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诗成鸣州
“白公子,李公子,看在以往子谦为你们当牛做马的份上,帮我和学政大人求求情。。。” 绝望的刘子谦转头看着坐在上首的白子聪和李承泽,眼里再次燃起希望,声音凄厉的哀求道。 白子聪和李承泽怎么可能为了他惹怒傅学政,只能眼观鼻,鼻观心,当做什么都没有听见。 “李公子,看在慧娘的份上,你也要拉我一把。” 刘子谦见两人不为所动,心中顿时感到阵阵绝望,有些疯狂的喊道。 黄子澄听刘子谦提到发妻慧娘,不由的轻笑一声,脸上不屑鄙夷之色更浓。 显然这件风流韵事知北县并不是只有黄子澄一人知道,不少人面色都变得古怪起来。 刘子谦卖妻求荣,真是无耻。 而这位仪表堂堂,年轻有为的主簿公子李承泽,竟然有恶趣味,好人妻,也让很多人对他重新刷新了认知。 “疯狗,疯狗,真是疯狗。” 李承泽感受到众人玩味的目光,面色有些发白,眼睛里掩饰不住的羞怒和恐惧,站起身形指着刘子谦,大声怒喝道。 “将他给我拖出去,不要污了老夫耳朵。” 傅举人看着眼前的闹剧,也有一种颜面扫地的感觉。心中对李承泽的好感也是大减。须发怒张,大声喝道。 两个卫士见老大人发怒,哪里还敢敷衍,双手使劲,像拖死狗一样把刘子谦拖了出去。 任凭刘子谦如何挣扎,最后终究避免不了身败名裂,被扫地出门的下场。 傅举人看着李承泽的表现,以他的智慧,怎么可能想不明白,心中不由暗暗的失望。 看着傅举人失望的眼神,失去学政的支持,他的仕途会变得暗淡,想到这里心中仿若刀割一般,毁人前程,如同杀人父母,对造成这一切的司徒刑和刘子谦怨恨愈重。 就连那个被养在别院,颇受他宠爱的慧娘,也因为此事被记恨上。 司徒刑目光幽幽的看着刘子谦头顶的气运,本就涣散的气运,因为得罪了傅学政还有李承泽,不仅彻底的消散,而且还有一丝丝黑色的劫气升腾。 看着眼睛阴郁的李承泽,还有毫无察觉,眼睛呆滞空洞的刘子谦,司徒刑心中不由替他的人生感到悲哀。 这样的心性,这样的谋略,还敢以谋主自居,着实可笑。 最可笑的是,事到如今,他还没有搞清状况。李承泽现在是自身难保,怎么可能冒着得罪傅举人的风险替他求情? “纸上谈兵之辈,不堪重用!” 看着眼睛呆滞,被像死狗一样拖走的刘子谦,司徒刑在心中给他暗暗贴上标签。 见傅举人重新坐在主位,众人也跟着跪坐在文案前,因为是诗会,笔墨纸砚随处可见。 司徒刑也没有客气,捏过侍女润好的狼毫笔,在光滑的纸张上,字迹工整的写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随着司徒刑的笔墨落下,一寸寸的文气在众人的注视中陡然升起。 一寸! 两寸! 三寸! 四寸! 五寸! 到达五寸之后,文气仿佛到达了某种极限,不再上升,众人有些遗憾的摇着头,还有一丝隐藏的说不出的窃喜。 文气达到六寸之后,文钟自响,鸣州。 这样的文章,铁定会被《文以载道》刊登,名扬诸国。 知北县已经百余年没有出过,傅举人有些遗憾的看着五寸文气,就差一点。 如果能够达到六寸文气,这次诗会必定会被传唱天下。 作为诗会的组织者,傅举人也会获得不少名望。可惜了。。。 傅举人面色肃穆,目光炯炯的看着司徒刑,他总感觉诗词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憋的他难受,但是他又不敢贸然上前,生恐惊了司徒刑。 傅举人有这种想法,其他人自然也是如此,一个个都紧闭着嘴巴,眼睛睁得的老大。 司徒刑仿佛正在思考,眯着眼又好似假寐,但是他手中的毛笔一直没有放下。 难道,这篇文章还没有结束? 想到一种可能,众人的心不由的又提了起来。 “孔子曰:何陋之有?” 仿佛有一种巨大的阻力,让司徒刑最后几个字写的非常缓慢,甚至犹蚁爬,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敢上前抱怨,更不敢惊动。 不论是傅举人,还是其他的士子都抻着脖子,试图让自己更靠近一点。 司徒刑手中的笔仿若千钧,每一个字落下,身前的文案都发出一种不堪重负的嘎吱声,仿佛随时都会散架一般。
“字若千钧!” “一字千斤!” “只有书法文章到达了一定境界,才会出现这种异象。” “何陋之有!” 随着最后一个字落下,司徒刑身前诗筏仿佛有千钧之重,书案再也不堪重负,彻底的崩塌。 傅举人胸中抑郁之气尽去,眼睛中流露出狂喜。 点睛之笔,这几个字落下,整首诗不论是格局还是文才都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涨了!” “涨了!” “涨了!” “真的涨了!” 本来已经停滞的文气,竟然再次拔高。 五寸半! 五寸八分! 六寸! 六寸五分! 六寸八分! 在众人期盼的眼神中,《陋室铭》的文气腾空六寸八分,才堪堪止住。 “真的过六寸了!” 看着空中的文气,傅举人眼睛有些湿润,多少年了,知北县没有诞生鸣州的诗文了? 没想到,司徒刑厚积薄发,竟然能够写出如此诗文。 想到这里,傅举人不由暗暗的庆幸,当年如果不是恻隐之心发作,恐怕真要和如此大才失之交臂。 知北县文庙,高高的钟楼之上,一丈多高,五人合抱的巨钟,钟身以青铜为原料,整体铸造而成,钟身之上更雕着圣人教化,古今文训。 每当有知北县子弟成人,都会被长者带到此地,为他束发戴冠,并告知圣训。 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巨钟已经融入了知北县人的血脉当中。 可以说这一口巨钟是知北县精神的寄托,文化的象征。 就算战乱灾荒年,十室九空,老百姓更是易子而食,也没有人打他的主意。 庙祝和往常一样用干净的白布擦拭着钟身,眼睛里不由流露出缅怀的神色。 为了将这一口巨钟安装到钟楼之上,知北县当时发动了全县的男丁,筑土成丘,洒水成冰,又以滚木,巨钟被运到土丘之上,又将整个土山一点点的移走。 前后整整用了大半年光景,知北县才有了这口悬挂在钟楼之上的巨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