷入停顿状态,而且以军的左翼异常脆弱,但是虞世辉有理由相信,第四步兵师没有去霍姆斯战场,肯定在以军左翼战线后方。更重要的是,以军暂时停止进攻,就是希望把中**队的主力部队引出来。 这一犹豫,就是足足三个小时。 在这三个小时里,伊兹拉的以军不但停止了进攻,还退却了好几公里,巴拉姆已经完成了战线的调整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虞世辉的判断没有错。 美军第四步兵师确实在以军左翼战线后方,只是离伊兹拉远得很,而是在德拉附近,而且面向西边的库奈特拉省布防。按照巴拉姆的判断,中**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机动,因此西面的威胁并不小,才把作为总预备队的第四步兵师派了上去,巩固了以军左翼战线大后方的防线。 上午十点左右,虞世辉再次收到蒋博文来的消息,美以联军已经退到霍姆斯河西岸。 到此,虞世辉不再怀疑,美以联军确实退却了。 紧接着,前线侦察部队也来了消息,围攻伊兹拉的以军正在迅撤退,而且很有可能退到德拉。 毫无疑问,等到虞世辉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十一点不到,虞世辉下达了总共命令,埋伏在以军战线右翼附近的第二十七集团军的十多支突击集群同时起进攻。 巴拉姆的担忧变成了现实,中**队确实在右翼方向上。 所幸的是,巴拉姆没有改变初衷,以军主力集团仍然留在右翼,三十个旅的战斗力绝对不容小觑。 “德拉-霍姆斯会战”中,最后一场战斗打响了。
在接下来的数个小时之内,以军边打边撤,逐步退回到了德拉防线上。第二十七集团军则数次进行侧翼包抄,并且持续不断的拉长以军的战线,但是以军有充足的预备队,保证了战线的强度连续性。 到了当天傍晚,双方都已出动了最后一支部队。 最后,第二十七集团军的突击集群在几乎就要突破以军战线的时候,巴拉姆从中线抽调的部队及时赶到。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巴拉姆在右翼少部署了一个旅,或者中线部队没有及时向右翼方向增援,鲁立毅少将指挥的突击集群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以军将再次遭遇德拉会战中右翼被包抄歼灭的悲惨结局。 虽然以军的损失非常惨重,但是巴拉姆保住了右翼战线,而且包全了大部分主力部队。 傍晚,在突击部队已经进入以军远程炮火打击区域,仍然没能取得重大突破,虞世辉下达了暂停进攻的命令。 继续打下去,只会演变成消耗战。 显然,中**队打不起消耗战,第二十七集团军的总兵力也就四万多,而以军三十个旅有十多万官兵。 到此,“德拉-霍姆斯会战”宣告结束。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虞世辉错过了很多机会,特别是在二十八日上午,如果他在七点之后动进攻,而不是拖到十点后才做出决定,中**队在右翼取得突破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以军无法从中线抽调部队加强右翼。原因很简单,以军中线在二十八日下午五点才退回德拉,然后才有能力抽调四个旅去加强右翼。也就是说,巴拉姆是在最后关头采取了加强右翼的做法,如果进攻时间提前三个小时,那么在以军右翼崩溃的时候,巴拉姆的中线部队还没有回到德拉呢。 事实上,在此之后,虞世辉还有一个机会。 这就是,在主力向以军右翼猛攻的时候,动用总预备队,从中路起突击,牵制住以军中线的十个旅,使巴拉姆无法增援右翼。除此之外,虞世辉甚至可以动用第十三集团军在戈兰高地方向上的预备队,攻击以军左翼,在德拉北面完成战术穿插,迫使巴拉姆把有限的中线部队派往左翼。 总而言之,虞世辉有很多机会,可是他却死抱着作战计划不放,严格的按照计划规定来派遣作战部队。 当然,这也与第二十七集团军有关,即这支军团还不大熟悉中东战场。 所幸的是,中叙军团是最后的胜利者。 会战结束的时候,双方又回到了会战开始前的战线上,中东战场上的局势没有生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