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我是慈禧在线阅读 - 十六 财源水患(三)

十六 财源水患(三)

    清咸丰五年八月十三日,黄河在河南兰阳北岸铜瓦厢决口。黄水先流向西北,后折转东北,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铜瓦厢以东数百里的黄河河道自此断流,原本穿苏北汇入黄海的大河迅即化为遗迹。这是黄河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河决之后,黄水将口门刷宽达七八十丈,一夜之间,黄水北泻,豫、鲁、直三省的许多地区顿被殃及。而清政府采取“暂行缓堵”的放任态度,无疑更加剧了这场灾难的广度和深度。一时间黄水浩瀚奔腾,水面横宽数十里甚至数百余里不等。由于铜瓦厢地处河南东部,改道之后黄水北徙,流向直隶和山东,因此河南主要受冲的灾区只有兰仪、祥符、陈留、杞县等数县,“泛滥所至,一片汪洋。远近村落,半露树梢屋脊,即渐有涸出者,亦俱稀泥嫩滩,人马不能驻足”。直隶的开州、长垣、东明等州县,也成了黄水泛滥的区域。

    这次黄河改道,受灾最重的还是山东省。山东巡抚崇恩向朝廷奏报:“近日水势叠长,滔滔下注,由寿张、东阿、阳谷等县联界之张秋镇、阿城一带串过运河,漫入大清河,水势异常汹涌,运河两岸堤埝间段漫塌,大清河之水有高过崖岸丈余者,菏濮以下,寿东以上尽遭淹没。其他如东平、汶上、平阴、茌平、长清、肥城、齐河、历城、济阳、齐东、惠民、滨州、蒲台、利津等州县,凡系运河及大清河所经之地均被波及。兼因六月下旬七月初旬连日大雨如注,各路山坡沟渠诸水应有运河及大清河消纳者,俱因外水顶托,内水无路宣泄,故虽距河较远之处,亦莫不有泛滥之虞。”半月后,他在另一份奏报中进一步统计说:“黄水由曹濮归大清河入海,历经五府二十余州县”。按照当时的建制,山东省被划为十府。其中鲁西南西北诸府均沦为灾区。

    南行与北行进行了长期的争论。直隶总督、,湖广总督,漕运总督等都主张黄河北流,反对复归故道。而山东巡抚则多次提出让黄河复归故道。这些在外头上书的大臣除外,连在勤政殿里头议事的军机大臣还有工部户部尚书都各持己见在,吵成了一锅粥。

    “好了!”听到吵闹声,咸丰的头越来越痛了起来,些许的鼻烟抹了再抹都不顶用,特别的肃顺的大嗓门,吵得自己头上的青筋直跳,“这些都不顶用。南行北流眼下都不重要。关键是山东的灾民怎么办!如今水患泛滥。若是灾民安抚不当,山东从此永无宁日,如今发逆在江南还猖獗着,山东可千万不能闹起来!”

    “喳!”肃顺在军机大臣没发话之前抢着应下。“如今只能将之前定好的事儿发下去办了,皇上。”

    “唔,那个东西朕斟酌了一番,还是修改了一番,群臣的俸禄就不必降了,京官不必地方官有孝敬,若是再降,这也难生活,朕这里写好了几个条子。军机处拿去和户部商议着办,捐例如何、大钱如何,细细地想一个章程出来,还有那厘金,即刻在山东、两江、浙闽cao办起来!”

    肃顺有些不解这和之前皇帝许可的政策不太一样啊。怎么又修改了。

    “就这样吧,把山东的事儿给朕料理好,跪安吧。”皇帝不耐烦地挥了挥手,肃顺纵是有千重疑问,也不得不随着中枢的大臣们一起跪下退出了勤政殿,皇帝木然坐着发呆,杏贞悄悄地走了出来,手搭在了这个苦命皇帝的肩膀上,无声地叹了一口气。

    “皇上,这黄河的河道恐怕改不回来了,”杏贞回想起后世之中的黄河河道,的确就是在山东入海的,百多年未曾改变,“该按照黄河北行的河道来做河工了。”

    “恩,朕叫河道总督会同户部工部,还有山东巡抚商量着办吧,皇后你写,朕说,写一道旨意出去给他们罢了。”皇帝无限疲倦,萧索地说道。

    “是。”杏贞拾起笔,一字一句地写下皇帝口述的命令。

    肃顺走过了军机签押房,到了自己户部的班房,打开那皇帝御笔写的条陈,细细地看了一遍,闭目沉思不语,这几个主意极好,但必然不是皇帝自个想出来的!

    那就只能是皇后娘娘了,肃顺冷哼一声,把折子丢在了一边,端起茶默默地想怎么当这次差。

    怎么样不输给宫里头的那位

    这一日杏贞在翻着山东巡抚的奏章,读给皇帝听,内容是有关灾后救济和修筑河工的工作,絮絮叨叨地说了许久,通篇除了哭穷要钱之外,就没别的了,如今皇帝身子有些不适,看字看久了就头晕眼花,只闭目听着,等杏贞堪堪讲完,皇帝说了句:“知道了。”吩咐杏贞朱笔写上“交户部工部办理”

    过了一会皇帝又说道,“如今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户部虽然还有些钱,但是不能轻动,肃顺昨个递牌子见朕,他掌着户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到底给他想出来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皇帝从案边拣出来一个折子,递给了皇后,“你瞧瞧,朕看了看,有些心动,倒是可以解燃眉之急。”

    杏贞拿过来那个折子,打开一看标题,“奏请削减旗人丁银折”连忙合上,心下碰碰剧跳,这肃顺,实在是胆子太大了!

    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初具有军事、生产和行政三方面的职能,对早期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初具有军事、生产和行政三方面的职能,对早期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八旗起源于“牛录”。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将牛录加以改造、充实和强化,成为固定的战斗组织。万历二十九年(1601),在牛录制度基础上,正式创建旗制,设立四个以不同颜色旗帜命名的组织,即黄旗、白旗、红旗、蓝旗(皆),分管各牛录。规定每牛录编为三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