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宋桃源在线阅读 - 111 莫测

111 莫测

    111莫测

    一般来说,凡有弹劾之事,总是由御史台那帮言官们先找个人出来上折参奏,凡是需要上奏的狱案,先交审刑院了解,再发给大理寺、刑部断覆以闻,再由审刑院详议,再由皇帝裁决,交给中书。如果可以,中书即执行,不公允者,宰相上报,进行廷议决断。

    这个规矩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成规,原因很简单,因为御史台那些言官有个特权——风闻奏事。也就是说,他们不需要什么证据,只要听到有人说到这么个情况,就可以将怀疑上交给审刑院,至于有没有那事,那就是大理寺、刑部、审刑院这些专业机构自己的事了,言官们只是负责将收集来的疑惑提交一下而已,最后定不定罪,言官们都没多大干系。真认定有罪的,上折的言官就是一件功劳,要真是捕风捉影、空xue来风那也没事,毕竟这是他的份内之事嘛。

    虽然理论上来讲,在这种特权制度的激励下,言官们只要是听说有个风吹草动的,就可以马上跳出来上折弹劾。不过毕竟大家都是朝堂上混饭吃的人物,要是你老上折子,结果老是风言,难免受人白眼,再说朝庭养的是言官,又不是泼妇,此种行径还是要慎重一些才好。最重要的一条,没人能在言官的位子上呆一辈子,难保你明天放了外,若是得罪的人多了,恐怕以后的日子也就不太好过了。

    开封府判官王继亭的宝贝儿子在街头当众殴打乞丐的事,大家其实多少都听说了。不过这事大家都知道是那个浑小子最后吃亏收的场,因此也没人当回事,这种事情即使奏了上去,就算落实了也不过能给王继亭来个罚俸半年之类的处罚。为了这点事得罪开封府一把手实在有些没必要。好歹大家名义上都是在人家地盘上过日子的,谁没有个大事小情的,难保日后不碰到人家手里。

    这种事情大家经历的多了,也早就有了约定俗成的旧规了。只要是事情闹的不大,大家睁只眼闭只眼,黑不提白不提的就算过去了。当天受了点难堪的那些捕快衙役们,当然就要由王大人自己出几文体己稍微抚恤一下了。至于儿子受的那一肚子气,过上个半年六个月的,找个机会收拾一顿那个乞丐也就是了,身为开封府实权第一人,这点小事自然是难不到的。

    谁也没想到,半年来风评极好的王继亭竟然在儿子这事上犯了糊涂,就在此事发生的第二天,光天化日之下就把那乞丐锁了回去,更要命的是,他把人锁了回去还没关入开封府的监狱,而是扔进了法曹的班房之中。

    这开封府规矩,未经审理的疑犯,只能关进开封府监狱等候审理。法曹的班房,那是用来关押逃犯之类的已经定罪的犯人的,为的是看守严密,不让他趁机脱逃了。因为这里关的都是已经落实了罪名的人犯,故尔常常会发生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暴力事件,大家虽然心知肚明,却也没人在这上面去纠缠。如今,把一个起事的由头未经审判就关了进去,能不能囫囵着出来暂且不论,只这程序上就够让人以知法犯法为由弹劾了。这事要是搁在别处,自然没人说三道四,可这里毕竟是开封府,有多少人眼瞅着那判官的位子,又有多少人憋着劲要给王大将军上眼药?没事的时候,大家还想着怎么把这个阴阳怪气的老家伙扳下来呢,如今有机会,又岂肯放过?加上前日王大少爷闹的那么一出,两下一碰,王大人这枉法的罪名可算是坐的实实在在了,就算有大将军和楚王保着,他这开封府判官的位子,今天就算是当到头了。至于要不要借题发挥,这就要看官家的意思了。

    好多言官今天其实都拟了奏折打算弹劾一下王大人试试水深的,可今天的正题是议盐铁政,可巧了碰上个钱疯子把好几位出头的言官当场骂的狗血淋头,而往常极不看待他的官家居然十分反常的对他夸了几句,一下把其他言官搞的不知所措了。就在这时,李至以左丞的身份跳了出来,上折弹劾王继亭了。

