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凉州马超在线阅读 - 小资料

小资料

    东汉时期的行政区划设置

    西汉末年,政治日益腐败,经济衰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过于分散,最后导致公元9年王莽篡朝,改国号为“新”,建立王莽掌权的“新”王朝。王莽篡政后,大量网罗汉宗室功臣后裔、封建官僚,改郡封国,乱设行政区划,改变原来的区划名称,地名大乱,形成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极大的混乱时期。直至公元23年(地皇四年),各地起义军奋起,王莽被杀,新朝垮台,新莽政权被推翻,由绿林为首的地主阶级代表、西汉远支皇族刘玄取而代之,年号更始,新朝灭亡。后因政权内部角逐激烈。刘玄于更始三年投降赤眉军后被杀。实际上东汉王朝是从公元25年即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开始的。

    因“新”朝时间为时较短,仅存在15年,加之行政区划改动较大,又在管理体制上不成定局,故对其不作详细介绍。

    公元25年,汉宗室代表刘秀权势较大,挫败各地割据势力,建立东汉朝(公元25~220年)。定都濉(去目加各)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始称东汉。

    东汉的疆域基本上同西汉时疆域,只是把西汉时各部州的辖区范围变小,东汉在公元140年仍保持十二州刺史部(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其职能基本同西汉)和司隶校尉部,计有十三个中央派出监察区。另在甘肃以西仍设西域都护府,作为西域当地的最高权力机构。东汉的一级行政区划为郡、国(王国)、属国都尉;二级区划为县、邑、道、公国,侯国。

    东汉接受西汉衰亡的教训,加强郡县的权利,削弱封国的范围和力量,采取“封列侯,奉朝请”措施,不让封国掌实权,只食租税,封域减小,兵马数量压缩到最低限度。东汉的封国,—等为王(相当郡),二等为公国,三等为列侯(列侯食县为侯国、小侯食乡、亭,关内侯无土,寄食于县),相当于县级。

    东汉中央官制

    大体同于西汉,在朝廷中设太傅为上公,但不常置。以太尉(光武初称大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亦即“三司”,而太尉职权较西汉广泛,列名于“三公”之首。“三公”之下所属分别设有长史、掾属、令史、御属等,而太尉之属官尤多,有多达二十四人,令吏及御属二十三人;令史又分合下令史、记室令史、门令史等。建安末,曹cao为丞相,郗虑为御史大夫,罢去“三公”之官,只设置丞相、御史大夫。东汉也有“九卿”,大体如西汉,其不同者:(1)光禄勋(西投初为郎中令)设五官中郎将。(2)少府设尚书令,(献帝时分置左右仆射),设尚书六人,光武帝刘秀扩大组织,分为六曹。六曹尚书与尚书令、仆,合称为“八座”,大事“八座”连名上奏。尚书(台)设左右丞各一人,侍郎(即尚书郎)三十六人(每曹六人);令史二十一人(每曹三人)。可见尚书(台)之机构已渐庞大,事权渐重,“三公”徒有虚位,形成了“政归台阁”局面。尚书(台)的设置,是开创性的,为后世各朝代中央政府的雏型,也表明皇权更为加重,这是东汉朝的特点。

    东汉基本沿行西汉,分封王、侯与州、郡、县双轨并设之制。皇子封王,其封地为国,每国设傅一人,相一人,相职掌如太守。列侯所食县者为侯国。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乡侯、亭侯之封为东汉所特设,用以安置贵族、勋戚、功臣,扩大了统治集团,增长豪门世族的权势,但王侯之权力却已远远弱于西汉。东汉以司隶校尉管京都附郭一州,称为司隶,设校尉。司隶校尉之官“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尉犯法者”。光武帝时“并领一州”包括七个郡。其地位在“九卿”上,设十二从事史,司隶职权远较西汉为广泛,其辖包括两汉之西(京兆)、东(河南)二京。司隶之外,置十二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灵帝、献帝时,有的州改设牧),权力增大,州之下为郡,郡之下为县。在边地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设道。事实上已形成州、郡、县三级制。东汉前期,加大尚书(台)之权,削弱“三公”及地方郡国之权,以增强皇权。至末年为镇压人民起义,则改变了一贯政策,给各州之豪门大族以重权,遂形成了割据局面。

    军事官制

    东汉仍设将军、大将军、骡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品秩如三公。将军下又有前、后、左、右将军,位比上卿。将军之下设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及掾属、令史、御属等。大将军管辖五部,每部有校尉一人,军司马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侯一人,曲下有屯,设屯长。东汉设北军五营: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北军中侯监五营。其警卫宫殿的属于光禄勋,如西叔南军。灵帝中平五年因农民起义声势洁大,增设西园八校尉以防守京都洛阳。东汉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设有军事性专官多种,既臣服于朝廷,又维护当地治安。

    东汉官制的特点:(1)中央权力更为集中,集权于皇帝直接掌握之尚书(台)。(2)地方行政体制形成事实上的三级制(州、郡、县),强化对地方的控制。东汉末年,州牧拥兵割据,导致分裂局面的出现。(3)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设立各种专官,其主旨虽在控制人民,但对开发边区,促进中原与周边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有一定的作用。

