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汉封侯在线阅读 - 第一卷 第十七章 二子定乾坤

第一卷 第十七章 二子定乾坤

    荀昭没有料到,卫绾居然会直接点名问起自己,陡然间先是吃了一惊。侧身看了一眼父亲,见父亲也是朝自己微微点头,于是心神稍定。走上前去略行一礼,开口说道。

    “荀昭以为,所谓法不责众。”

    “哦。”不但是卫绾,介山筵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不解的向荀昭看来。

    前面众人所论,几乎都是围绕这个一个法字来说,解说什么是法。可是听荀昭所言,似乎却是要反其道而行。

    “何谓法不责众?”河东太守文教,也不禁是出声问道。

    “所谓于法,不应与万民相争,而该是顺应万民之意,由自然而生,此为其一。”荀昭回道。

    适才第一个开口的左邑赵珍,正是道家学士,听了荀昭所说,连连点头称是。

    “圣人应万民之意制法,不能利少患多,使少数者得利而使多数者得害,若是礼法为多数者所难,则是不公,有违仁义之道。正如孔圣所言,不患寡而患不均。此为其二。”

    解县屈子中等几位儒生,连连点头,示意荀昭所言有理。

    “圣人制礼法,以利万民,若有人违背礼法,则是与万民为害,所谓至仁无亲,岂能不罚?罚之,则利万民;不罚,则违仁义。使万民诚心服悦,令行禁止,方是法之真理。”

    闻喜县杜升等法家诸士,当下也是连连点头。

    “故而,正如荀昭适才所说,所谓法不责众,世上亦当无责众之法,即便是有,也是纣桀之行。”

    席间众人,无论从何门学,都是一起连连点头,竟无一人出言驳斥。更有甚者,大声喝彩,也不在少数。

    “唔……”卫绾沉思良久,方才长呼出一口气,缓缓抬起头来,朝着文教看去。

    “文太守可曾想过,陆贾,贾谊再生……”

    “卫公……此子……此子了不得。”文教又惊又喜,张了张嘴,好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来。提起袖子,搽了搽额头上渗出来的汗珠。

    数十位河东名士,等回过神来,也才想起适才站在席中高论的,竟然是个方才十岁的孩童,一时间也都是大为汗颜。

    更多的人,则是从卫绾和文教的脸色里面看出了些什么,默默的在心里记下了这个名字,临汾荀昭。

    凭谁都没有想到,在介山筵上,大出风头的居然是一个方才十岁的孩童。

    一时间,赞扬者有之,嫉妒非言者有之,不以为是者也有之。

    可是不管怎么样,即便是荀昭自家也知道,自己出名了。

    安邑,太守府。

    太子太傅卫绾和河东太守竟是对坐在同一张案桌上,彻夜对饮。

    “妙啊……法不责众,妙啊。”卫绾刚拿起了木筷,忽得又啪得一声丢了下来,两手轻拍案面大笑道,“一个法字,居然能如此说解,又当得一个三月不知rou味。”

    “那一曲《游子》也是玄妙,文教苦想了两日,却是奏不出来,其中有些旋律更是无从下手。”文教也是若有所思,“只可惜竟忘了请他留下曲谱,也好研习一二。”

    “哎呀……”卫绾也是一拍脑门,“我也是忘了。”

    “依卫公所见,此次介山筵,谁可居最贤?”文教思量一二,开口向卫绾问道。

    “若只论最贤,只怕会是一场赫然大波。”卫绾也是沉吟片刻,才徐徐回道。

    “卫公的意思是,荀昭?”文教亲自帮卫绾斟上一樽。

    “此子年纪虽小,可是见识却是卓而不群,只可惜仍是年纪太小。”卫绾这一句话,听起来似乎有些颠三倒四。

    “卫公所言甚是,此子若是稍加栽培,日后当是前途无量。”文教点了点头,声音忽得放了小些,“我儒家自贾谊之后,已是多年不见此等贤良。朝堂上虽是有魏其侯和卫公坐镇,毕竟孤掌难鸣。卫公既得皇帝陛下恩宠,何不……”

    “毕竟年纪太小,余适才已是说过,不愿揠苗助长。”卫绾只是摇头。

    “卫公且听在下说完,眼下卫公指教太子,是为长久计。”文教见卫绾尚未明白自己话里的意思,又继续说道,“荀昭年纪虽小,也不正巧可以为长久。”

    “哦。”卫绾眉头忽得一紧,“文太守的意思是……”

    “天为乾,地为坤;君为乾,臣为坤。”文教笑道,“此所谓二子定乾坤。”

    “嘶……”卫绾深吸一口气,又是垂首沉思半晌,才开口说道,“若是如此,也未必不可。只是此事不可cao之过急,急切反倒引人生疑。”

    “不错,只是这荀昭虽然年纪尚小,其中也未必就没有文章可作。”文教抚掌大笑,“这次介山筵上,临汾荀立,颇有贤才,可为第一。”

    “荀立此人,博学甚广,不拘一格,荀昭颇有乃父之风。荀立若为第一,亦可。”卫绾刚才听文教一番话,也已是心下了然,这句话,本是想借着荀昭来夸荀立,只是若被荀立听到,定然是会哭笑不得。

    “正如卫公所言,临汾荀立,博学甚广,明德爱人,宽厚仁孝,介山筵上可为第一。”文教站起身来,在屋内来回踱了几步,猛得转过身来,“除平阳县令,秩俸六百石,卫公以为如何。”

    河东郡内,虽有二十八县,可县令毕竟是一县的主官,也是重责。更何况平阳也算是河东大县之一,文教肯把平阳县拿了出来,也是在心里好好斟酌了一番。

    还有一点,文教虽是未说,可是卫绾又岂会不明白。平阳县,正是河东卫家的根基之地。

    “此举甚可。”卫绾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等过了今日,文教拟了文书,就让五官掾李缘去一趟临汾,李缘也是在下的亲信之人。”见卫绾没有异议,文教也是松了口气。

    之前还怕直接授一个县令,会惹来各方注目。可眼下既然有了堂堂卫太傅撑腰,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位子而已,算得了什么。

    “莫忘了向那小友,要一份曲谱。”卫绾忽然开口追上一句。

    “对,对对,还有曲谱,还有曲谱。”文教哈哈大笑。

    临汾,荀家。

    连几日来,家主荀益心里都觉得颇有些难以释怀。

    当荀昭在介山大出风头的消息传回临汾时,荀益也不禁是大为开怀。一向有些节俭的主母陈氏,也是突然命晋福为家中再招来一名婢女,起名春绿,命其服侍林氏,其实所谓服侍林氏,也就是照料荀昭母子的意思。

    在私底下,陈氏甚至还几次与荀益商议,是否能在后进中新建几间房,好让二子一房搬了过来。

    荀立一房原本也住在后进,后来却被陈氏借口居室狭隘,遣去了南屋。其实南屋也并不比荀立一房原本的居室宽敞多少,不但正对着奴仆们所住的一排,更是与厨房相邻,冬日里还要好些,夏日里既不通风,又显燥热。

    不过,这些事情虽然需要思量,却还不至于让荀益难以释怀。

    荀益一是懊恼,当时竟是同意了荀昭所说,把筵席让与荀慎,否则这一次介山筵上的头名,十有八九要归荀家所有。

    二是苦闷,荀昭眼下不过十岁,即便是拿了头命,也并无授官的资格,所以按照眼下的情形,荀昭得与不得这个第一,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只是,当大半个河东郡都在念着荀昭这个名字的时候,已经逐渐声名鹊起的的荀公子昭,却正站在鼓水岸边,满脸通红,手足无措的低着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