    李至上折子却并非单单为了扳倒王继亭,早在真宗调王继恩入京的时候,他就察觉了皇帝有心将王继恩一党抹平的心思了,后来碍于情面,不得已经给了他们一个开封府判官的缺,这小半年来,在王继亭的打理之下,竟然让王继恩这些人缓过气来了。前一阵子,他从真宗的语气中听到了些许无奈之处,这次一听说王大少的事,顿时有些喜出望外,连忙派了人将此事前前后后弄了个一清二楚。把所有材料准备好之后,又搜罗了许多平日王继恩一伙多行不端的丑事,打算一举将王继恩一党扫个干净。

    李至在奏折中列举了许多事迹,将王继恩一伙恃宠而骄,多行不法之举娓娓道来,说的有鼻子有眼的,其实大多数都是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大伙其实也多少有些耳闻,不过事情太小,也没人愿意拿来做文章。可如今有了素称公正廉明的王继亭纵子行凶事件为由头,这些小事顿时便升了级,成了王继恩一伙目无法纪的铁证了。

    李至慷慨激昂的声音中,所有知道这事的官员都陷入了沉思。这王继恩是什么人?那是太祖太宗两朝的红人,早在后周时,便已是内侍首领了,太祖太宗两位陛下登基时,他都有从龙之功。虽出身内侍,却是个领兵的高手,据传闻,他那些带兵的本事,都是太祖陛下当年手把手教出来的呢。

    即使到了如今新皇继位之后,依然圣宠不减,大家都知道他在蜀地施政过于苛刻,以至于民乱久不能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上虽然对他不满,却也并未对他有何不满,回京后更是委了左武卫大将军的高位,没事谁敢去招惹他呀?因此,虽然大家都知道那王继亭是他的人,甚至有人说那是个的本家兄弟,可谁也没想过要把这事往他身上扯,打了一个乞丐嘛,往上揪,最大的可能就是把开封府判官的位子腾出来,那是因为大伙都对那个位子看着眼馋,可扯到王大将军身上,就大可不必了。一来那大将军的位子一般人也轮不上,二来王继恩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了,也没几天蹦跶了,冲他下手实在没什么意思。

    可是好端端的,身为工部尚书的李大人为何烟烧火燎的跑出来拿着这事大做文章呢?虽说他兼着左丞的职,可平素里弹劾官员这事总是随便找几个人来唱唱词就可以了,怎么着也用不着他来出头啊。今个这是怎么了?

    众人还没来得及思索呢,就见高坐在龙椅上的真宗已经怒发冲冠了,当场说了几句狠话,这开封府是大宋的中枢所在,那是朝廷的脸面,身为开封府的判官,竟然如此胆大枉为,纵子行凶不说,还要知法犯法,这样下去,朝廷在老百姓心中岂不要成了土匪的山寨了?严令大理寺、刑部、审刑院彻查此事,若所奏属实,则严惩不贷。若属捕风捉影、空xue来风之诬告,则要追究李至的责任。

    至于说到王继恩纵容部下之下,真宗以为这是李至太过较真了,但鉴于他也是为了朝廷体面着想,就不做追究了。可民间既已有此风声,说明此事多少也有几分真实,为了平息民间非议,同时下诏给王大将军,让他平日里多多约束部下,注意一下言谈举止,莫要给朝廷脸上抹黑也就是了。

    一众文武官员还没回过神来,诏书已经直接送到宰相李沆手中了,请封驳官审核之后便要付有司去传旨了。有个没眼色的言官觉得此事颇有蹊跷,诏书不是应当由中书门下起草,然后由官家审阅之后再发至封驳官手中审核的么?怎么今天直接发了中旨?这不全规矩呀。可刚想出班进言,就被身边的同僚死死揪了回来,再看看身边其他人,大家全都做了锯口葫芦,连平素喜欢在鸡蛋里桃骨头的钱疯子也一脸事不关己的模样不闻不问,这场面太诡异了,不过既然大伙都没意见,自己干嘛要充这愣头青去找不自在呢。