    东汉建立后,在行政区划工作上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恢复西汉时的郡县名,清除王莽新朝时乱改的地名,重新规划全国的郡县,撤并了西汉时的县、道、邑、侯国400多个,王莽时增置的郡县基本上全部撤销,郡国数量相应减少。二是在州的建制上做了较大的变动,刘秀全部废除王莽所建的十二州牧,改交陟(去步加止,趾)为交州,恢复西汉的部州,并固定其州治驻所。升大州级的权力。至东汉末期,体制基本上实行州、郡、县三级。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其疆域区划为司隶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和西域长史府,各王国、属国按郡制;邑、道、侯国、公国等按县制。具体区划如下:

    司隶校尉部

    京兆尹治长安(今陕西长安三桥)。

    领10县:长安、长陵、阳唆、霸陵、杜陵、新丰、蓝田、郑县、上雒、商县。

    右扶风治槐里(今陕西兴平)。

    领15县:槐里、茂陵、平陵、鄠县、武功、美阳、郿县、雍县、杜阳、陈仓、渝麇、汧县、漆县、栒邑、安陵。

    左冯翎治高陵(今陕西高陵)。

    领13县:高陵、池阳、万年、重泉、临晋、颌阳、夏阳、频阳、粟邑、衙县、没(去三点水加示部旁)栩、云阳。

    河东郡治安邑(今山西夏县禹王)。

    领19县:安邑、闻喜、猗氏、大阳、河北、蒲坂、汾阴、皮氏、绛邑、临汾、襄陵、杨县、平阳、永安、北屈、蒲子、端氏、蠖(去虫加三点水)泽、东垣。

    弘农郡治弘农(今河南灵宝北黄河南岸)。

    领9县:弘农、陕县、湖县、华阴、卢氏、黾池、新安、宜阳、陆浑。

    河南尹治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领21县:雒阳、平县、平阴、谷城、河南、新城、梁县、偃师、缑氏、巩县、成皋、荥阳、卷县、原武、阳武、中牟、开封、苑陵、新郑、密县、京县。

    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大虹桥南)。

    领18县:怀县、武德、平皋、州县、温县、河阳、野王、波县、轵县、沁水、山阳、修武、获嘉、汲县、共县、朝歌、荡阴、林虑。

    豫州刺史部

    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

    领17县:阳翟、阳城、轮氏、郏县、父城、颍阳、襄城、昆阳、舞阳、定陵、郾县、临颍、颍阴、许县、新汲、鄢陵、长社。

    汝南郡治平舆(今河南汝南射桥)。

    领37县:平舆、上蔡、灈阳、吴房、西平、定颍、召陵、洇(去因加隐)强、西华、征羌、汝阳、南顿、阳安、郎陵、北宜春、安城、慎阳、安阳、新息、弋阳、期思、原鹿、富波、褒信、新蔡、鲖阳、固始、项县、宜禄、新阳、宋国、思善、城父、山桑、细阳、汝阴、慎县。

