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资治通鉴:皇帝们的奇葩事在线阅读 - 132 教化是治国之本

132 教化是治国之本

    皇帝的命题是古今治国之道,这个问题非常大,可以说是人类社会最大的命题了。

    董仲舒面对皇帝和百官,丝毫没有畏惧,侃侃而谈:

    治国之道,是个虚的概念,落在实处,就是方法,有什么方法是历经检验对于国家和万民是最好的呢?仁、义、礼、乐,都是方法。

    用对了方法,那个推行治国之道的圣王即使不在了,因为创造了好的体制,子孙还是能够长久安宁,这就是“方法”的效用。

    只要是人,哪有不喜欢和平的?但是,即使和平时期,也总有乱国的隐患,如果用人不当,或执政者忘了“方法”,不讲究治国之道,那么国家就会衰落。周朝就是很好的例子,衰于周幽王和周厉王,这不是说周的治国方针不对,而是幽王和厉王没有奉行这种治国方针,所以到了周宣王,他重新恢复治国之道,周又突然复兴起来。

    那么,“道”到底怎么来落实呢?孔子说,要靠人来落实,只有人能弘道,道怎么能弘人?

    作为人主,只有自己正了,朝廷才会正,朝廷正,下面的官员才会正,官员正,以此影响百姓,百姓正了,那么国家就正,当正成为一种社会主流和风气,邪的就少了,这样天下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

    现在,老大你是天子,富有四海,有实际的权力,对于百姓有厚恩,又善待人才,是大家景仰的明主。

    你作为皇帝,已经很正了,那么,接下来,要如何让天下都正,百姓安宁,国富和顺呢?

    那就要靠教化了。

    (注意,教化不是教育,教化是通过教育,改变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

    老百姓的文明素质,就像水一样,如果不用教化的堤坝把它拦住,它会往下走的。

    古代的君王很清楚这个道理,没有不是把教化当作立国后的第一件大事的。

    比如国家层面建立太学,城镇中建立庠序,渐渐叫老百姓要懂得仁义,要对人和善,要懂得礼仪,所以,当时即使刑罚不重,但也很少有人犯罪。

    当乱世后,圣王是怎么做法呢?也是扫除以前的恶习,重新推行教化而转变民风。

    等到教化的作用出现了,淳朴仁和的民风形成了,社会正气也就形成了,一代一代这样下去,就算五六百年,也不会改变,国家就会一直安宁下去。

    前秦,就是因为舍弃了教化,以刑罚来治天下,所以十四年就灭亡了,它留下的祸害影响到现在。

    汉开国以来,为什么一直想好好治理这个国家,但至今还是很艰难,民风刁蛮不堪,就是没有从国家层面推行治国之道的教化。

    古圣先贤,是怎么治理天下的?他们小时候就努力学习,长大就任用贤能,用爵位和厚禄奖赏人才,建立刑罚制度威慑邪恶,所以百姓通达礼仪,有羞耻心,不会犯罪。

    尧舜禹三王,以致周武王都是如此做的。

    但到了秦却舍弃了他们的做法,而是使用申不害、商鞅之法,让百姓争名逐利,贪欲成为民风,只看虚名不注重实质,做好事的不能免于刑罚,做坏事的则不一定会受到惩罚,以致百姓对为善失去信心,所以官员们都粉饰虚名,好大喜功,而不注重踏踏实实做实事,表面上虽然对领导很恭敬,暗地里却常常想搞掉领导,弄虚作假,追逐物质礼仪,没有廉耻之心。所以虽然遭受刑罚的人很多,死的人很多,但犯罪率却越来越高,这就是民风和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变化所导致的。

    现在,老大你坐稳天下,但是对于百姓的利益却不多,这可能是老大你还没有注意到的缘故,希望老大你能听听我说的,以真诚心去利益百姓,那么你就跟尧舜禹三王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