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豪族在线阅读 - 第十一章人心志向

第十一章人心志向

    当夜,入驻五家店铺的汉子们并未闲着,清点仓库、收集账册、登记店铺人头名册,这些事做起来是有条不紊,竟然是做熟了的模样。令陈瑞瑜吃惊的是,那些还不太熟悉的小头目们居然都识字,不仅如此,当看到几个莽汉那捉刀的大手握着细细的笔杆儿写字,陈瑞瑜初时还担心会不会捏断了毛笔,但旋即意识到,这些兵里,也有能读会写的。

    那字虽说根本称不上个“好”字,但也不是歪歪斜斜的“笔走龙蛇”,显然,并非粗识。

    这都是一帮子什么样的兵?

    当秦振武、杨一志、赵天宝说出能聚拢的逃军乱兵人数时,陈瑞瑜只是略疑,只从辽事战败的溃兵数目上自解,却并未深究为何有这么多人马散布在周围,甚至新到数百人的来历,也没多问一句。但眼前这副模样......要在大明朝的军伍之中寻到识字的人,说九牛一毛并不算过分。

    但眼下活生生就能见到,且不是少数,陈瑞瑜原打算让徐维宗的人手到了之后再行审问,原就是想着没有人手记录。陈瑞瑜只是下令让那些小队分驻五家店铺,但随后,那些小头目主动便做了下去,瞧上去便像是扎营一般理所当然。

    还不到午夜,各处小队便送来了清单,所有仓房商货以及金银一一列出,一目了然。

    陈瑞瑜捏着一叠子清单名册,却不忙细看。

    “你们哪儿寻到的这些人?”

    秦振武、杨一志、赵天宝一时不明所以,只怔怔的看着陈瑞瑜,谁也没有回答。

    陈瑞瑜扬了扬手里的纸张,道:“这能文会武......你们也都进过卫学?”

    大明卫所里,可也是有学校的,朝廷可也给卫所旗军提供了读书上进之路,除了武学,类似地方府县的官学也是有的。

    “是。”果不其然,三人都是读过书的。

    秦振武三人虽是低级武官,可这进卫学也不算难事。秦振武大约是明白了陈瑞瑜的疑问,便道:

    “按营里哨队的分派,每队哨官身边都有识字的兵,这回也是这般安置的。”

    这虽没答对陈瑞瑜的心思,却让陈瑞瑜知道,秦振武在划分这些小队时,是格外用了心思的。

    “我是说.....这些识字的兵,可是不易。”

    “是不多。”秦振武想了想,看向陈瑞瑜,道:“公子是问这些兵的来处?”

    杨一志倒也爽快,直接插言道:“若是这仗不总是败,在辽东寻这样的兵也不是难事。”

    “哦?”陈瑞瑜看向杨一志。

    “别处不说,就说盖州卫,旗军里只要家境稍好的,也都会想法子读书。虽说也不多,可怎么也有百八十户的。”杨一志仅是举了例子。

    秦振武又看了看陈瑞瑜,低声道:“辽东都司.....当初留下来的,都是久经战阵的卫兵,这么多年,兴的兴,败的败......可也有不少没有丢下祖宗本事的。”

    “不然怎能留下命来?”杨一志道:“前些年辽东去了多少人?号称几十万,结果如何?哼.....这怎么打咱们可说不上话,也没人听,可这命怎么保?还不得靠自己的本事?”

    就算是逃亡,在兵败如山倒的战场上,可也得有一身不错的武艺,当然,也得长脑子。陈瑞瑜相信目前暂时聚集在自己名下的这些兵,定然都是有脑子的。就说由辽东到这白水铺子附近谋食,近千里的路,光是走一趟便已不易,更别说没有给养来源的情形下。

    秦振武顿了下,又接着道:“这些人家......原也是有武职在身的,不过没几代便也丢了。这武艺是祖传,可这武职,军功却是难得......”

