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风雨之秋 第一章 回京
天宝八载初,大唐尚书右丞李玹、户部尚书章仇兼琼奉皇命出使南诏,以修两国之好。适逢南诏重臣蝮正清、相怀投及其党羽意欲推翻阁罗凤政权,拥立于诚节为王。 二人先后勾结大唐姚州都督李苾与吐蕃大相,以为外援,引发三国乱象。剑南节度使郭虚己也因征讨吐蕃之时感染瘴疠而病逝于任上,追赠太子太师。 安阳郡公、尚书右丞李玹亲身涉险,擒元凶于诚节、蝮正清、相怀投,杀凤华章,一举靖乱。御史中丞杨钊奉命赶赴姚州,查得都督李苾勾吐蕃,遂杀之,与章仇兼琼、鲜于仲通等人共平其乱,上大悦,擢钊为兵部侍郎;章仇兼琼加金紫光禄大夫,兼殿中监。 监察御史李宓,护送南诏王阁罗凤回国,上因其功,擢为左千牛卫将军,兼侍御史。其余诸人,皆有封赏。至于李玹,则因为是此次首功之臣,回京之后由皇帝亲自赐予奖赏。 如今正是四月阳春的天气,长安早已经是千园竞秀,百花争艳,一片春光万里的繁华景象。 一队盔明甲亮、气宇轩昂的羽林卫将士簇拥着两辆外形十分朴素的马车,缓缓走进了长安的正门——明德门内。 没有任何人阻拦,车驾长驱直入,沿着朱雀大街一路向北,朝着宫城的方向行去,一路上的行人百姓都被如此之大的阵仗吸引住了,纷纷打量起被羽林卫簇拥在中间的两辆车,猜测着会是什么人坐在车中。 路上碰到过几个官员的车驾,那些昔日趾高气扬的达官显贵们一打听到这是谁的车驾之后,立马老老实实地命手下让道躲在一边,先等他们走了再说。 安阳公李玹,如今虽然尚未回来,但是他的名声却早已震动了整个长安城,无数百姓争相传颂,士族显贵为之侧目。 率三百羽林卫将士大破南诏人八千人,并手刃其主帅,一举平定西南乱局。这等辉煌战绩,就算是高仙芝、安禄山在他面前又能如何? 由于长安离南诏实在是太远,战斗的细节并没有太多人知道,真正的知情者里面又有许多人自动把那近两千人的南诏军队自动忽略了。 于是这一下一传十十传百,以讹传讹之下,李玹就变成了以三百破八千的绝世猛将。素来尚武而崇尚荣誉的大唐百姓们对这个年轻的宗室子弟十分的崇拜,更有夸张者认为他此战已经超越了昔日“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大将军,只有北齐时率奇兵力挽狂澜,取得,邙山大捷的兰陵王高长恭才能与其相比。 身在官场的人则与平民百姓不同,他们大多都已经知道了此战的具体细节,知道没那么夸张。但是他们却比普通的百姓更了解这一战所造成的影响:南诏经过一番内乱之后元气大伤,而且由于李玹救国之功,阁罗凤感恩戴德,彻底臣服大唐。从此以后至少数年之内,南诏都不可能对大唐的南疆造成什么大的威胁,大唐便能抽出手来全力对付西方的百年宿敌——吐蕃。 李玹本就是皇帝十分宠爱的宗室子弟,再加上这一战所立下的功勋,竟然会更加的炙手可热。而且不知从何处传出来的消息,李玹很有可能会直接封王! 若是消息是真的,那么还有谁还敢惹这个因为战功而新晋的王爷? 李玹安坐在前面的马车中,对面坐着的是章仇兼琼。至于后面那辆里坐着的,则是蜀郡长史鲜于仲通和如今已经成为兵部侍郎的杨钊。 杨钊此时可谓是正逢春风得意的好时候。他一开始支持李苾攻打南诏,后来得知李玹已经平定南诏内乱之后,当机立断,以私通吐蕃之名斩杀了李苾,从而立下了大功。皇帝果然大喜,擢升他为兵部侍郎,正式成为当朝大员。 虽然他并不知道,李苾是真的私通吐蕃,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为了自保而将李苾推出来做替罪羊。而且这个举动可谓是让他占尽了大便宜。 六部侍郎皆是官居正四品,已经是拥有成为宰相资格的朝廷大员了。杨钊得此重任,拜相之位直至可待。他微微闭着眼睛,脸上还带着一抹笑意,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头戴三梁冠,紫袍玉带,在群臣敬畏的目光下,进入大唐的最高权力机构——政事堂之内。 心中得意了一会儿,杨钊睁开了眼睛,看向了自己的老朋友,也是曾经的大恩人——鲜于仲通。 鲜于仲通此次本不该与他一起来到长安,但是杨钊在自己的奏折中力荐他继任剑南节度使。