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大宋文妃在线阅读 - 第283章 紫竹园里论古今

第283章 紫竹园里论古今

    “二位大人,你们回屋休息吧,我再观赏一会儿紫竹,以后就叫我孤鸿吧。”

    “是!”二人齐声答复。

    “也许凡是竹类,皆是美丽的吧,因为学士在《于潜僧绿筠轩》中写过‘宁可食物rou,不可居无竹。无rou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还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可是,末句何以理解呢?这些生机勃勃的竹林,被多少代人欣赏过呢?观千杆,劲拔林立,竹杆紫黑色。赏万叶,叶子们总是那么柔和发亮,那种肆意的生机,日日夜夜地凸显于人们眼前,几分绮丽呵几分华贵!”孤鸿自言自语道。

    苏辙为孤鸿送来茶水,“鸿姑娘”谢过大人。

    “请问大人,这些紫竹用途是否广泛?”

    “回鸿姑娘,这是优良的园林观赏竹种,竹材较坚韧,宜作钓鱼竿、手杖等工艺品及箫、笛、胡琴等乐器用品。笋可供食用,它自然成了当地人的‘山珍’呢!其根状茎可入药,有祛风,散瘀,解毒的功效,一般用于风湿痹痛,经闭,症瘕,狂犬咬伤。”(注:症瘕,音同“假”,通常是指妇科良性肿瘤,而坚硬不移动,痛有定处,称为“症”。腹中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称为“瘕”。)

    世界上哪里有象扬州鹤那样完全合乎理想的事呢?

    “果然,天下无弃物,多处出宝物。”鸿姑娘信口道。

    “姑娘果然处于不凡!”苏辙赞道。

    “过奖过奖!您的兄长东坡大人的诗歌才叫‘千古流芳无可替代’呢!”

    “多谢鸿姑娘对愚兄的抬爱!”苏辙彬彬有礼道。

    三人效仿“竹林七贤”,优哉游哉地坐于爽洁的竹椅,可谓“坐竹椅”、“谈竹诗”、“嗅竹味”、“观竹叶”与“品竹情”。

    见天色尚早,孤鸿决定好好与故友谈古论今,方才不虚此行,继而谦逊道:“请问二位大人,该如何理解‘若对此君还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呢?”

    “这首诗是我写的,还是让我为鸿姑娘捋一捋吧。先说该句字面意思吧:‘如果面对此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到清高之名,又要想获得甘味之乐。这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再说说‘扬州鹤’的由来吧:相传古时有几个人聚在一起,各说自己的愿望:一个说愿做扬州的刺史;一个说想当万贯富翁;另一个说愿能骑仙鹤游天做仙;最后一个说他‘愿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人想同时拥有其他三人的愿望。后人就以‘扬州鹤’来代表十全十美的事物,完全合乎理想的事物,也等于是‘奢望’的代名词;”

    “哇!此诗蕴含着美妙的情思与天然的哲思,它是如何诞生的呢?”

    “1073年,我还在杭州做通判时,喜欢结交各路人物,当然,我每到一处皆是如此。有一天,我应邀到好友于潜僧的绿筠轩作客,我俩来不及品茶饮酒,就开始流连于翠竹点染的绿筠轩,面对泄翠流芳的绿色幽径与好友满腹经纶气韵高雅的于潜饿僧友,再联想到历史上有名‘何可一日无此君’,立即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浅陋的诗作,还请鸿姑娘不要见笑才是!”

    “如此才思敏捷的名篇佳作,还浅陋啊?那,本姑娘岂非应该撞死在紫竹上?”说罢,鸿姑娘爽声大笑,兄弟俩也乐得一塌糊涂,难以尽述。

    “谬赞也!”

    “想不到具有赤子之心的苏大人一旦谦逊起来,居然无人能及呀!听君一席话,感觉在云端!觉太让人增长见识了,请问历史上是否有关于痴恋秀竹的文化名人呢?”鸿姑娘接着问道。

    “没想到已经做了仙道的娘娘还是如此积极入世而好学,着实令老生佩服!”苏轼低声但是由衷地赞道。

    “如果一日不学习的话,心中就会空虚,好像失掉了平生的禅意似的。”鸿姑娘认真道。

    “果然,‘僧’与‘道’自古是一家!”苏轼道。

    鸿姑娘凝视着苏轼,这才“逼”他想起姑娘刚才的问题,他吟了几口茶,自信道:“晋代的王徽之,是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新迁居于一处宅院,立即虎着脸吩咐下人们栽竹子,何故?他是这样回答下人们的:‘何可一日无此君!’意即,我随时离不开竹子的亲密陪伴,你们也跟随我多年了,难道你们不懂么?”

    “哦!看来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们皆有脾气呀!那么,有没有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呢?”

    苏轼累了!他注视着舍弟,苏辙立即明白了胞兄之意,娓娓道来:“鸿姑娘,北宋有位奇人叫林逋,您听说过‘梅妻鹤子’吗?”

    “我只了解了一个皮毛呢。”鸿姑娘道。

    “他的故事很多,但我只讲一两处吧。一次,一群衙役进村欲索取100颗珍珠,小林逋在商山桥畔出了‘白杜白鸡啼白昼’的上联,要衙役对下联,僵持到黄昏犬吠之时,衙役仍未对出,林逋遂以‘黄贤黄犬吠黄昏’为下联揭晓,退去衙役,并把2颗珍珠抛入商山桥下深潭(即留存于后世的“抛珠潭”)。

    林逋年幼志高,淡泊名利,钟情青山绿水,以读书种梅为乐。相传,他于故居前后种梅三百六十余株,将每一株梅子卖得的钱,包成一包,投于瓦罐,每天随取一包作为生活费,待瓦罐空了,刚好一年,新梅子又可兑钱了。成年后,离家漫游于江淮一带,后半生隐迹西湖,结庐孤山,仍养鹤植梅,绝意仕途,宋真宗曾召他入朝为师而未应召。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别离情’。这首《相思令》小词,写的是晚年的林逋对故里奉化的深切怀念。”

    “世上竟然确有其人,以前,我还以为仅仅是某种传说呢,那么,他的晚年生活是否落寞孤凄?毕竟膝下了无子孙。”

    “据宗谱记载,他的族兄之子过继给他为养子,伴他终老。林逋竟然能够享年62岁呢,可谓‘花甲一度,更多两个春秋。’!”

    “可惜,这位高雅之士,已经沉寂于历史的星空了,否则,我早就急切拜访了,在他亲手培植的洋洋大观的梅园里品茶饮酒打盹儿,甚至画几朵怒放的梅花,再舞上一阵剑,不知有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