    陈国治陈县(今河南淮阳)。

    领9县:陈县、新平、宁平、武平、苦县、柘县、阳夏、扶乐、长平。

    梁国治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城)。

    领8县,睢阳、蒙县、宁陵、鄢县、谷熟、虞县、下邑、砀县。

    沛国治相县(今安徽濉溪张集)。

    领21县:相县、肖县、杼秋、丰县、沛县、临睢,太丘、建平、鄼县、谯县、郸县、锧(去质加至)县、竹邑、蕲县、符离、谷阳、洨县、虹县、向县、龙亢、公丘。

    鲁国治鲁县(今山东曲阜)。

    领6县:鲁县、汶阳、卞县、驺县、蕃县、薛县。

    兖州刺史部

    陈留郡治陈留(今河南开封县陈留)。

    领17县:陈留、雍丘、尉氏、扶沟、圉县、襄邑、己吾、考城、外黄、济阴、东昏、小黄、浚仪、封丘、平丘、长垣、酸枣。

    东郡治濮阳(今河南濮阳庆祖北)。

    领15县:濮阳、白马、燕县、顿丘、卫国、东武阳、阳平、东阿、范县、谷城、临邑、乐平、发平、聊城、博平。

    济阴郡治定陶(今山东定陶城西北)。

    领11县;定陶、冤句、乘氏、句阳、成阳、鄄城、廪丘、离狐、成武、单父、己氏。

    山阳郡治昌邑(今山东巨野昌邑)。

    领10县:昌邑、巨野、金乡、东缗、防东、方与、高平、湖陆、南平阳、瑕丘。

    任城国治任城(今山东微山鲁桥)。

    领3县:任城、亢父、樊县。

    东平国治无盐(今山东东平宿城)。

    领5县:无盐、寿张、须昌、富城、章县、东于陆、宁阳。

    济北国治卢县(今山东长清马上附近)。

    领5县:卢县、茌平、蛇丘、刚县、成县。

    泰山郡治奉高(今山东泰安范镇)。

    领12县:奉高、博县、梁甫、巨平、茌县、嬴县、牟县、莱芜、盖县、南武阳、费国、南城。

    青州刺史部

    平原郡治平原(今山东平原饮马店附近)。

    领10县:平原、高唐、祝阿、漯阴、安德、鬲国、西平昌、般县、乐陵、厌次。

    济南国治东平陵(今山东章丘枣园西北)。

    领1。县;东平陵、土鼓、历城、台县,着县、菅县、东朝、邹平、梁邹、于陵。

    乐安国治临济(今山东高青高城镇)。

    领9县:临济、高苑、千乘、乐安、博昌、利县、寥城、寿光、益县。

    齐国治临菑(今山东淄博临淄区齐都)。

    领6县:临菑、西安、昌国、般阳、广县、临朐。

    北海国治剧县(今山东昌乐尧沟镇)。

    领18县:剧县、东安平、平寿、营陵、朱虚、安丘、昌安、平安、高密、夷安、淳于、都昌、下密、胶东、即墨、壮武、挺县、观阳。

    东莱郡治黄县(今山东龙口黄城集)。

    领12县:黄县、嵫(去山加巾)国、曲城、掖国、当利、卢乡、牟平、东牟、昌阳、长广、不其、黔陬。

    徐州刺史部

    琅邪国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北戴城子)。

    领13县,莒县、东安、东莞、姑幕、诸县、东武、琅邪、沟曲、阳都、临沂、开阳、即丘、缯国。

    东海郡治郯县(今山东郯城城北)。

    领13县:郯县、襄贲、兰陵、丞县、阴平、戚县、昌虑、合乡、祝其、利城、赣榆、朐县、厚丘。

    彭城国治彭城(今江苏徐州)。

    领8县:彭城、留县、广戚、傅阳、武原、吕县、梧县、甾丘。

    下邳国治下邳(今江苏邳县古邳)。

    领16县:下邳、良成、司吾、下相、取虑、僮国、夏丘、徐县、睢陵、盱眙、高山、淮陵、东城、曲阳、淮浦、淮阴。

    广陵郡治广陵(今江苏扬州城北)。

    领12县:广陵、江都、舆国、堂邑、海陵、高邮、平安、东阳、淩县、射阳、诲西、盐渎。

    冀州刺史部

    魏郡治邺县(今河北临漳邺镇)。

    领15县:邺县、内黄、黎阳、繁阳、阴安、魏县、元城、馆陶、清渊、平思、斥丘、曲梁、梁期、武安、涉国。

    清河国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北)。

    领7县:甘陵、贝丘、灵县、郁(去有加俞)县、绎幕、广川、东武城。

    安平国治信都(今河北冀县)。

    领13县:信都、扶柳、堂阳、南宫、陉县、武邑、观津、下博、武遂、饶阳、安平、南深泽、阜城。

    巨鹿郡治庄(去土加婴)陶(今河北宁晋东陈附近)。

    领15县:庄(去土加婴)陶、杨氏、郧(去员加枭)县、下曲阳、南辔(去口去车加言)、任县、平乡、南和、巨鹿、广干、曲周、广宗、广年、斥章、列人。

    赵国治邯郸(今河北邯郸)。

    领5县:邯郸、易阳、襄国、中丘、柏人。

    常山国治元氏(今河北元氏殷村)。

    领12县:元氏、栾城、平棘、高邑、房子、上艾、真定、九门、蒲吾、井陉、灵寿、南行唐。

    中山国治卢奴(今河北定州)。

    领13县:卢奴、安熹、汉昌、蠡吾、安国、毋极、新市、上曲阳、望都、唐县、蒲阴、北平、广昌。

    河间国治乐成(今河北泊头千户屯附近)。

    领11县;乐成、弓高、成平、中水、武垣、束州、东平舒、高阳、鄚县、文安、易县。

    渤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常庄)。

    领8县:南皮、东光、重合、高城、阳信、修县、浮阳、章武。

    荆州刺史部

    南阳郡治苑县(今河南南阳)。

    领36县:苑县、西鄂、博望、堵阳、雉县、叶县、犨县、鲁阳、郦国、析县、丹水、南乡、顺阳、武当、冠军、鄼县、阴县、筑阳、山都、邓县、蔡阳、章陵、襄乡、湖阳、朝阳、新野、安众、穰县、涅阳、棘阳、育阳、舞阴、比阳、平氏、复阳、随县。

