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温解道德经在线阅读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释义】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与“下”相对,“德”者,道之果,“是”,断定的、正确的。

    此句释义为:

    最好的德,不德是,凭的是有德;差的德,不失去德是,凭的是无德。

    解:

    要理解这一句,首先就要明白“道”“德”“是”这三个字的含义。“道”的意思,前文已经说过,可参考前文。那么“德”呢?如果“道”是迷茫的、寻求的、探索的,那么“德”就是“道”之后的,结果的、确定的、毫无疑惑的。那么“是”呢?是,就是“国是”的那个“是”,它指的是一种大方向性的断定!

    我们的想要认识、且认识后,所得之果,好的,就是“不德是”的,意思是不武断的,不是那种我认为是这样,所以就应该是这样的,这凭的是什么呢?是有德——即有理性的认识,明白如何认识、判断的。

    下德是什么呢?就是放不下那种主观臆断的,凭的就是无德。

    说到这里,“上德”“下德”“有德”“无德”也都已经明了了。

    有德,即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冷静判断,所得到结果。这样就是“上德”,是“不德是”的,而“下德”正好与此相反。

    (电影《十二公民》,看一下,这一段应该能够很好的理解。)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此句释义为:

    上德是无欲而为,却不凭为;上仁是为之,却不凭为;义为之,却有凭而为;上礼为,却“莫之应”,则攘臂,扔之。

    解:

    这一句,难也不难,“德”的意思,我们知道,是判断,“上德”凭的,是“有德”,是“不德是”,“无为”则是冷静的认识、判断后的作为,是无欲而为,这却并非是凭的作为本身,而是着重于无的。“仁”我们前文就已经说过,是尊卑,是等级,那么“上仁”自然就是最好的的等级制度了。“上仁”的作为,凭借的也不是作为本身。“义”的作为,却是凭的作为的本身,是不是兄弟,看的就是你的作为,是否够义气。但“上德”“上仁”却不是这样的。那么最好的礼呢?最好的礼,就是作为却不应,这就可以一甩胳膊,把它给扔了。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此句释义为:

    所以说失掉了我想要认识的欲望以及认识,而后才会有判断(知道的越多,就感觉自己越发无知),而失去了这样的判断后,就有了等级制度,等到等级制度也失了,就轮到了义了,而失去了义之后,则是轮到了礼——一种具体、僵化、固化的等级制度。

    解:

    道、德、仁、义、礼。

    此五,礼是一种具象化的,被强制力约束的、僵化、固化的等级制度、尊卑制度,它规定了人的住房大小,吃饭必须用什么家具,必须穿什么衣服等等,错了就要命了;义则是一种自发的,凭借行为获得肯定的制度,所以比礼高了一层;仁,则是人们自发遵守的等级制度,更好了一层;再上一层,是德;最高一层,是道。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此句释义为:

    所以啊,礼制致使忠信变得凉薄,是乱的源头。领先他人见识的人,是道的华,也是愚的开始。

    解:

    “礼”就是周朝的《周礼》,这句话是很好理解的。不太好理解的,是后面的那一句“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他说的,是同时代那些在见识上,领先于众的那些人,这是人想要认识的欲望和认识的“华”,也就是最灿烂的时候。但是呢,这些人的学识,大兴于世,世人受其影响,受其学识所囚,以之为圣,微言大义,不敢稍改,这就是愚昧的开始——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我想,这一句没必要说的太多!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此句释义为:

    所以呢,大丈夫就要处其厚,不居它的薄,处它的实,不居它的华,所以要去彼取此。

    解:

    很简单,我们要忠信,而不要礼那种固化、僵硬的制度,把人变得都没人味儿了,只知道尊卑、等级等。而在认识上呢?我们要实的,去道,而不是去迷信他人的观点、看法,从而迷失自己、自我。

    总结:

    1上德不德是。

    2不迷信、不迷失。

    3要永远保持我欲认识的那一种状态。

    4明白的越多,越知道自己的无知,做出判断也会更加的谨慎、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