    站在朝堂上所有的人都各自打着小算盘,可大伙几乎都没留神,这件事的主角,开封府的判官王继亭王大人,此刻就站在班中,竟然也是一声不吭,似乎这事根本与他无关一样。不过大家都被今天这不太正常的气氛感染的不轻,他又不声不响不出声,倒也没人留神他也在大伙中间。

    面色平常的王继亭一听到李相公参他的折子,心中颇有些不以为然,不过就是儿子在街头仗着老爹的势撒了把泼罢了,事件中不但没占上什么便宜,反而吃了一会亏。而且事后自己已经将那小畜生教训了一顿,还禁了足,又没真正仗着官威为祸民间,这种事最多也就能给自己扣上个教子无方的帽子而已,也没什么大不了。他觉得李相公这回有些小题大做的味道。

    可听到后来,他越来越不是滋味,先是说他无理扰民,将陈州门大街上的无辜百姓随意锁拿,又不经审讯便投入法曹班房,分明就是要仗着官威公报私仇,接着又从这里拉出了王大将军一干人的种种劣迹,搞的王继亭莫名其妙,却又不敢出声反驳。原因很简单,抓人的事,他不知道。

    虽然他自己没下令去抓人,可手底下那么多差役,难保就没人起了报复的心思,对方又只是个乞丐,锁拿起来根本不需要什么顾忌。因此,李至从头说到尾,王继亭都没敢出言反驳,再说,不管怎么说,这事都是自己那宝贝儿子捅出来的篓子,他心中只希望这是个误会,等回去好好问问下边那帮人,自然就水落石出了。

    可当他看到那个清秀的内侍将早已准备好的诏书递到宰相大人李沆手中的时候,心中顿时凉了下来,这分明就是早已安排好的一出戏,人家早就在等着这么个合适的时机来整自己这帮人了,搞不好下令抓人的便是人家打着自己的旗号出的手。这时候,恐怕他说什么也都晚了,唯一能做的,就是怎么在自己摔下去的时候把王大将军摘个清楚,好让大家还有个退路了。

    就这样,一个十分奇怪的弹劾事件迅速的开始运作了。整个事情的导火索,竟然是一个动手打了官差的乞丐,而被弹劾的当事人在朝堂上竟然一言不发,奇怪的是,看到他的人竟然也完全无视他的存在,似乎此事与他无关一样。

    在明发中旨的强大压力下,三法司的各部官员以惊人的速度将整个事件调查了个清清楚楚,案件在两天后便宣告结束。事件中最关键一个部分,下令锁拿乞丐的人并不是王继恩,却也并非如他所想的那样是有人故意陷害而假借他的名子下的令,让李来福带着人去锁人的那个人不是别人,正是王继恩的宝贝儿子王华甫。

    原来王华甫在街上挨了一顿胖揍之后,又被老爹差点打死,要不是老娘使出撒手锏来,恐怕小命都难保。整个过程让从小就骄横跋扈惯了的王华甫十分气恼,差点就气死在当场,在老娘的柔声劝解下好不容易才熬到了第二天。

    王华甫心里对那两个少年恨的无法形容,无奈又不知道人家是何方神圣,虽然不知道那两个小子在哪里,却知道那乞丐就在陈州门大街一带混日子。整整一夜他都在思索如何报复那两个小子和那个乞丐。终于让他找到了老爹赴衙理事的机会偷偷溜出了门,直接找到了还在家中修养的李来福。

    被他一番言语相激之后,心中也憋了一肚子气的李来福顿时将王继亭的告诫抛到了九霄云外,不过他也知道光凭着自己那几号人根本奈何不了洪七,便托了熟人将开封府兵曹参将苏世廉将军手下的八大金刚借了出来。