    江夏郡治西陵(今湖北新洲城河西岸)。

    领14县:西陵、邾县、鄂县、蕲春、下雉、沙羡,安陆、南新市、云杜、竟陵、西阳、软(去欠加大)国、郡(去君加黾)县、平春。

    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

    领17县:江陵、华容、州陵、枝江、夷道、夷陵、当阳、鄀国、编县、宜城、却(去去加己)国、中卢、襄阳、临沮、秭归、巫县、佷山。

    长沙郡治临湘(今湖南长沙)。

    领12县:临湘、湘南、益阳,罗县、下隽、连道、昭陵、醴陵、安城、茶陵、攸县、容陵。

    武陵郡治临沅(今湖南常德)。

    领12县:临沅、沅南、汉寿、作唐、孱陵、零阳、充县、酉阳、迁陵、沅陵、辰阳、镡成。

    零陵郡治泉陵(今湖南永州)。

    领13县:泉陵、营浦、营道、泠道、重安、湘乡、昭阳、燕阳、夫夷、都梁、洮阳、零陵、始安。

    桂阳郡治郴县(今湖南郴州)。

    领11县:郴县、汉宁、便县、耒阳、阴山、临武、南平、桂阳、曲江、浈阳、含洭。

    扬州刺史部

    九江郡治阴陵(今安徽凤阳周圩西南)。

    领14县:阴陵、西曲阳,寿春,当徐、下蔡、平阿、义成、钟离、成德、合肥、浚遒、全椒、阜陵、历阳。

    庐山郡治舒县(今安徽庐江桂元西)。

    领14县:舒县、临湖、襄安、居巢、皖县、寻阳、龙舒、六安、安丰、潜(去日加鬲)县、雩娄、阳泉、寥县。

    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州)。

    领16县:宛陵、芜湖、春谷、溧阳、丹阳、石城、秣陵、湖熟、江乘、句容、故鄣、于潜、泾县、陵阳、黟县、歙县。

    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

    领13县:吴县、娄县、无锡、毗陵、曲阿、丹徒、阳羡、乌程、由拳、海盐、余杭、钱唐、富春。

    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领14县:山阴、余暨、上虞、余姚、句章、鄮县、鄞县、诸暨、剡县、乌伤、大末、章安、永宁、东冶。

    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南昌)。

    领21县:南昌、余汗、鄱阳、郧(去员加枭)阳、海昏、历陵、柴桑、彭泽、艾县、建昌、建城、新淦、宜春、平都、石阳、庐陵、临汝、南城、雩都、赣县、南野。

    今台湾岛当时称为夷洲。

    扬州刺史部

    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

    领9县:南郑、沔阳、褒中、成固、安阳、西城、锡县、上庸、房陵。

    巴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

    领14县:江州、垫江、安汉、宕渠、宣汉、汉昌、充国、阆中、涪陵、枳县、平都、临江、朐忍、鱼复。

    广汉郡治雒县(今四川广汉)。

    领11县:雒县、新都、什邡、绵竹、涪县、梓潼、葭萌、臼水、郪县、广汉、德阳。

    广汉属国治今甘肃文县。

    领3道:阴平道、甸氏道、刚氏道。

    蜀郡治CD(今四川CD)。

    领8县3道:CD、广都、江原、临邛、郫县、繁县、广柔、蚕陵;绵厩(去既加虎)道、汶江道、湔氐道。

    蜀郡属国治汉嘉(今四川芦山东北)。

    领4县:汉嘉、徒县、严道、旄牛。

    键为郡治武阳(今四川彭山城江东)。

    领9县:武阳、南安、牛脾(去月加革)、资中、汉安、江阳、符节、南广、僰道。

    键为属国治朱提(今云南昭通)。

    领3县:朱提、汉阳、堂狼。

    牂牁郡治且兰(今贵州贵定县东)。

    领16县:且兰、毋敛、鄨县、平夷、夜郎、淡稿、谈指、漏卧、漏江、同并、毋单、甸町、宛温、镡封、进乘、西随。

    益州郡治滇池(今云南橙江晋城)。

    领16县:滇池、俞元、胜休、建伶、连然、谷昌,昆泽、同劳、同濑、味县、牧靡、秦臧、挵栋、毋畷(去田加木)、律高、贲古。

    永昌郡治不韦(今云南保山板桥)。

    领8县:不韦、博南、巂唐、比苏、柴榆、邪龙、云南、哀牢。在其西部有濮部部族居住、南部由闽濮部、鸠僚部等部族居住,西南由傈越部部族居住等。

    凉州刺史部

    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徽县江洛镇西)。

    领7县:下辨、河池、故道、沮县、上禄、武都道、羌道。

    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

    领11县:狄道、安故、大夏、枹罕、白石、河关、首阳、鄣县、襄武、临洮(驻南部都尉)、氐道。

    汉阳郡治冀县(今日肃甘谷)。

    领12县:冀县、西县、望垣、上郭、陇县、略阳、显亲、獂道、成纪、阿阳、平襄、勇士。

    安定郡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

    领7县:临泾、阴盘、鹑觚、乌氏、高平、朝那、彭阳。

    北地郡治富平(今宁夏吴忠西南)。

    领6县:富平、廉县、灵州、参辔(去口、车加言)、泥阳、弋居。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领13县:姑臧、休屠、显美、宣威、武威、揟次,鸾鸟、苍松、张掖、朴劓、媪围、颤(去页加鸟)阴、祖厉。

