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天下枭雄在线阅读 - 第五十八章 稳住李唐

第五十八章 稳住李唐

    次日上午,晋阳宫紫微阁内,杨元庆召开了军国会议,河北战役即将拉开,这一次隋军将投入倾国之军,以对抗窦建德三十万大军。

    各位大臣,目前隋军共有十七万军队,考虑到必要的边境防御,隋军不可能把所有军队都投入到河北战役,但为了确保河北战役的胜利,至少要投入十四万军队,这样,留在河东和边境只有三万人,防御的压力很大。

    会议上,十几名重臣分坐两列,杨元庆坐在正面,他注视着五位相国和各部寺的主官,缓缓对众人道:我有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在河东募兵五万,投入到边境的防御,另一个方案是暂不募兵,用怀柔手段稳住敌人,我想听一听大家的意见。

    议事堂内十分安静,众人都在默默沉思,杨元庆向苏威微微点头,苏相国,你是朝中元老,你先说吧

    或许是人越老,虚荣心越强的缘故,杨元庆的尊重让苏威心中着实得意,昨天下午,杨元庆已经把今天的议事内容传给了大家,每个人昨晚都考虑过了,苏威也考虑了一夜,虽然他虚荣心极强,但仅从政务而言,苏威有着丰富的经验,看问题也比较透彻。

    苏威捋须沉吟一下道:老臣昨晚也考虑了很久,如果是冬天发动这场战役,募兵其实无妨,但现在正是春耕大忙之时,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耕田种地,同时还要负责翻耕军田,如果现在募军,可能并不是很妥当。

    其实这也是杨元庆担忧,此时正值春耕大忙,农业是一国稳定之根本,如果因募兵耽误的春耕,影响农业,造成粮食减产,这样会得不偿失杨元庆不仅仅是军事统帅,他更是摄政王尚书令,他不能只考虑战争,民生对他而言也极其重要。

    突厥方面隋朝已经和突厥处罗可汗达成了和解,暂时解除了北方的威胁,而南面的王世充正和李密交战,他们都无暇北顾,对隋朝威胁最大的还是关陇的唐军。

    尽管隋唐已达成了和解协议,但杨元庆已得到消息,李世民在西平郡大败梁师都,西秦四万大军已经投降梁师都而亡唐朝已经平定了西部大患他们会不会趁隋军和窦建德在河北大战的机会撕毁协议,发动进攻,这令杨元庆感到担忧。

    旁边裴矩明白杨元庆的担忧,他微微笑道:唐朝毕竟不是窦建德和李密那种枭雄势力,只考虑利益而不考虑影响,他们毕竟是一个正式王朝,他们是以朝廷的名义和我们达成和解协议,他不会轻易自毁名誉如果他们撕毁协议,他们会失信于天下,天下人何以再相信他们

    杜如晦笑着接口道:我也赞成苏相国和裴相国之言唐朝虽然平定了梁师都之乱,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可以发动对东方的战争,相反,我认为他们之所以和我们签订和解协议,并不是因为薛举或者梁师都之乱,而是他们也急于恢复生产,稳定内部局势,攘外必先安内,他们至少需要半年多时间才能稳定住内部局势,所以支撑用怀柔手段稳住唐朝,而不要急于募兵,另外,可以把主要兵力集中在河东郡,这样就算唐朝冒天下之大不韪,撕毁和解协议,那他们也只能向关北六郡进军,而伤不到河东主体,对我们损失也不大。

    众人一一建议,意见都渐渐统一,现在唐朝的威胁并不大,没有必要为募兵而影响春耕,杨元庆也最终决定接受大家的意见。

    好吧为了确保河东万无一失,我们有必要再和唐朝接触一下,强调一下去年签署的和解协议,杜相国,就麻烦你再去一趟长安。

    杜如晦点点头,事不宜迟,属下今天下午就出发

    长安城的气氛明显比去年年末热烈起来,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春天到来的缘故,而是因为唐军在西平郡打了大胜仗,秦王李世民率五万唐军在西平郡一战击溃了梁师都部,西秦军四万余人投降,梁师都也而亡,彻底拔掉了这根钉在唐朝脊背上的芒刺,支持梁师都的吐谷浑可汗也亲自来长安臣服,送牛羊五十万头赔罪。

    这次久违大胜仗一举扫掉了笼罩在长安天空中的阴云,使长安的天气变得晴朗起来,满城欢庆,唐帝李渊特地加封秦王李世民为尚书令。

    就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中,隋朝使臣杜如晦抵达了长安城。

    皇城太极宫御书房内,李渊正和太子李建成相国萧璃以及吏部尚书陈叔达商议着隋使到来之事。

    虽然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西秦军的胜利是一场久违的胜利,是一件振奋民心军心的大事,但对唐朝高层来说,这其实不过是一场政治较量后的结果,裴寂被调为西川安抚使后,李世民在朝中势力大降,为了挽回朝中不利的颓势,于是便有了平凉郡大捷。