    “就是有了军功,也落不到自己头上。”杨一志又道。

    秦振武难得叹了口气,道:“便就有了去卫学的念头。”

    这便是一文一武两手打算的意思了,不过,这从文,就算是乡绅世家也不是大道,更别说这军户出身,当然,唯一的好处,便是识字。

    “有多少人?”陈瑞瑜没有跟着去多想大明朝的弊处。

    “七十五人。”秦振武似乎早就等着回答。

    “这些人.....就是你说的那些人家?”

    “有一半是。”

    “能文能武?”

    秦振武迟疑了,能文能武,可不是什么人都当得的。不过,打识字上看,也算吧。便点点头。

    这就是说,这一半的人,都是当年也曾有过“威风”的家族,当然,也都是想能重得祖辈武职的人。大明朝卫所里旗军到此时怕是早已成了农夫,而有这等志向的,那家境是不会差。这继承祖辈武艺的同时,想必还有些旁的什么也都会继承下来。

    至于另一半是什么来由,陈瑞瑜没有去想,秦振武这般强调,自然也是有用意的。能短时间内将人召集在一起,除了平日里有所联系外,也说明这些人早就相互认识,或者说,是一群有着共同志向的人。等的,就是机会。

    这成为逃军,是不是也有这个缘故?

    朝廷在辽东用兵,屡屡战败,可有名字的、最终得到朝廷关注的,也唯有高级武官,甚至投敌的,也只有武官的名字,至于这些兵,在朝廷那边仅是抚恤银子的数目而已。想必这些有志向的人,是早明白这个道理,绝不会当“炮灰”。

    陈瑞瑜立即想到,这些人倘若有一日能领兵上阵,会不会在乎自己手下的“炮灰”兵?旋即,陈瑞瑜清晰的意识到,自己似乎.....不怎么在乎。或者说,是承认炮灰存在的必要。

    这似乎正是来自昔日的“传授”。

    陈瑞瑜若有所思,不经意间却是面朝着赵天宝。

    那赵天宝一直默不作声,此时却以为陈瑞瑜在问自己。这几日的接触,秦振武、杨一志说得要多些,赵天宝却没怎么交待自个儿事情,眼瞧着一种“不可能”渐渐有了雏形,赵天宝当然也有些急了。

    这回到的三百多人,三人商量着均分为三队,各领一支,可其中多半都是辽人,赵天宝的浙江兵也没几个。这同在军伍之后,赵天宝自然知道这是秦振武、杨一志的“大方”,可自己若不拿出点本事来,这日后......“不可能”若是真成了“可能”,总不能还指望别人的大方。

    那各处商铺的盘查清点,便是赵天宝的主意。

    不过,这会儿陈瑞瑜没开口,赵天宝也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却又不能不将陈瑞瑜视为“没看见”,便咳嗽了一声。

    陈瑞瑜正想着,自己一个“奇想”,竟然真的召集了一帮子有“志向”的官兵,这当然是好事,至少要比想象中的难处容易些,但这却仅是一个前提,最终还要依仗锦衣卫成事,倘若.....陈瑞瑜还真没想过倘若不成如何。此时知道了秦振武的心思,这“倘若”可就有些重了。

    这声咳嗽,倒是将其拉了回来。

    “你回不了浙江?”

    这句早该问的话,也是赵天宝一直等着的。

    “嗯,”赵天宝道:“本想回去的,可半路上遇到一位同乡,说是家里已当自己是个死人,朝廷也发了抚恤银子,赏了几匹布。”

    陈瑞瑜便明白了,这样一来,赵天宝不死也得死了。倒不说不能“翻案”,但赵天宝逃出战场,却没回山海关入营登记,而是直接打算回家,这便说不清楚了。回去那卫所指挥可定然要真按逃军处置,还得连累家人,若真是这样的结果,不提赵天宝的家人,就是赵天宝自己,也干脆还不如死了的好。

    “你带了几人?”陈瑞瑜问。

    “十来个......我原有个哨官的职位,这十几人都是跟着我的。”赵天宝顿了顿,又道:“都一样算做阵亡的。”

    哨官说是职位,怕也至今在座的几人这么看,按戚继光戚总兵改制传下的惯例,这哨官也就管着百多人,相当于一个百户,可百户是世袭,哨官可出了军营便什么也不是。自然,这哨官阵亡,给了抚恤、赏赐,已经算朝廷恩典了,若还闹出个“隐匿实情”......