对于这个大舅子,李隆基一向是抱着十分信任的态度,故而便下令,鲜于仲通随李玹等人一起入京觐见。 杨钊的食指轻轻敲着车窗,笑着说道:“鲜于兄此次入宫可一定要把握好机会,只要不出意外,剑南节度使这个位置便是你的囊中之物了,可千万不要让小弟失望才是。” 鲜于仲通点了点头,拱手说道:“杨钊兄提携之恩,鲜于向莫不能忘。” 听到他的话,杨钊笑着点了点头,他要的就是这句话。 看着车窗外春光明媚的长安城,杨钊的心情十分的好。 车驾沿着朱雀大街一直走到了太极宫的朱雀门前,然后转头向东,沿着崇仁坊和胜业坊中间的大道向着北边的大明宫直行而去。 在丹凤门前缓缓停下,李玹、章仇兼琼、杨钊和鲜于仲通依次走下马车,看着眼前这道宏伟依旧的庞大宫门,心中皆是感慨万千。 其中以李玹和章仇兼琼最为感触。两人在南疆可谓是险象丛生,如今终于不负使命,出色的完成了使命,如今再一次回到长安,都是有着一种恍然如梦的感觉。 长孙全绪率领麾下将士去军营交接,与他们先行告辞。李玹四人则是并肩走进了丹凤门内,向着皇帝所在的延英殿步行而去。 高力士早已经守在了门口,看见他们四人走过来,连忙满脸笑容的迎了上去。 李玹四人见到他,也是连忙拱手行礼:“见过高翁。” 高力士笑着摆摆手,向他们问了一声好,然后便说道:“大家吩咐过了,四位若是到了,先宣安阳公觐见,三位大人请先到侧殿歇息,大家稍后会一一召见。” 杨钊三人闻言便是拱手应是,向李玹告辞一声,便并肩离去。 高力士则是转身看向了李玹,脸上的笑容微微收敛:“听说公子在南诏受了伤,可还好吗?”
李玹没想到他会关心起这个,心中有些感动,便笑着拱手道:“一点皮rou小伤而已,劳烦高翁挂心了。” 高力士摇了摇头,有些担心地说道:“可千万别不放在心上,自个儿注意着点,公子随老奴进来吧,陛下早已在里面等候多时了。” 李玹点头应了声是,跟随着高力士走进了延英殿。 李隆基早已坐在殿内等候着,看到一身便袍的李玹走了进来,手中的奏折便被他放在了龙案上,目光来回打量着他。 李玹大步走到了龙案前几步远的地方,躬身施礼道:“侄儿李玹,拜见皇伯父!” 李隆基点了点头,说道:“快免礼。” 李玹挺直了身子,与李隆基四目相对。 微微沉默了一会儿,李隆基有些感慨地说道:“玉郎为了国事,受委屈了。” 听到李隆基饱含关怀的声音,李玹鼻子有些发酸,却是笑着说道:“能为国效力,侄儿受点苦算什么。” 李隆基笑了笑,说道:“这些日子南诏发生的所有事情,李宓都在奏章里和朕说了,你干的很好,不愧是我李唐皇室的子孙,你让朕想起了当年的太宗皇帝,如今整座长安城内都在传颂着你的故事,朕听说有很多百姓都说你是兰陵王在世呢。” 李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道:“皇伯父谬赞了,其实侄儿当时心里也没有把握,只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罢了。” 李隆基摆了摆手,不以为意:“无论怎么样,你这一次为朕彻底解决了南诏的威胁,又扬了我大唐国威,可是真真切切地立下了大功,你且先回去歇着,待会伯父的封赏便会送到你府上,一定会让你满意的!” 李玹的面上却依旧是淡定从容,对着李隆基躬身施礼道:“是,侄儿多谢皇伯父!” 李隆基点了点头,对高力士吩咐道:“吩咐下去,用朕的龙辇送玉郎回府。” 高力士躬身应是,李玹却是连忙摆手道:“伯父不可!侄儿身为宗室子弟,岂可逾矩?还望伯父收回成命!” 李隆基哈哈大笑,指着李玹说道:“玉郎啊玉郎,你看朕是那种会咬着死礼不放的皇帝吗?你立下了大功,这是你应得的荣耀,朕意已决,不必再说了!” “这……” 李玹思虑了一会儿,只好无奈地躬身答谢,然后便跟着高力士缓缓退下。 李隆基目送着他离去,然后便吩咐身边的小内侍:“宣章仇兼琼来见。” 李玹的车驾刚刚离开大明宫,整座长安城顿时便炸了,百姓们争相传颂自己看到的威风场面。 百士负辇,千军护卫,李玹端坐在龙辇之上,威风凛凛。而且并不是直接从大明宫回曲池坊,而是绕了一大圈,从朱雀大街一直向南,然后才向东转入曲池坊。 一路所过,百姓退避,万官臣服,其威风当真是一时无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