    李来福是法曹的捕快班头,平日里就是负责京城地面这些巡街一类事务,一般处理的都是百姓们的日常纠纷,有身官衣往人前一杵,往往就把问题解决了。偶尔在碰到一些点子硬的对手时,自己这些普通差衙也就应付不了了,这时,就需要借调兵曹那边的高手来出面应对了。因平素大家都是极相熟的,这次李来福去借人的时候,苏将军也没二话,什么调令之类的手续也没问他要,直接就打发人跟着去了。

    让王华甫和李来福没想到的是,洪七十分配合,他们一到就乖乖的跟着往回走了。倒是几个看不过眼的乞丐当时口里不干不净的骂了几句,李来福没怎么往心里去,京里人都这德行,不怎么把差衙们当回事。可王华甫一听马上就不乐意了,他一个人的时候都受不了人这么骂,何况如今带了这么一大帮人来了呢?当场就让人把那几个骂过话的乞丐一道锁了回去。

    本来把人往开封府的监狱里一扔,关上个十天半个月,饿个半死,再过个堂,寻个由头远远发配了也就是了。可整个过程中,有一个乞丐一直不停的说着些让人气愤的恶心话,什么在京城地面没人敢把大爷如何如何啦,又是什么过两天就得把大爷乖乖放出去啦之类的废话一串连着一串。搞的王华甫火冒三丈,硬是逼着李来福把这帮不知死活的乞丐弄到法曹的班房里去,因为他去过那里,知道那里面有一套刑具,他要好好地教训一下这些贱人。

    当王继亭回到衙门弄清楚事情来由之后,连忙回家想当面质问一下自己儿子,究竟是被谁蛊惑着跑去给人当枪使的,可回了家才知道,他那宝贝儿子根本就没把他说的禁足当回事,趁着他去朝会的功夫,早就开溜了。其实是因为昨天揍那几个乞丐好像没过瘾,今天又去了。

    王继亭也顾不上夫人在背絮絮叨叨,匆忙赶到法曹班房里去看的时候,眼前的景象把他吓了一大跳,五六个浑身污血的乞丐正在自己那宝贝儿子的皮鞭下苦苦挣扎,看着这一切,他心里已经不再抱任何期望了,连招呼也没打一句,就失魂落魄的打道回府了。

    王华甫看到老爹的身影吓了一跳,可看到他竟然没说话就转身走了,还以为他这是拿自己没办法,便趁着他不在跟前,又狠狠的折磨了几个乞丐一番,一直搞到自己累的不得不歇口气才停下手。

    当他停下手之后,却发现班房里来了几个生人,这几个官差模样的人很客气,非常礼貌的问了他许多话,他虽然年纪不大,却也知道花花轿子大家抬的道理,便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眉飞色舞的说了一遍,又当着这些人的面将自己发明的几个花样表演了一番,看的那几个人点头称赞不已。

    那几个人,自然就是三法司来的办案人员了,因为人手众多,大家甚至连供词也没写,便请王大少爷带路,前往王府去拜访王继亭王大人了。此时的王继亭早已没了平日的干练之态了,行尸走rou一般坐在家中等候众人的问询……

    两天后,就在三法司的案卷送到真宗的龙案上的同时,左武卫大将军王继恩乞骸骨的折子也同时送到了。又过了半个月,此事的处理结果终于出来了,比起这件奇怪的弹劾案开端来,它的结果更是奇怪的让人感觉到有些诡异。

    当事人王华甫并没有受到一星半点的惩罚,他的老爹也并没有因此而被罢官去职。倒是开封府法曹参军事,一个连名字都没人记得的六品官员因为律下不严,被流放三千里,执法犯法的李来福,则被发配充军去了登州。那位好心帮人的兵曹参军事苏世廉则被罚俸半年,降半职留用了。至于李至所参的左武卫大将军王继恩,不但没有受到牵连,连他乞骸骨的折子也被驳回了,并下了特旨对他做了一番褒奖。

    就在大家都觉得这事有些莫名其妙,猜测不已的时候,没人留意到,驻扎在蜀地的二十万平叛大军中,十六位军中首脑都以身体不适为由,解甲归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