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在线阅读 - 秋风关于多尔衮死因及一系列政治斗争的推论

秋风关于多尔衮死因及一系列政治斗争的推论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十二月,一次似乎是很意外的事故,当时权倾朝野,只手遮天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在狩猎中从马背上摔下,三天之后死于喀喇城。这次看似意外而巧合的事故,不但引起了后续的一场波及朝野的政治大洗牌和血雨腥风的权利更替,这究竟是不是意外和巧合?其中又有什么玄机,真如我们所看到的史书表面上那么简单吗?

    这场暴风骤雨的前后因果说起来可谓是千头万绪,为了便于阐述,所以先从多尔衮此次的死亡原因说起吧。

    一:关于多尔衮的病因及多铎之死对其的影响。

    此前已经有人专门发过一篇从病理上推论的帖子,个人认为基本没有什么纰漏,所以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我要说的是多尔衮在摄政的最后一两年中疾病与政治之间所构成的客观影响。

    顺治五年底,阿济格被派驻山西,由于为人鲁莽,处事不周引发大同总兵姜襄的叛乱。当时清政权由于开国之初“剃发易服”这个弊政而引发的一系列恶果以及后遗症在这一年终于汇集到一处,爆发开来,也就是当时南方张献忠的余部李定国和孙可望效力于南明政权,在岭南一带逐渐势力大增,渐渐引起各地相应;同时郑成功势力在福建一带活跃,并且着实打了不少胜仗。一时间各地反清的势力兴起,可谓是风起云涌,于是清廷不得不派出大量精锐军队和能征善战的将领前往征伐,以至于山西变乱,患在心腹,多尔衮以摄政王之尊也不得不前后两次前往平定。

    可以想象,顺治五年之时,多尔衮已经扫清了所有政敌与障碍,正是如日中天,篡位易如反掌,兴许此时他已经开始策划废帝自立了,然而偏偏遇上了全国烽烟四起的麻烦,让他暂时失去了一个篡位的大好时机,不可谓不是前种因后尝果。

    顺治六年二月,正在山西征战的多尔衮突然听闻其胞弟辅政豫亲王多铎患天花过世的消息,以至于当即从马上摔下,然后匆匆停止进军,立即返回京城。如果说多尔衮此前也不过是偶尔有旧疾发作的话,那么这次多铎的死,对他的精神打击相当之大,也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个人认为,这次打击,还有一层政治上的关系,这就是涉及到多尔衮的继承人问题。

    多铎早已被乃兄内定为后继者,肯定是毋庸置疑。在[清史稿]如此惜墨如金的史料里,也特别提到了“英、豫二王与王同母,王视豫亲王厚,每宽假之”,多尔衮对这个弟弟的个人感情和兄弟情谊自然是人尽皆知的了。他对多铎也一向加以培植和拉拢,这从很多史料都看得出来。在这个时期,满清的满洲贵族中,有雄才大略者其实并不多,即使能征惯战者一大把,然而既能打仗又善于治政的人,恐怕除了多尔衮自己外,就实在找不出什么更合适的人了。而偏偏多尔衮自己无子,所以过继了多铎的儿子多尔博为养子,他的想法应该是:以自己的身体状况,要想活到七老八十是很难的;而自己死时,多尔博定然还未成年,是绝对无法压制众多满洲王公的,所以希望这时候能由其生父多铎来理政,作为过渡时期。

    这其间就出了一个令人难以解释的疑窦:为何多尔衮没有派多铎去平山西之乱呢?对多铎的能力不信任?这是肯定不成立的;多铎自己不愿意去?这个可能性是有的,因为此人一向喜欢和当权者作对,有时候也不是完全听哥哥指使而行事的;是多尔衮体恤弟弟之前征蒙古,鞍马劳顿?还是由于多铎此时已受封辅政叔王,多尔衮想借这个自己离京的机会,给多铎一个实习或者展示执政才华的机会?

