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血滴子(1)
血滴子,明末清初通俗小说中记载的暗器。 传为雍正皇帝的特务组织粘杆处所独有的一种暗器,像鸟笼,专门远距离取敌人首级。 血滴子以革为囊,内藏快刀数把,控以机关,用时趁人不备,囊罩其头,拨动机关,首级立取。 也有传说是雍正帝时的一种毒药。 …… …… 说法: 血滴子两个说法,一是雍正登上皇位的时候觉得粘杆处的人知道了太多可能威胁到他皇位的事,所以对粘杆处进行了一次清洗,并另行组建了血滴子,一是增加皇权的力量,二是为了对一切知道他丑事的人的监视。 清末民国初,中国民众好谈宫闱秘闻,即便识字不多的市民也能读懂的通俗小说,自然成了“讲新话“的最佳载体。 在清代十三朝中,雍正是一位施行恐怖、苛严政治的强权统治者,关于他的流言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世人眼里,这位皇帝夺位前老谋深算,即位后冷酷无情。 他屡行大狱文网森严,广布耳目,令人谈虎色变……凡此种种都为他的统治蒙上了一层诡秘的色彩。 “血滴子“最早究竟出自何处,不可确考。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类似的艺术构思起到了引导社会舆论,借古讽今的作用。 然而,历史总是有其客观性的,雍正到底是一个好皇帝,抑或是一个坏皇帝;他的强权政治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还是阻碍历史前进的必须从史实中去加以考察、认定。 “血滴子“的形象特征是诡秘、残暴、人治加铁腕,艺术原形是雍正朝的特务组织和密折制度。 那么,“血滴子“与特务政治的真相是什么 笔者不揣简陋拟加以正之:据史书记载,公元一七三五年八月二十日,雍正还在处理政务,晚上得病,次日凌晨死亡。 由于死亡非常突然,于是在官场,在民间,便产生了种种猜想和传说。 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吕四娘报仇削取了雍正首级。 雍正年间,湖南秀才曾静因不满清廷统治,上书陕西总督岳钟琪(岳飞的后裔)策动反清。 事后,雍正就此事大做文章,对案犯严加审讯,广肆株连,由此引出浙江文士吕留良文字狱案。 曾静等人锒铛入狱,后被满门抄斩,吕留良一家也未能幸免。 吕留良之孙女吕四娘因在安徽乳娘家中,幸免于难。 年仅十三岁的吕四娘秉性刚强,得知其全家祖孙三代惨遭杀害,悲愤填膺,当即刺破手指,血书“不杀雍正,死不瞑目“八个大字。 于是只身北上京城,决心替全家报仇。 途中巧逢高僧甘凤池,四娘拜之为师。 甘授吕四娘飞檐走壁及刀剑武艺。 之后,吕四娘辗转进京,设计潜入乾清宫,刺杀雍正,削下头颅,提首级而去。 民间又盛传雍正大葬时只得以金铸头代之,葬于河北省易州泰陵地宫。 …… …… 创作背景: 雍正皇帝登基前,在储位排名中并非处于优势。 但艰难的获得与八阿哥的夺储之争后,为其建立功勋的功臣多有被杀害;另外,其在位期间大兴“文字狱“,民间怨愤较多。 …… …… 历史记载: 提起年羹尧,人们就会想起血淋淋的血滴子,因为在传说中,年羹尧总是用血滴子残酷地杀死其对头。 …… …… 小说描述: 小说是有事实的“影子“。 在文人笔下雍正被刻画成精谙武艺、神通广大的阴谋家,他的手下豢养了一批技艺绝伦的侠客力士,cao持着一种名曰“血滴子“的杀人利器,能取敌人的首级于百步之外。 同时,“血滴子“也是秘密杀手的代称。 据传,雍正的八弟“阿其那“(允祀)、九弟“塞思黑“(允禟)都是为“血滴子“所杀。 显然,此类荒诞不经的描写不能作为信史。 然而,雍正确实是以处于弱势的政治力量在夺储斗争中取胜的。 他能登上宝座,除了本人工于心计和有一套政治手腕外,还得力于他有一个血滴子训练有素的情报组织。 这个组织便是“粘杆处“。 顾名思义,“粘杆处“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蜒、钓鱼的服务组织。 雍正还是皇子时,位于北京城东北新桥附近的府邸内院长有一些高大的树木,每逢盛夏初秋,繁茂枝叶中有鸣蝉聒噪,喜静畏暑的胤禛便命门客家丁cao杆捕蝉。 康熙四十八年,胤禛从“多罗贝勒“被晋升为“和硕雍亲王“,其时康熙众多皇子间的角逐也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胤禛表面上与世无争,暗地里却制定纲领,加紧了争储的步伐。
他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训练家丁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是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 雍正登上皇位后,为了巩固****统治,也为了酬谢党羽,在内务府之下设立了“粘杆处“机关。 “粘杆处“的头子名“粘杆侍卫“,是由有功勋的大特务担任的。 他们大多是雍正藩邸旧人,官居高位,权势很大。 粘杆处的一般成员名“粘杆拜唐阿“统称“粘杆拜唐“,由小特务充任。 他们都是内务府包衣人,属未入流,薪水不高,但每天跟随雍正左右,炙手可热。 可见“粘杆处“表面上是伺候皇室玩耍的服务机关,实则是一个特务组织。 小说中所谓的“血滴子“大约指的就是粘杆处的这些人。 不难推想,雍正是把政敌比作鱼、蝉、蜻蜒一样的小动物来撒网捕捉、加以控制的。 “粘杆处“虽属内务府系统,总部却设在雍亲王府。 雍正三年,胤禛降旨雍亲王府改为雍和宫,定为“龙潜禁地“。 但奇怪的是改制后的行宫并未改覆黄色琉璃瓦,殿顶仍覆绿色琉璃瓦,有人认为:雍和宫虽为皇帝行宫,曾经有一条专供特务人员秘密来往的通道。 但是,今天的雍和宫其实是一个森严的特务衙署,为了不致秘密外泄,才改府为宫。 还有一种传说:在雍和宫已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迹了,很可能雍正的儿子乾隆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不良遗迹,改雍和宫为喇嘛庙时,已加以彻底翻修,将之平毁无痕。 “粘杆处“在紫禁城内还设一个分部,御花园堆秀山“御景亭“是他们值班观望的岗亭。 山下门洞前摆着四条黑漆大板凳,无论白天黑夜,都有四名“粘杆侍卫“和四名“粘杆拜唐“坐在上面。 雍正交办的任务,由值班人员迅速送往雍和宫,再由雍和宫总部发布命令派人办理。 雍正去世后,乾隆皇帝继续利用“粘杆处“控制京内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动,直到乾隆死后,“粘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废弛。 上面两位说的是传说中的一种。 而真正在江湖上出现过的血滴子,是类似拳指套的东西,开刃,用于拳术格斗,也被女子带在身上防身,因其两片合起来的时候组成一个血滴状物品,故被称为血滴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