    除非,赵天宝立下大功,大到足以抵消罪过的地步,又或是,这赵天宝也不是真名?

    这支队伍......还真是复杂。

    但,有志于建功立业,又各有一身武艺,便也不愁带不出来。

    “浙江兵不是擅长火器?”陈瑞瑜看向赵天宝的腰刀。

    赵天宝一乐,淡淡的两道眉毛一阵乱动,笑道:“没错。”

    说着,便从背上解下尺许长的包裹,打里面取出两柄手铳来。

    陈瑞瑜随手拿起一支,细细一看,却大吃一惊。

    “这是.....燧发枪?”

    秦振武、杨一志并不熟悉火器,倒也没做声,倒是赵天宝皱着眉头,道:“遂发枪?”

    “燧石打火,不用火绳。”

    “是啊,”赵天宝才反应过来,忙道:“公子也熟知火器?”

    陈瑞瑜未答,心中却是一阵翻腾。

    这遂发枪的研制,不说西方如何,在大明朝,据史料记载,该是1635年由毕懋康研制出来,陈瑞瑜知道这些,却并不认为唯有1635年才出现燧发装置,事实上任何发明都是不断的试验之后产生的,那不过是史料记载的年份。

    但此时这位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今年该是在右佥都御史的位置上,抚治郧阳,怕是对这燧发枪还仅是个想法。眼前赵天宝手里,可实实在在是一把遂发手铳。

    “这是哪里来的?”

    “请工匠另打的。”赵天宝语气极为平常。

    “只有这两把?”

    “我的人人手两只。”赵天宝笑道。

    “就这么多?”

    “正是。”

    陈瑞瑜满眼疑虑的看着赵天宝,道:“浙江兵擅长火器,看来不假。这是你想出的主意?”

    “也不算是。”赵天宝道:“几个人一起琢磨出来的。”

    “你可知这其中的厉害?”

    “知道。”赵天宝撇了撇嘴,道:“这若不厉害,也不用花了那么多心思。公子的意思我也明白,这玩意儿前些年便曾提过,可没用。”

    “是没啥大用。”杨一志插言道:“也就多放一枪,到了还不得用刀子”

    “多一枪也能多杀一人。”赵天宝也不在乎杨一志的口气,道:“虽说要比鸟铳方便,可还是慢,杨兄说得也对,若是近战,这玩意儿也仅能放一回。”

    秦振武道:“好处还是不小,若是两人对上,有了这东西,也不必练武了。”

    杨一志张了张嘴,想了想却又闭上了。这些人军伍出身,对火器不管是否喜欢,却都知厉害的,尽管在杨一志心里,这东西不太管用。

    陈瑞瑜瞧着手里的遂发枪,问:“浙江那边,真没人看出好处?”

    “有是有,”赵天宝道:“可说了没用,朝廷不拨银子,谁还能多造一支枪来?这么多年,我也才弄到这些。”

    大明朝火器管制极严,倒不说没人能造,但花银子改装火器营,可不是寻常人说了没用的?

    惊诧于赵天宝这么个不起眼的低级武官能造出遂发枪,陈瑞瑜旋即想到,这可又是送上门的筹码。

    “这把给我了?”陈瑞瑜瞧着赵天宝。

    “两把都拿去。”赵天宝大方地说道。“一会儿我在去底下匀两把就是。”

    陈瑞瑜也不客气,将两把都收了去,一并的连同火药、铅子甚至干脆将包裹都装了起来。

    这遂发枪无人赏识,在此时的大明朝不算奇事,但到了陈瑞瑜手里,可就不一样了。这并非是陈瑞瑜想自己打造这等利器,就是想目前也毫无可能,陈瑞瑜办不到,可不等于没有人办到,尤其是朝廷里某些急于扩展影响力的人。

    “来吧,咱们看看这收缴的商货,能值多少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