    不管怎么说,多铎之死对多尔衮的影响不光是身体上和精神上的,而是沉重地打击了多尔衮废君自立的决心,后继无人绝对是多尔衮最终放弃篡位想法的关键之处。这一点实在是太过巧合,假如多尔衮派多铎平定山西叛乱的话,那么多铎就不会在京城染天花病故;假如多铎不死,多尔衮废君自立就是毋庸置疑的了,历史也一定会由此转折。

    二:关于多尔衮与孝庄,顺治的关系问题。

    关于什么“太后下嫁”这类八卦问题,我这里暂时不去研究,这里只是分析多尔衮在顺治七年时有没有打消篡位自立的念头。

    多尔衮其人的性格,可以说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朝鲜人记载“九王性宽大”,而汉人笔记记载“九王素刚愎”,究竟该相信哪个呢?个人分析,两者兼而有之,多尔衮在没有大权独揽之前,确实表现为温文尔雅,性情宽和,大大区别于一般满洲贵族的,这从他在朝鲜时的一切言谈举止和行事作为都可以毫不费力地看出来。可后来的所谓“刚愎”呢?应该是指他在顺治二年以后,开始强调众臣在汇报时一定要精简言辞以及许多亲贵大臣因为畏惧他的权势而不敢直接上门汇报,只能等待于多尔衮出行时经过的路上匆匆请示这几件事吧?

    也许此时多尔衮的脾气确实改变了一些,或者说为人严厉了许多,但是从各种史料中,笔者也没有查找出多尔衮性情暴躁或者残酷的记载,所以很多人将顺治痛恨于他的原因解释为“对小皇帝动辄叱责,无人臣礼”这一点应该是不存在的。相反,笔者却能轻轻松松地在史料中寻找出来许多多尔衮一向尊重顺治皇帝的记录:比如他给小皇帝找了乳母,找了五位满汉师傅;比如亲自领小皇帝避痘,修建晾鹰台和南苑供小皇帝联系骑射;比如很多大臣对小皇帝不恭敬,被他郑重训诫;比如他给小皇帝早早订下婚事[皇帝大婚就意味着马上亲政,多尔衮没有故意拖延为顺治订婚,可见并没有准备故意拖延归政时间]……

    那么既然如此,顺治为什么会恨多尔衮入骨呢?鄙人认为,首先有顺治个人性格的原因,应该说福临本身的性格是偏激,固执,容易记仇,自尊心极强而又独断专行的,虽然不是昏庸之君,但不能说没有残暴之嫌,不能因为后来他对董鄂妃的钟情就能遮掩得了的。第二点,很有可能孝庄一直对其灌输以天子皇权的思想,让顺治一直对于做傀儡而耿耿于怀,正如当年万历帝对于张居正的忌恨一样,权臣定然会为君主所忌恨,多尔衮自然逃脱不这个潜规则。

    第三点,就是非常敏感而又梳理不清的多尔衮与孝庄之间的关系所造成的影响。不管多尔衮本身与孝庄有没有暧mei关系,但是著名抗清将领张煌言的那首[贺太后下嫁诗]流传甚广,肯定也为小皇帝得知,这样令顺治觉得尊严尽失,是极大的侮辱,正如小孩子发现守寡的母亲同自己的叔叔关系暧mei而遭人耻笑时的愤慨一样。

    对于顺治“忘恩负义”的报复行为,也可以这样解释:多尔衮对于满清的赫赫功勋和鼎定社稷的贡献是顺治所一知半解或者根本选择性失明的,在顺治眼中,多尔衮不是大清的实际缔造者,而是阻碍他亲政,做一个真正君主的障碍和巨大威胁,因此由惧生恨。

    多尔衮的身后罪名之一,就是“以太宗之位原系夺立为由而亲至后宫内院”。不管这话究竟是不是多尔衮亲口说的,我们也只能先用史书上的明面记载而推论:多尔衮去孝庄那里,究竟争论什么呢?假设他想向孝庄表达的意思是:当年皇太极的汗位是从我这里夺走的,现在我把它重新拿回来有什么不对的?

