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武帝司马曜是东普人
小逸是三年级的学生,这天,她捧着一本介绍历代皇帝的书在读。我道:“你读书要动脑,边读边想,碰到不懂的地方问我。” “啊?我问的问题你能回答吗?”她明显地对我很不信任。 我笑:“我想,我应该能回答。” 读了一会儿,她的问题就来了:“老师,这病入膏盲是什么意思?”她把那个“肓”读成了“盲”。 “哈哈!这读病入膏huang,不读病入膏mang。你看,那肓字下面是月,盲下面是目。” 她认真看了一下:“哎,真的哎!” “你看,那盲字下面是目,说明和眼睛有关;那肓字下面是月,你说这月字和什么有关?” “我想想哦……”她眼珠转了几下,“和什么有关?” “你想想,我们学过的脸啊、脚啊、腿啊、肚啊,都是月字旁的吧?” “哦,我知道了!这肓也跟身体有关,对吧?” “对!这个词的意思,你联系上下文看看,我估计你能理解的。” 她埋头看了一会儿,叫道:“我知道了!是指病得很重,马上要死了。” “对!理解正确!你看,今后看书遇到一些新的词,你先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一下,大部分你能弄懂的。” 她点点头。我看了一眼她翻开的书页,见她正在看《孝武帝司马丕曜》,就问她:“你知道这孝武帝是什么朝代的人吗?” “东普。” “什么?”我一听就笑了起来,知道她把‘晋‘读成了`普’,于是说,“是东晋不是东普。” “不是!是普!”她急急地指着书上的字,“喏,东普。” “普上面有两点,你看这上面有两点吗?”我指着那“普”道。 她仔细看了看,吐了下舌头:“真的哎!我一直读普的。” “以后不要读错了。” “我还有问题,”她指着人物档案中的后妃“王皇后、张贵人等”问,“这‘等‘嘛,说明还有其他人,那为什么光写这两个人呢?”
“问得好!”我思索了一下,道,“举个类似的例子吧。老师有时表扬同学会说,今天小张、小李等同学考试考得很好。你说,老师为什么要特别列举小张小李呢?” “噢,我知道了,他们两个特别棒!” “对呀,书上列举这两个人物,说明这两人有代表性。” 她继续读,读着读着,又问:“无为是吴国和魏国吗?” 我瞥了一眼书,大笑起来,“这个无为呢,是指顺应自然,不强加干涉。你三年级,可能还不太理解。那吴国和魏国不是这两个字,那两字是这样写的。”我写给她看,“况且,吴国和魏国在东晋前面。你很喜欢读历史书吗?” “我很喜欢的。”她说。 哦?好多三年级的小朋友还在读童话,她开始读历史了,真不简单呢。“你读历史呢,慢慢理清朝代的先后关系,这样读起来脉络就比较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