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五章 纷至沓来(下)二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苏俄的革命证明了这一点。【】你想的,到时你会发现,只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已。”陈独秀反驳道,这也是陈独秀会创立他这个党的最原始动因和根由。 “不同的阶层,永远都会存在。消灭了旧的,还会有新的产生。就拿苏俄来说,沙皇和白俄贵族被消灭了,地主富农被消灭了。但是,那些官员和党的干部们,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阶层。先生去过苏俄,你不会觉得,在苏俄,那些官员干部们的生活,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是一样的吧?当先生在指定的饭店享受特供的红酒牛排的时候,普通百姓能进去享受吗?据我所知,还有许多的百姓还在为温饱而挣扎呢。所以,不要想用暴力的消灭去消除什么阶级,那个没用。”可以说,杨寰宇这番话,在根本上否定了所谓的阶级斗争。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变迁里,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会消灭一大批前朝的既得利益群体,然后,又产生一大批新的既得利益群体。利益集团间的争斗也是同样。 “如此说来,那杨主席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听着杨寰宇的话,陈独秀不得不承认,杨寰宇说的没错。可这个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总要有办法来解决。 “想要彻底解决,显然是不可能的。你不能让一个辛勤劳作的农民与一个游手好闲的二流子过同样的生活,那不公平。你也不能让一个善于经营的企业家与一个只会种田的农民过一样的生活,那也不公平。人的能力不同,就要允许他们的生活水平不同。但是,要尽量缩小这种差距,至少,在基本的生活水平上要缩小这种差距。比如在吃饱饭,穿暖衣,受教育,有房住,生病能有医院为他们治疗,老了不用为生活担忧。在这些基本条件上,要尽可能的消除差距。至于有人住大房子,有人住小房子,有人出门有自己的汽车,有人出门要骑自行车。这就根据各人能力不同,享受也不同,这是无法消除也不应该消除的。只有这样,人们才有动力去努力工作和学习,把自己的小房子变成大房子,把自行车变成汽车。”杨寰宇解释道,他相信陈独秀能理解他话里的意思。 “那杨主席打算怎么入手呢?我承认,你描绘的景象是一个理想的画卷。如果华夏真的能达到那个样子,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有了回报。”陈独秀对杨寰宇叙述的景象感到振奋。如果杨寰宇真的能做到他所说的,陈独秀不介意与杨寰宇合作一起做。 “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要管好我们自己的人!过去,一个强大的王朝,要做到的,首先就是‘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如今依然是这样。文官不怕死要麻烦些,我们允许官员可以比一般的百姓生活的好一些,但绝对不可以让他们有利用权力牟利的机会。一旦发现,不但要严惩,剥夺他家庭所有的财产,还要让他的后代,在三代里不得再次为官。这样做,看似无情,却能最大限度地给官员以震慑。如果觉得做官不好,你当然也可以选择去做别的好的工作,但只要做官,就要接受这个。武将就要好办多了,保证家庭的优裕生活,特别是万一阵亡,也能让他的家庭衣食无忧就行。”杨寰宇说道。 陈独秀可被杨寰宇的这话吓了一跳,特别是杨寰宇说到的对贪腐官员的惩罚。如此严厉的惩罚,要是真的能做到,陈独秀相信没有那个官员敢于去铤而走险。这是人的天性使然,没人会不顾及自己的子女后代。贪腐的目的,也是为了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后代能过比别人的更好。仅仅惩罚他个人,或许抱着侥幸,还会行险一搏。现在要没收家庭全部财产,还要祸及子孙,代价就太大了。但杨寰宇最后那句话也对,羡慕办工厂的资本家生活好,要觉得自己也有那个本事,那也去当资本家么,做什么官员呢? “你说的这个吏治问题,应该是想要一个保障吧?保障不出现你所说的新的利益阶层的出现?”陈独秀问道。
杨寰宇拿起桌上文件夹,从里面抽出一份文件,递给陈独秀。“这是我们根据前一段时间,在东北的北四省搞的土地政策,经过整理和补充形成的一个新的土地政策,等今年的秋收完毕,就会开始在北方特区全面实施。这是我说的缩小生活差距的第二步。”杨寰宇解释道。 阎锡山在东北的嫩江、松江、合江、黑龙江四省搞的土地改革,在实际运作中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些地主土地过多。有个别县,竟然有几乎全县土地都是一家地主的土地的状况。遇到这样的地主,阎锡山也拿他没办法。总不能把他杀了或关起来,然后没收他家的土地。所以,迫切需要北方特区政府,颁布一些相关法令来约束。 为此,杨寰宇特地回了一趟十多年都没回过的基地,去查询一些相关资料。还真让他找到了前世gmd撤退到台湾后,实行的土改政策。杨寰宇借鉴了这个政策的大部分,包括耕者有其田计划和375减租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