    这样争论的结果会是什么呢?定然是孝庄对多尔衮即将谋位而深深恐惧,而偏偏她什么也做不了,因为多尔衮对她并不像电视剧里那么含情脉脉,而是提防她干预朝政而特别设立了“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孝庄既不能接见大臣,也不能纠集多尔衮的反对派们阻止多尔衮一步步逼近的篡位步伐。所以说,她什么也做不了,根本不能像很多为她脸上贴金的说法一样,她如何巧妙地用智慧和多尔衮周旋。

    多尔衮为人似乎很重情谊,而且在政治上的手段也不够冷酷无情,所以他在和孝庄翻脸之后,接连娶了豪格福晋与朝鲜公主,可见这是向孝庄与她背后的蒙古势力示威和一种变相的恐吓,当然也可以YY成“赌气”[笔者的想法可没有这么浪漫]。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孝庄最有可能如何应对呢?按照她当时的能力,鄙人认为,她唯一的办法就是“以死相胁”。而多尔衮毕竟还是偶尔会心软的人,再说到了顺治七年的时候,他自己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又没有继承人,这令他非常绝望,以至于对于前景失去了信心,所以逐渐淡化了篡位的念头。再加上他也不愿意承担“为了篡位而逼死圣母皇太后”的罪名,所以就此作罢了。

    当然,多尔衮在没有继承人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想通过改顺治为储君,立孝庄为皇后,自己当皇帝的办法,因为他曾经对大臣们抱怨过:“若我为君,今上为储,何来此疾?”,姑且信之。

    第四点,就是多尔衮的党羽大臣们对顺治的不敬和怠慢,这让顺治误以为是多尔衮的指使或者放任,所以更加痛恨。阿济格曾经当着很多人的面称小皇帝为“孺子”;拜因图的两个弟弟,锡翰和巩阿岱曾经在陪同圣驾行猎时,嘲笑怠慢过顺治,起因是顺治骑马下山时由于骑术不精,险些摔下来,这在当时五六岁就练习骑射,十三四岁就上马杀敌的满洲人看来,的确是件不光彩的事,可是两人倒霉就倒霉在不应该嘲笑皇帝,所以后来被顺治凌迟处死也是清理之中的。

    三:关于多尔衮“谋逆”的重要证据——两白旗移驻永平的问题。

    顺治七年这个时候,多尔衮自己为正白旗旗主,镶白旗自多铎死后,由其长子信郡王多尼继承;正红旗为代善的六子,“理政三王”之一的满达海掌管,他是多尔衮一手扶植上位的,就算不是多尔衮的亲信,起码在多尔衮准备篡位时也会助力的;镶红旗自然是多尔衮的胞兄阿济格掌管;正蓝旗自从豪格死后就已经被多尔衮吞并。因此从表面上看来,除了两黄旗和济尔哈朗的正蓝旗外,多尔衮起码拥有五个旗的势力。

    再说两黄旗,虽然此时索尼和鳌拜,遏必隆几个大臣仍然在坚持地反对多尔衮,但已经先后被多尔衮找罪过革职降爵,根本不能控制两黄旗了。而剩下的谭泰,何洛会,冷僧机,拜因图等大臣纷纷投靠多尔衮门下,“日夜前往王府上阿谀逢迎”,成了彻底的亲信,更兼之两黄旗的重要文臣,大学士刚林与祁充格不亦乐乎地用各种形式来为多尔衮张目,可见两黄旗已经被多尔衮掌握一大半了,怎么可能形成有规模有实力的反多集团来抗衡呢?

    顺治说多尔衮谋反,最大的证据就是暗中准备移动两白旗到永平,准备在那里自立为帝,然后发动兵变袭取北京来废掉他这个皇帝。笔者初步探究一下,发现此说着实可笑:多尔衮到了顺治七年时,可以说是当年被封为“魏公”的曹cao,尽掌天下大权,要想篡位,易如反掌,怎么要如此自找麻烦呢?