    金城郡治允吾(今甘肃水清县平沟)。

    领10县:允吾、枝阳、金城、允街、榆中、浩亹、令居、破羌、安夷、临羌。

    张掖郡治触(去虫加乐)得(今甘肃张掖临泽县)。

    领8县:触(去虫加乐)得、昭武、屋兰、删丹、氐池、日勒、番和、骊肝(去月加革)、

    另有张掖、居延属国,治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

    酒泉郡治禄福(今甘肃酒泉)。

    领9县:禄福、安弥、会水、乐涫、表氏、玉门、延寿、干齐、沙头。

    敦煌郡治敦煌(今甘肃敦煌城河西)。

    领6县:敦煌、龙勒、效谷、广至、冥安、渊泉。

    并州刺史部

    上党部治长子(令山西长子)。

    领13县:长子、泫氏、高都、阳阿、际(去示加奇)氏、潞县、壶关、屯留、谷远、铜鞮、襄垣、涅县、沾县。

    太原郡治晋阳(今山西大原晋源)。

    领15县:晋阳、榆次、阳邑、祁县、中都、邬县、界休、平陶、大陵、兹氏、狼孟、盂县、阳曲、虑厩(去既加虎)、京陵。

    西河郡治离石(今山西离石)。

    领9县:离石、中阳、平周、蔺县、圜阳、圜阴、平定、广衍、美稷。

    上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鱼河镇)。

    领9县:肤施、龟兹、白土、桢林、奢延、高奴、定阳、雕阴、漆垣。

    雁门郡治阴馆(今山西朔州汴子疃附近)。

    领14县:阴馆、马邑、埒县、楼烦、广武、原平、卤城、汪陶、繁畤、剧阳、崞县、武州、平城、强阳。

    云中郡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古城乡)。

    领11县:云中、沙陵、沙南、箕陵、成乐、武进、原阳、定襄、咸阳、武泉、北舆。

    定襄郡治善无(今山西右玉)。

    领5县:善无、中陵、武成、骆县、桐过。

    五原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哈业附近)。

    领9县:九原、河阴、临沃、五原、宜梁、成宜、西安阳、武都、曼柏。

    朔方郡治临戎(今内蒙古磴口县坝楞)。

    领6县:临戎、沃野、广牧、朔方、大城、三封。

    幽州刺史部

    代郡治高柳(今山西阳高)。

    领11县:高柳、马城、道人、北平邑、班氏、狝(去尔加示)氏、平舒、东安阳、桑干、当城、代县。

    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小南辛堡附近)。

    领8县,沮阳、居肃、涿鹿,潘县、碓(去石加句)瞀、下洛、广宁、宁县。

    涿郡治涿县(今河北涿州)。

    领7县:涿县、良乡、方城、范阳、遒国、故安、北新城。

    广阳郡治蓟县(今北京西南城区)。

    领5县:蓟县、广阳、昌平、军都、安次。

    渔阳郡治渔阳(今北京密云十里堡附近)。

    领9县;渔阳、犷平、厩(去既加虎)奚、安乐、狐奴、平谷、潞县、雍奴、泉州。

    右北平郡治土垠(今河北唐山北新区)。

    领4县:土垠、徐无、无终、俊靡。

    辽西郡治阳乐(辽宁北票南巴图营子附近)。

    领5县:阳乐、临渝、肥如、海阳、令支。

    辽东郡治襄平(辽宁辽阳)。

    领11县:襄平、辽队、新昌、安市、汶县、平郭、沓氏、西安平、番汗、望平、无虑。

    另领辽东属国,治昌黎(今辽宁义县)。

    领5县:昌黎、扶黎、宾徒、徒河、房县、险渎。

    玄菟郡治高句丽(今辽宁沈阳东陵附近)。

    领5县:高句丽、候城、西盖马、辽阳、高显。

    乐浪郡治朝鲜(今朝鲜平壤南市区)。

    领18县:朝鲜、占蝉、遂城、让(去上加冉)邯、浑弥、增地、骊望、镂方、乐都、灞(去霸加贝)水、屯有、含资、提奚、带方、海冥、昭明、列口、长岑。

    交州刺史部

    南海郡治番禺(今广东广州)。

    领7县:番禺、增城、博罗、龙川、揭阳、四会、中宿。

    苍梧郡治广信(今广西梧州)。

    领9县:广信、端溪、高要、猛陵、封阳、临贺、冯乘、谢沐、荔浦。

    合浦郡治合浦(今广西浦北石埇西南)。

    领4县:合浦、高凉、临允、徐闻。

    郁林郡治布山(今广西桂平城西南)。

    领10县:布山、中溜、桂林、潭中、定周、领方、安广、增食、临尘、广郁。

    交趾郡治龙编(今越南河内北宁)。

    领12县:龙编、北带、曲阳、稽徐、安定、朱戟(去早加乌)、望海、西于、封溪、娄(去女加尼)泠、苟漏、嬴队(去人加娄)。

    九真郡治胥浦(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城西北)

    领5县:胥浦、居风、无功、无编、咸欢。

    日南郡治西卷(今越南平治省广治市)。

    领4县:西卷、卢容、朱吾、比景。

    东汉时称今海南岛为朱崖洲。

    西域都护府

    东汉时西域都护府为少数民族居住区。都护府为郡级单位,下领县及相当县级少数民族居住区,在东汉和帝永元六年至安帝永初元年(公元94~107年)时的行政区划如下:

    西域都护府,治它乾城(今新疆沙雅县境内)。

    领县和县级单位有:

