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宦海风流在线阅读 - 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八十四章 阻力(上)

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八十四章 阻力(上)

    第八十四章阻力上

    弘见的心中很忧虑。不仅是为当前襄州境内一触即发的尖锐矛盾,也是为忘年之交—襄州刺史丁晋。

    新法的内容他已揣摩详熟,无可否认,这是一套切实为普通百姓考虑、希图国家富强的良法,但好的法令未必能收到好的效果。何况,新法之中,一些手段太过激烈,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犹如久病猛药,变数太多。

    丁晋是他为数不多的方外之交,也是难得几个投缘的友人。自他上任后,治政清明,礼贤下士,爱护百姓,为襄州本地扫清弊端,察察为明,是个难得的有为之官。这样的好官员,弘见不希望看他落个凄惨悲凉的结局。

    所以,即便不为众寺恳求,弘见也必须跑这一趟。

    丁晋对他的来访,似乎已猜知来意。一杯香茶品过,开门见山地道:“大师闭关而出,恐怕不仅仅是来探望我这个红尘俗人的吧。”

    弘见脸上密密匝匝的皱纹,也在愁苦的情绪中愈加褶皱,低沉着声音道:“看来大人早知老僧心意。也罢,你我何必学那客套之语。不知大人对新法如何看待?”

    丁晋微笑道:“国家正值凋衰之时,朝廷能勇于决心施行富民强国之策,可谓百姓久盼之甘露,实乃利民良法。”

    “大人的话,恐怕有点言不由衷吧。”弘见用一双目光灼灼的老眼看着丁晋道:“从古到今,提及变革之策,哪一次制定者不是从良好愿望出发,可是结果又如何?”

    “或许是好,或许一般,但如果不思变法,国家安有出路?即便法令可待商榷,用意毕竟是好的,何况此次推行新法,无一不是利民之政,大师顾虑太多了。”

    弘见苦口婆心道:“大人可知,‘利民之政’也可变为‘扰民之举’。使君身处漩涡,不可不察。”

    丁晋笑笑道:“原来大师今日来此,果然是做说客的。”

    弘见手持念珠,低宣了一声佛号,悠悠道:“富贵于我何贵,名利于我何重?贫僧只是不忍看大人已不知不觉身处火荼之险,特意前来为大人开解疑惑。既然不信,老僧再说无益。”

    说完,就要起身告辞。

    丁晋忙拉住他,好言相劝,笑道:“大师一片良苦用心,本官怎会不知?只是新法乃朝廷圣谕推行,我等卑下,怎敢妄加疑测。”

    “使君太谦了。丁使君之名,早已响彻天下,朝野内外,多有敬服。老僧希望大人不可过于谦和,如果新法不良,希望能为天下百姓说一二话。”

    丁晋正容道:“看来大师对本府推行法令,很有抵触之意,但不知大师如何得来此念?大师又是如何看待新法?”

    “大人言重了。”弘见道:“老僧是世外之人,见识浅薄,只着眼微末之处,不识大局,说出来不免添使君一笑。”

    “大师何必客套,但说无妨。”丁晋感兴趣地道。

    弘见想了想才道:“只说那丁田法。男子十岁受田半顷,为五十亩。其中十亩为永业田,用以种植桑麻,身死可以传后。四十亩则为口分田,种植稻谷禾黍,身死归还。老僧的第一处疑惑是,我襄州虽地方博大,但丁口也颇多,田业明显不济,请问大人从何处补此缺漏?”

    弘见问得确实很尖锐,第一句便点到了丁田法的一个重大症结,那就是地少人多问题。

    前文说过,丁田法有两大内容:分田和清理兼并。其中第一项内容,实是大大地让利于民,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利益。因为一些领导人已经很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普通农民有足够的田地用于生产,国家才能有富足的税赋收入,指望那些大地主大豪强是完全不靠谱的,除了他们绝大多数有免课免税权外,这些家伙最擅长隐蔽田地、转移财产、偷税漏税,总之国家很难从他们身上捞到油水。

    但是要给农民增加田地,前提条件是必须有大量的土地可供分配,愿望再好,不可能凭空变出多余的地来。

    按照官府公布的告示书上的安排是,这部分田地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是将部分官田转为民田;第二是每年增加的新垦田中划出一部分分给农户;第三部分,就是这次丁田法实施过程中,从那些富户豪门没收而来的被他们隐瞒不报的田产。

    这是官方的解释,很显然,稍有常识的人都不会相信这样的话。因为,第一部分的官田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大周建国百年,地方上的官田早已被历任官员通过各种手段,或出让或侵占,一大部分已经变为私产,剩下的少的可怜的官田,勉强仅够现任官员的俸禄给养。

    再说第二部分的新垦田。按照朝廷的法令,国家鼓励民众开垦荒地,并规定,新开田头三年收入全部归个人,三年后上交一半新垦田或按市价换算的租谷。也就是说每年的新垦田中最多只有一半转为官产,再刨除皇家袭占、朝廷封赏、官员荫蔽、地方出租,剩下的也并不是全部能转为可分田,因此,这部分的数量也有限。

    那么,面对巨大的缺口,唯一能解决问题的,恐怕只有第三部分—收没田。

    无疑,地主豪强确实掌握着数量巨大的土地,而且可以说,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被掩藏起来,意图避税的。按照丁田法的规定,拥有田地越多,交税越重。并按田产多少,将家户分为雄、望,紧,上,中、下六大等级,如果不巧被分为最高等的“雄户”,那么所要负担的税赋,可能将一个地方豪门轻易压倒。因而,他们所能应对的办法,只能是低价出让土地。

    这部分土地加上没收的隐藏地,毫无怀疑。将是一个巨大的数目。

    问题的关键是,真能从那些豪强手中拿过地来吗?