    按理两黄旗守卫京师和皇宫,然而两黄旗的领侍卫内大臣这个最容易控制皇帝人身安全的职务,早已经被多尔衮的亲信占据了,比如他对内大臣锡翰和讷布库抱怨,说我病了这么久,皇帝身为侄子居然都不来探望一下,结果这两人立即就把小皇帝给“请”来了;比如京城突发天花,多尔衮只是派了几个侍卫,就将小皇帝从宫里接了出来,匆匆地跑去“避痘”,让顺治一度怀疑,多尔衮是不是想借机杀他。可见,多尔衮要想除掉小皇帝或者废黜小皇帝,是多么容易的事。

    那么又如何解释多尔衮准备将手下的两白旗移驻永平呢?经过多方面探究,鄙人可以确认,这绝对不是多尔衮妄图借此篡位的证据,反而是多尔衮已经打消了篡位念头的表现。由于多尔衮饱读史书,深谙权臣绝无善终的道理,所以在决定归政给小皇帝之后,多尔衮为了谋取保身之道,才作出了这个决定,毕竟永平离北京很近,便于多尔衮控制。只要有兵权在手一日,就算是顺治想要清算他,也无计可施。

    可偏偏这个时候,多尔衮异常准时而巧合的死了,离预计好的顺治亲政也只不过一两个月的时间。

    四:多尔衮之死的前因后果与笔者的推测。

    由于他与孝庄此前的矛盾已经激化,所以即使多尔衮最后在顺治七年底决定了不再篡位时,孝庄也深深怀疑这是多尔衮放出来的风声罢了。多尔衮大概是为了打消她的怀疑,显示一些“诚意”,所以特意为顺治定了婚事,就是娶科尔沁部孝庄的侄女,而且还要亲自前往关外接见这些蒙古各部的王公们,用以安抚朝廷内外“保皇派”之心,这样才能解释他为何在数九寒冬仍然抱病前往碦喇城附近狩猎的原因。

    然而这世上永远不缺乏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孝庄如此,顺治也是如此。其中的玄机恐怕未必能够说清,但是多尔衮竟然能够死得如此及时和精准,实在缺乏解释。

    总之我们所看到的表面历史是这样的:多尔衮带领朝廷的众多王公,于十一月底前往碦喇城接见蒙古各部王公,在宴会结束后,一部分大臣们提前返回京城,而多尔衮则留了下来[可见此时他的身体状况还不错],一起留下的大臣们大多都是两白旗的亲信之人。十二月初六,多尔衮又像前几日一样,继续率领大臣们一道去郊外山林之中狩猎,没想到在这过程中,他突然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将膝盖跌伤。

    这其中值得奇怪之处就是,多尔衮一向弓马娴熟,怎么可能坠马呢?难道是旧病复发?只可惜,任何史料上都没有他坠马原因的记载,这就是一处疑窦,不能排除有人设计之嫌,比如使法令马受惊,当然这个可能是极为小概率的,不能论定。只能姑且解释为多尔衮自己突然身体不适,从而掉落下来。

    然而问题是多尔衮这次受伤,其实并不严重,但问题就是一个“误诊”。当时随行的侍卫们慌忙给摄政王受伤的膝盖上涂了“凉膏”,估计是金创药或者消炎化淤之类的外用药物,在寒冬时节,不可能有什么破伤风引发败血症那么严重,所以这根本没有什么错误。而且多尔衮也并没有同时突发什么严重的疾病,因为他第二天照旧上马去狩猎,可见说他纯粹是旧病复发而自然死亡是经不起推敲的。可是为什么多尔衮这一天渐渐颇感吃力,并且难以支撑,形势急转直下了呢?恐怕就是“误诊”所致了吧。

    多尔衮摔伤膝盖之后,[注意,是过了数个时辰甚至是大半天,可能是在猎场没有随行太医,所以回城方才彻底诊治]一位太医赶来,他给摄政王诊视之后,居然认为侍卫们之前给多尔衮用的消炎药是不对症的,具体怎么个不对症法,他没说;随后给多尔衮用了一种他自己配的药方,这究竟是治什么病症的药物,也没有相关记载;多尔衮在用了他的药之后,只三天时间就薨于碦喇城,此后再也没有关于这个太医的记载。