    延城、尉黎、危须、交河城、务涂谷、欢泥、且末、精绝、宁弥、西城、子合、莎车、疏勒、温宿、赤谷城、贵山城、戊部侯城、戊己校尉城、宜禾都尉城等。

    东汉时,在中国北部,即内蒙古北部、蒙古国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西,由鲜卑、大幕、匈奴、坚昆、呼揭等少数民族居住。

    在今辽宁东北部、吉林、黑龙江和俄罗斯地区由夫余、挹娄、沃沮、高句丽等少数民族居住。

    今青海、四川西部和西藏广大地区由唐旄、发羌、烧羌、白马羌、蝥(去虫加尼)牛羌、大牂等羌民族居住。马羌,麓牛羌、大烊等羌民族居住。

    今新疆西北部由乌孙族居住。

    三国大事件2006-07-1303:33:46

    大中小

    184年2月黄巾起义。

    10月张角病死。

    187年曹cao任东郡太守。

    189年9月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曹cao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190年1月各路诸侯起兵反董卓。

    董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少帝)卒年15岁

    2月董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

    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191年孙坚破董卓,斩华雄。

    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

    192年4月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死董卓。

    6月李傕、郭汜围长安,杀王允,败吕布。

    曹cao击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得以壮大。

    孙坚攻击刘表,战死。

    193年曹cao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194年吕布攻击曹cao。

    陶谦病亡,刘备领徐州牧。

    195年10月曹cao领兖州牧。

    孙策攻打江东大败刘繇。

    李傕、郭汜争夺献帝。

    196年7月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下,回长安。

    吕布占徐州,刘备投曹cao。

    曹cao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

    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

    曹cao讨伐张绣,失败。

    袁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198年9月吕布攻打刘备,破小沛。

    12月曹cao擒杀吕布。

    周瑜同小乔成亲。

    199年11月张绣投降曹cao。

    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曹cao。

    孙策袭取庐江,败刘勋。

    刘备讨伐袁术,袁术病死。

    200年曹cao诛杀董承一伙。

    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

    陈琳撰写讨曹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10月曹cao偷袭乌巢。

    201年曹cao败袁绍于仓亭。

    刘备投奔刘表。

    202年5月袁绍病死。

    203年孙权讨伐黄祖。

    204年曹cao平定冀州。

    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曹cao平定青州。

    206年曹cao平定并州。

    207年8月曹cao大破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曹cao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

    208年6月曹cao封为汉丞相。

    7月曹cao南征刘表。

    8月刘表病死。曹cao杀孔融。

    9月刘琮投降曹cao。

    11月赤壁之战,曹cao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10月刘备与孙权之妹成亲。

    210年曹cao建成铜雀台。

    周瑜亡。

    211年曹cao攻破马超。

    刘备入川。

    212年10月曹cao南下进攻濡须口。

    刘备驻扎霞萌关。

    孙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213年5月汉献帝封曹cao为魏公,加九锡。

    214年5月孙权攻破宛城。

    7月孙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

    10月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曹cao,事泄,曹cao诛杀众人。

    刘璋投降刘备,刘备自领益州牧。

    215年7月曹cao征张鲁。

    11月张鲁降曹cao。

    逍遙津之战。曹cao在濡须打败孙权。

    216年曹cao称魏王。

    217年2月曹cao进攻濡须口,孙权败。

    218年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7月刘备进位汉中王。

    关羽水淹七军。

    10月关羽失荆州,被孙权杀害。

    220年1月曹cao病亡。

    10月曹丕称帝,建魏国。

    221年4月刘备称帝。

    刘备伐吴。张飞遇害。

    222年孙权称吴王。

    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

    223年4月刘备死于白帝城,刘禅继帝位。

    8月曹丕五路伐蜀。

    蜀吴重修和好。

    雍闿叛乱。

    225年诸葛亮南征。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国南方。

    226年曹丕病亡,曹睿继位。

    12月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孙权围攻江夏,兵败。

    227年诸葛亮上书北伐。

    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姜维降蜀。

    马谡失街亭。

    周鲂诈降诱曹魏攻吴,陆逊大败曹休。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229年孙权称帝。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230年吴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亡。

    231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

    8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吴大举攻魏合肥。

    235年1月曹睿封司马懿为太傅。

    马钧制造司南车和水转百戏。

    237年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238年司马懿平辽东,杀公孙渊。

    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

    239年1月曹睿亡,曹芳继位。

    240年蜀将张嶷平定蛮族之乱。

    三国大事件2006-07-1303:33:46

    大中小

    184年2月黄巾起义。

    10月张角病死。

    187年曹cao任东郡太守。

    189年9月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曹cao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190年1月各路诸侯起兵反董卓。