    也许像沈启堂那样的理想分子会认为其中确实有困难,但困难可以克服,最后总能达到目的。但丁晋的回答是:不能。

    如果真要按照新法规定的那样一五一十地照做,丁晋认为,在襄州,不是他把所有豪门消灭,就是豪门联合起来将他消灭。

    而如果将新法放置全国,则必将天下大乱。

    事实上,就连新法的一力促成者首宰窦刚都完全没有把握,他在写给丁晋的信中,指示的意见是:酌情处置。

    酌情二字,已将新法的脆弱暴露无遗。

    也因此,丁晋在准备阶段,经过了周密的设想,谨慎的思考,先就列出了一张长长的不能轻易触动的既得利益家族的单子,而且,还将新法实施要达到的目标打了几个折扣。也许,这正符合窦刚等领导人的心意,他们的目的,与其说是剥夺贵族豪门的特殊利益,不如说是想从他们身上耗下点羊毛。

    能耗多少,算多少。

    领导者尚如此,何况下愚!新法再好,也治不了一个国家从上到下的软弱和彷徨。

    所以,没收田、低价田,终究不过是镜花水月,看着美好,但想要变为现实,实在太难,太难。

    没有了足够的田地,能用来分给农户的,自然也就数量有限,丁田法的效果势必大打折扣。而新法的策划者—新任宰相卢承庆设想的那种通过丁田法来打击兼并,寄希望于地主豪门能认识到开垦新田的代价要远远低于兼并田地的代价,从而抑制兼并。这种设想,究竟也成了梦幻泡影。

    面对弘见的问题,丁晋无法正面回答,只叹息道:“大师所言极是,我襄州地方虽大,但农户众多,田业不济,因此,本府拟规定,这种授田方策只限土地足够分配的宽乡,如果是人多于地的狭乡,则减半以授,然后再减轻一部分税赋,每年缴粟二斛或稻谷三斛即可。”

    弘见大可以再追问一句:如果减半还不够授怎么办?但是这样的对话,不过是意气之争,不符合来访的目的,因此,弘见微微点头,表示尚算认可,顿了顿又道:“老僧还有一处疑虑,请大人代为解惑。新法规定,民户按田产划分雄、望,紧,上,中、下六级。丈量及划分大权,cao于胥吏之手,彼时,总不免要有些不轨之徒贪图厚利,私相贿赂收买,贪赃舞弊,大人又如何保证其间公正?”

    丁晋坚决而严肃地道:“本官早已为枉法之徒备下严刑伺候。新法推行,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而官吏犯法更是罪加一等,如果有不惧严法之辈敢冒不讳,本官必重惩不贷,决不饶恕。”

    弘见点点头,脸上浮起悲天悯人的表情:“使君的难处,老僧也是心知肚明。只是新法匆促,急于功成,但只怕一个施行不好,不免贻害地方,老僧希望大人能本持公心,推行之时,多存宽恕,三思而后行,这样的话,就是襄州百姓的福分了。”

    弘见没有点出怎么个宽恕法,不过两人之间话不用说得太透,相信丁晋必然明白。

    丁晋低头沉吟,他当然不是被弘见几句话说动,作为一个原则性极强的官员,更不会碍于交情。他犹豫,只是因为弘见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整个利益群体,并且这个群体已经在短短时间内,让丁晋认识到它所拥有的能量和影响力。

    对于新法可能遇到的阻碍,丁晋之前早有心理准备,但说实话,他确实没有想到会阻力重重。在他的设想中,道观寺庙是第一批要打击的对象,也是比较容易对付的一批,但就是这么一批,却表现出了远超想象的抵抗决心。

    新法发布后,一方面,出家人们明确表示不合作的态度,他们软硬兼施,阻挠官府对寺产的清查和整顿,一些意志力不坚强的执法吏,或是惧怕报复或是碍于迷信,执行力度非常软弱,导致对方的气焰更是嚣张;另一方面,那些结交权贵的僧道们相互请托,发动各自的关系网,从各个方面对襄州刺史府包括丁晋在内的诸官员施压。这种压力虽然无形但威力巨大,官场上最讲究的就是和谐和情面,破坏和谐不讲情面的人,以后别人也用不着给你面子。

    拒绝弘见,就是拒绝这个群体,就是彻底和他们决裂,那么两者关系再无法挽回,如果对方依然不选择退却,那么就成了不死不休的结果。

    一个出家人群体就如此强势,那么面对新法,那些地方豪强又会如何?