    按理一个堂堂的摄政王在被某太医诊治之后没两天就死了,那要不要追究和查验这个太医的罪过呢?没有。最大的玄机正在于此,这个太医肯定丢了性命,或者因“误诊”,或者说干脆就是杀人灭口,至于是谁人指使,大家看看究竟哪些人从多尔衮之死中得到了巨大利益,那么这些人就具备了嫌疑人的特质。

    也许有人反对,问:多尔衮身为摄政王,饮食用药肯定有人先替为尝试,怎么容易下毒?鄙人可以这么回答:很有可能这个太医并没有给多尔衮的药里下毒,而是在药方之外,加重了某味药的剂量,或者用了与多尔衮本身病情相斥的药材。因为多尔衮本身有风疾,咯血症,身体虚弱,如果用错了药或者不对症甚至故意加大某种妨碍之药的剂量,是很容易加重病情而导致死亡的,偏偏过去对这方面的检验远没有现在发达,既然不是毒药,而又故意为之的话,确实不容易留下证据或者被提前觉察。

    又有人问:就算是孝庄和顺治对于多尔衮的死非常满意,绝对不愿意将多尔衮的真实死因揭露,或者查验此事,从而暴露自己或者他们所指使者的阴谋的话,那么当时随行的两白旗大臣们为什么不彻底追查此事?

    答:当时多尔衮突然死亡,这种打击对于一向依仗他为靠山的部下们来说,的确要乱了阵脚的,这无论如何令这些亲信们猝不及防,很难有闲心有工夫去追究多尔衮的死因,况且多尔衮也不是什么典型的中毒症状,这会令他们误以为是自然死亡,毕竟多尔衮本身体弱多病,所以很难让人往别处猜想;再者就是他们天真地估计了顺治和孝庄的善良和宽容,认为不会清算他们一党,所以不会由此怀疑。

    个人认为还有一点,就算是有个别清醒的人怀疑过,但问题是这样追究下去有什么用呢?即便是查验出来,多尔衮也不可能死而复生,继续当他们靠山的。况且万一查验出来,那么又怎么证实究竟谁是幕后指使呢?如果这幕后指使果然就是孝庄或者顺治乃至于济尔哈朗索尼之流,以他们的实力,能与之抗衡吗?不自相倾轧,自乱阵脚就不错了。

    结束语:

    无论多尔衮的死因究竟如何,如果不是人为谋害,而是保守估计的自然死亡的话,只能叹息一声,这实在是太巧合了,只能说是天意。正如当年清军能够顺利入关,统一天下一样,是由无数个巧合构成的,那是多尔衮的运气,他因此而功成名就;也是满清的运气,它因此而进入中原,登上历史的舞台,无论如何演出了前期的强盛残暴,中期的浮夸盛世,后期的昏庸卖国,这也应该是老天的玩笑,历史的选择。

    也许确实可以说,多尔衮这辈子,看似江山和美人,什么都得到了,其实最后什么都失去了。身未败,名却裂,以至于多年以来一直徘徊于神鬼之间,一直无法复原一个真实的面目。当年他站在山海关上看着大战之后的似血残阳时,怎么能够想到自己数年之后竟然是挫骨养灰,被除出玉牒的待遇,连自己是爱新觉罗子孙的名分被革除了呢?正如本朝某位戎马半生,功高震主,最终折戟沉沙,身败名裂的元帅,死后的待遇是“永远开除出党”的讽刺。

    如果没有顺治七年的这一系列巧合,多尔衮做出了相反的选择,那么中国将会走向哪里?如果正如孟森所评“天之厚清是以降此美质”,那么很显然,多尔衮的出现是为了给清朝鼎定江山社稷,在承前启后的最艰难时期作为擎天之柱的。当他的使命完成之后,老天就适时地将他收走了,而且是那样的及时,莫非老天真的在冥冥中控制着人间的荣辱兴衰,悲欢离合,朝代更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累啊,不过想给小多写这篇论文已经想了两天,如果再不写出来我恐怕真要睡不踏实觉,算是给对于多尔衮不甚了解甚至误以为他试图“谋逆”的朋友们解惑和征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