    这就是李渊调走裴寂的真正原因,向李世民施压,逼他拿下平凉郡,如果李世民再没有动静,李渊就会直接任命李神通来接替李世民的主将之职。

    李渊心里很清楚,军心不稳军心即将崩溃,需要安抚军心,其实只是李世民的一个借口,他是要拖延西征的时间,而逐渐掌控军权,当然,李渊并不反对李世民掌控军权,毕竟是他的儿子。

    只是李世民为了掌控军权拖延了太长的时间,这就让李渊有些不满,军队作战需要耗费大量的钱粮,国库已经难以支撑。

    而且很多重臣都看出来,在薛举暴亡之时,他的两个儿子发生内讧,这其实就是最好灭掉西秦的机会,但李世民却按兵不动,浪费了这次良机,这让很多大臣都颇有微词,李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所以这次西平郡大捷,在高层内部并没有引起太多激动,大家都以一种平静的心态视之,相反,隋军攻克幽州和即将发动对窦建德的战争,却引起了唐朝内部的震惊和极大关注。

    陛下,隋使此行的目的很明显,这是隋军要发动河北战役的先兆,微臣听说窦建德集结了三十万大军,隋军必然也会倾力应对,这样一来,河东兵力空虚,隋使这时候到来就可以理解了,就是要稳住我们。

    说话的是相国萧璃,他思维敏捷,眼光锐利,能看透问题的实质,深受李渊信任,在朝政事务上,他隐隐取代了裴寂,成为朝廷第一权臣,不过为人正直低调,没有参与到李氏家族的内部斗争中,这也让李渊对他更加信任。

    李渊的眉头微微皱起,他也意识到这一点,此时正值唐军平定了梁师都之乱,唐军没有了后顾之忧,李渊也有点禁不住诱惑了,太原是他龙兴之地,他将河东看得极重,虽然被杨元庆夺走,但李渊始终耿耿于怀,现在河东兵力空虚,这是一次千载难逢之机。

    李渊迟疑一下道:朕在考虑,我们有没有可能利用这次机会夺回河东

    父皇,这绝井不妥

    李建成当即反对,我们和隋廷签署了和解协议,这是以朝廷的名义签署,如果我们撕毁这个协议,那就会让我们失信于天下,人以信立身,国以信立本,如果失信,不仅会使天下对李唐寒心,也会使朝臣离心,父皇,得河东而失大义,儿臣不赞成。

    李渊沉思不语,这时,萧璃从另一个更加务实的角度劝他,陛下,太子所言失信是一回事,另外我能不能拿下河东则是另一回事,如果我们出兵河东,杨元庆必然会放弃和窦建德之战,率主力大军回援,对他来说,区别只是晚一点拿下窦建德,而对于我们,却是河东没有拿下,反而损兵折将,同时失信于天下,陛下,代价太大了。

    李渊点了点头,又问陈叔达,陈尚书怎么看

    陈叔达是陈朝贵族,学识才干皆佳,他原本是绛郡太守,李渊起兵时,他献绛郡投降,后被封为黄门侍郎,裴寂辞去吏部尚书之位,由陈叔达接任,但此时他还没有入相,直到年初相国窦威去世,太子李建成极力推荐陈叔达为相,陈叔达正式接替窦威的相位,成为唐朝相国的五相之一。

    李渊也是有意识地在削弱关陇贵族的势力,虽然他因为得到关陇贵族的全力支持而迅速坐稳了关中,但关陇贵族的强势也使李渊非常被动。

    但由于山东士族支持新隋,使李渊一时找不到和关陇贵族对抗势力,他便渐渐引进了南方士族,如萧璃和陈叔达,他要培养一个能和关陇贵族对抗的新势力集团,所以陈叔达才能在短短的数月内接连被提升,就是这个缘故。

    陈叔达躬身道:陛下,我们刚到关中便遇到了薛举发难,紧接着丢失河东,数败于北隋,到今天好容易才平息梁师都,关中民众从未得到休息,一直处于战争的重压之下,现在长安虽然米价还算稳定,但各种物资匮乏,陛下,现在民心思定,臣以为,不宜再发动战争,应以内政为主。

    太子和三个大臣的一致反对,使李渊终于打消了趁机进攻河东的念头,他点点头,好吧萧相国,隋使就由你来接待,告诉他们,我大唐是仁信之朝,既已签署了和解协议,就绝不会出尔反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