    丁晋不惧怕威胁,也不畏惧硬碰硬的对决,但前提条件是必须有价值,无谓的匹夫之勇,是蛮干,是不智。

    一时间,丁晋的心中充满了失落感,他确实希望能将新法最大程度地贯彻下去,这应该是任何一位有抱负的士大夫想要达成的伟业,虽然这套新法有着太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毕竟是真正代表民众利益,图谋国家富强的有为之法。

    丁晋不知道新法的症结出在哪里,难道只是因为触动了一部人的利益?还是就像弘见和尚说的“急功近利”?

    一些出家人,即便各有手段,还不能吓倒他,丁晋真正恐惧的是,落一叶而知秋,打击寺庙道观,不过是试探之举,而从其反应出来的情况看,那些真正具有大能量的人物,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跳出来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想要和他这位刺史大人斗一斗了。

    这些暂且不去想他,眼前之务是要安抚好老和尚以及他身后那批难缠的出家人,事实上,别看他们现在跳得很凶,丁晋还不放在眼里,另有对付之策。

    当下,丁晋叹了口气,似乎深有感触地道:“大师之言,本官实心有戚戚然,也只有大师才不避嫌疑,以忠言告诫,丁某在这里谢过大师。”

    说完,很带感情地站起来弯腰作了个揖。

    弘见口宣佛号,还了一礼,微笑道:“使君明白老僧的苦心就好。也不瞒大人,老僧今日前来,一为与故人叙旧,二为示以提醒,三嘛,乃是受人所托,负人情而来。其中有古刹主持,有道观真人,还有地方名士、贵绅豪族,他们无外托老僧求庇于大人而已。此辈虽不屑,但也可反应一二如今襄州地界对大人的物议,恐怕对官声有碍,大人不可不防啊。”

    丁晋马上又作了一揖,这次是真心的感谢:“多谢大师。本官立身公正,倒也不惧宵小议论,不过既然民众多有非议,或许真是本官推行新法,急于求成之故,本官自当审慎自身,以使新法终成利民之政。”

    丁晋的话,同样说得很隐喻,似乎没有什么实质内容,但似乎又做了一定程度的保证。弘见却是比较满意,在老和尚听来,这应该就是丁刺史某种意义上的退让,至于具体协议,自然不能在这种场合言及,而且也不应该是他这个说客应该参与的。

    当然,这只是弘见和尚一厢情愿的想法,虽然丁晋确实已经准备做一定程度的妥协,但不过是以退为进之策,打击襄州地方的宗教势力,是他早已酝酿的想法,有没有丁田法这一段插曲,都不能改变他的决心。

    暂时安抚弘见以及他代表的势力后,两套新法继续有条不紊地展开。如预料般,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反对者,更强大的阻挠势力,丁晋等人抱着不求速战速决的原则,灵活运用“柔”字诀,能拿下的就拿下,能糊弄的就糊弄,能安抚的就安抚,不能硬碰的就死缠烂打,取得一些成绩后也不逼人太甚,聪明地选择妥协避让。

    这样步履艰难地推行了两个月后,官府遇到的阻力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大。因为那些豪门贵族也不是傻子,他们终于醒悟到此次实施的新法,绝不再是做个样子,而是确实要从他们手中剥夺某些利益,而且这部分利益是根本利益,没有退让的可能,他们必须团结起来,结合众人的力量和新法的执行者丁晋干,才可能保住自己及家族的利益。

    这里要强调一下“新法的执行者”,准确地说新法执行者应该是一个团体。既然是团体,自然不可能是丁晋一个人,他虽然是新法推行的领导者,沈启堂算半个,但只靠他们二人,不可能独自完成这项庞大的任务。

    事实上,这个团体同样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包括刺史府官吏、下辖各县、各衙官吏,甚至包括里乡这个最基层行政机构的乡绅族老们,他们直接面对面向百姓宣示朝廷的谕旨昭告、官府的政策法令,他们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在丁晋这个领导者之下。

    因为,如果他们愿意,那政府的公事往往就会进行得很顺利;而如果他们不愿意,那必然成为坏事的魁首。

    遗憾的是,此次新法推行,很显然已经触动了他们或者与他们有厉害相关的某些人的利益。

    虽然,他们还没有公然加入反对者行列,但弄虚作假、徇私舞弊、阳奉阴违、内外勾结之事,比比皆是,他们犹如蛀虫一般,正在疯狂侵蚀新法并不牢固的地基。

    樊关令刘兹便成为他们和那些反对者们勾结下的第一位受害官员。尽在中文网更多:

    看书累了吗?来7432小游戏休闲放松一下吧!网址:.

    重要声明:“"所有的文字、目录、评论、图片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阅读更多最新章节请返回,支持宦海风流请到各大书店或网店购买阅读。

    Copyright2008-2009AllRightsReserved黑龙

    ★★★★如果觉得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