    董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少帝)卒年15岁

    2月董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

    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191年孙坚破董卓,斩华雄。

    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

    192年4月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死董卓。

    6月李傕、郭汜围长安,杀王允,败吕布。

    曹cao击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得以壮大。

    孙坚攻击刘表,战死。

    193年曹cao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194年吕布攻击曹cao。

    陶谦病亡,刘备领徐州牧。

    195年10月曹cao领兖州牧。

    孙策攻打江东大败刘繇。

    李傕、郭汜争夺献帝。

    196年7月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下,回长安。

    吕布占徐州,刘备投曹cao。

    曹cao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

    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

    曹cao讨伐张绣,失败。

    袁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198年9月吕布攻打刘备,破小沛。

    12月曹cao擒杀吕布。

    周瑜同小乔成亲。

    199年11月张绣投降曹cao。

    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曹cao。

    孙策袭取庐江,败刘勋。

    刘备讨伐袁术,袁术病死。

    200年曹cao诛杀董承一伙。

    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

    陈琳撰写讨曹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10月曹cao偷袭乌巢。

    201年曹cao败袁绍于仓亭。

    刘备投奔刘表。

    202年5月袁绍病死。

    203年孙权讨伐黄祖。

    204年曹cao平定冀州。

    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曹cao平定青州。

    206年曹cao平定并州。

    207年8月曹cao大破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曹cao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

    208年6月曹cao封为汉丞相。

    7月曹cao南征刘表。

    8月刘表病死。曹cao杀孔融。

    9月刘琮投降曹cao。

    11月赤壁之战,曹cao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10月刘备与孙权之妹成亲。

    210年曹cao建成铜雀台。

    周瑜亡。

    211年曹cao攻破马超。

    刘备入川。

    212年10月曹cao南下进攻濡须口。

    刘备驻扎霞萌关。

    孙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213年5月汉献帝封曹cao为魏公,加九锡。

    214年5月孙权攻破宛城。

    7月孙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

    10月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曹cao,事泄,曹cao诛杀众人。

    刘璋投降刘备,刘备自领益州牧。

    215年7月曹cao征张鲁。

    11月张鲁降曹cao。

    逍遙津之战。曹cao在濡须打败孙权。

    216年曹cao称魏王。

    217年2月曹cao进攻濡须口,孙权败。

    218年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7月刘备进位汉中王。

    关羽水淹七军。

    10月关羽失荆州,被孙权杀害。

    220年1月曹cao病亡。

    10月曹丕称帝,建魏国。

    221年4月刘备称帝。

    刘备伐吴。张飞遇害。

    222年孙权称吴王。

    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

    223年4月刘备死于白帝城,刘禅继帝位。

    8月曹丕五路伐蜀。

    蜀吴重修和好。

    雍闿叛乱。

    225年诸葛亮南征。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国南方。

    226年曹丕病亡,曹睿继位。

    12月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孙权围攻江夏,兵败。

    227年诸葛亮上书北伐。

    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姜维降蜀。

    马谡失街亭。

    周鲂诈降诱曹魏攻吴,陆逊大败曹休。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229年孙权称帝。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230年吴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亡。

    231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

    8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吴大举攻魏合肥。

    235年1月曹睿封司马懿为太傅。

    马钧制造司南车和水转百戏。

    237年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238年司马懿平辽东,杀公孙渊。

    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

    239年1月曹睿亡,曹芳继位。

    240年蜀将张嶷平定蛮族之乱。

    241年魏国在淮河兴修水利。

    242年孙权派军攻打海南岛。

    244年曹爽派兵攻打蜀汉不利,伤亡惨重。

    245年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权,陆逊因受牵连,忧愤而死。

    246年毌丘俭两度攻破高句丽。

    247年蜀姜维出陇右攻魏,接应附蜀的羌、胡部落。

    248年司马懿封为丞相。

    249年1月司马懿杀曹爽一伙。

    夏侯霸降蜀。姜维伐魏。

    250年孙权废太子孙和为庶人,赐鲁王孙霸死,立孙亮为太子。

    姜维攻魏西平失败。

    251年魏国太尉王凌阴谋叛变,被司马懿平定。

    7月司马懿亡。

    252年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为大将军。

    孙权亡,孙亮继位。

    司马昭攻吴,失败。

    253年诸葛恪进攻魏国,无功而返。

    姜维攻魏狄道失败。

    吴孙峻诛杀诸葛恪。

    254年9月司马师废曹芳。

    10月曹髦继位。

    吴孙英谋杀孙峻未果。

    255年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讨伐司马师。

    司马师亡。司马昭为大将军。

    姜维攻魏狄道,先胜后败。

    256年4月司马昭讨伐诸葛诞。

    姜维伐魏被邓艾击败。

    吴孙峻死,弟孙琳专吴政。孙綝杀死滕胤等人。

    257年魏诸葛诞与孙吴联合起兵反魏。

    姜维出骆谷攻魏失败。

    258年魏军攻破寿春,斩诸葛诞。

    孙綝废吴帝孙亮为会稽王,立琅琊王孙休为帝。

    孙休与丁奉设计杀死孙綝。

    260年5月贾充、成济杀死曹髦。

    6月曹奂继位。

    262年10月姜维攻魏,被邓艾击败,退屯沓中。

    263年司马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钟会和姜维密谋失败被杀。

    司马昭称晋王。

    孙休亡,孙皓继位。

    265年司马昭亡,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12月司马炎废曹奂为陈留王,自称晋武帝,建立西晋,魏亡。

    271年吴孙皓出兵攻晋,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司马炎派杨肇、羊祜等率军支持战略要地西陵。

    陆抗大败杨肇,杀步阐。

    277年晋文鸯击破鲜卑族。

    278年羊祜死、杜预驻扎襄阳。

    279年西晋出动六路兵马攻打吴国。

    280年西晋消灭吴国,吴帝孙皓投降,吴亡。

    ——————————————————————————————————————

    三国官职2006-07-1303:30:45

    大中小

    [三公]官名。周代三公有两说:一说为司马、司徒、司空,一说为太师、太傅、太保。

    西汉时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三公。东汉时以

    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为中央政府的最高长高。唐、宋仍沿此称

    ,无实际职务。

    [九卿]古代官制。秦汉通常以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太仆、廷

    尉、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为九卿,实为中央各行政机关

    的总称。魏晋以后,设尚书分主各部行政,职任渐轻。

    [骠骑]将军名号之一。汉武帝始用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同。东汉初以

    景丹为骠骑大将军,位在三公下;明帝以东平王苍为骠骑将军,以王故,位在三公上。

    魏、晋及南北朝沿置。隋朝衽府兵制,初定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车

    骑将军为副。或设与骠骑府平行之车骑府。炀帝时改骠骑府为鹰扬府,长官为鹰扬郎将

    副为鹰击郎将。唐初复改称骠骑府、车骑府,如隋初之制;旋又改为折冲府,设折冲

    都尉与左右果毅都尉。

    [车骑]将军名号。汉元帝元年,始以薄昭为车骑将军,其后灌婴、周亚夫、金日

    等并为之,但不常置。东汉多以任外戚,灵帝时屡以车骑授宦官及赠亡人。汉代将军比

    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掌征伐背叛。在汉代多为

    中朝权臣。魏晋及南北朝亦置此官,至唐始废。

    [四征将军]官名。汉魏间置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军各一人,合

    称四征将军。魏黄初(220-226)中,位次三公后魏加大,次卫将军。唐无。

    [四镇将军]官名。东汉末年置镇东将军,至曹魏时,置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

    将军,员各一人,称为四镇。刘宋时,四镇与中军为杂号。北魏时权增大,位仅次尚书令。唐无。

    [州牧]官名。传说上古之时,全国划分为九州,其长曰“牧”。汉武帝时分全国为

    十三州,置刺史各一人,纠察郡国,秩六百石。汉成帝时改称州牧,位次九卿,秩二千

    石。汉哀帝时复旧。东汉因之。汉灵帝中平五年(188),采纳太常刘焉的建议,改刺史

    为州牧,作为总掌一州军政大权的最高地方行政官。魏晋以后,最高统治者鉴于州牧之

    权太重,难于控制,废不复置。隋唐之时,惟京畿地方长官称州牧,宋因之。清代俗称

    知州为州牧,但其权位已不能与汉代州牧相比。

    [刺史]官名。西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置刺史一人,以六条察问

    郡县,为监察官性质。成帝时改称州牧。哀帝初,复称刺史,不久又称州牧。东汉时期

    ,称为刺史。东汉末年灵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再改刺史为州牧,掌握一州的军政大

    权,成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州成了郡之上一级行政单位。自三国至南北朝,刺史一般以都督兼任,并加将军之号,权力很大,仍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庶姓(非帝族)为

    刺史而不加将军号的,称为“单车刺史”。

    [前后左右将军]官名。周末置。秦因之。西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

    兵及四夷。东汉省。魏以后复置。晋又置左军、右军、前军、后军,谓之“四军”。南

    齐亦号左右前后四军。北齐左右将军领千牛备身。唐无。

    [军师]官名。东汉,隗器军中尝置军师,三国魏以荀攸为军师,凡军国选举及刑狱

    法制皆使决之。吴以朱然为右军师,蜀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晋避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

    司。南朝梁曾以羊侃为大军司,后不复设。又按《通典·:职官典》以为军师即监军之职

    。

    [护军]官名。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属大司马,比司直,哀帝初改为司寇,寻复

    名护军。东汉省。班固为大将军中护军,隶将军幕府,非汉朝列职。曹cao为丞相,以韩

    浩为护军,领禁兵,亦非汉官。魏晋时,设护军将军及中护军,掌武职铨选,并领营兵

    南朝宋制护军将军掌外军,其资浅者为中护军;齐、梁、陈皆因之。隋于各卫置护军

    ,以副将军,后改为虎贲郎将。唐采旧名,置上护军、护军,为勋官。后期在神策军设

    护军中尉及中护军,为禁军统率,以宦官充任。自宋迄明,亦皆以上护军、护军为勋官

    。清代京旗有护军营,置护军统领之。

    [牙门将]官名。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置,冠服与将军同。蜀汉亦有此官,

    赵云曾为之。晋惠帝置四部牙门,以汝南王祜为之。

    [关内侯]爵名。秦汉二十等爵之第十九级,位次彻侯,无封邑,寄食于关中,故名

    。南北朝时沿置,仅为爵位的一种品级。

    [关中侯]爵名。汉末曹cao始置,以赏军功。魏因之,爵十七级,位次名号侯,不食邑,为虚封。晋亦置之,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