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 吐蕃之亡
素和贵当初之所以要率兵投奔噶尔钦陵,除了要争权之外,更是自认为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软弱,他大唐强势,吐谷浑早晚会被大唐所吞并,所以才举兵投靠吐蕃,希望能够做吐蕃的一个藩属国,只是他根本想不到,吐谷浑竟然从来就没有真正落在他们的手中过,与大唐的第一次交锋,就已经把他麾下的二十余万大军全部烧死,让他从此失去了让吐谷浑立国的最大本钱。 在此之后,素和贵作为附庸力量,一直在噶尔钦陵的麾下任职,虽然在这期间,他遭受过不下百次的弹劾,然而却都被噶尔钦陵给挡了回去,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素和贵对于噶尔钦陵那是衷心的感激,并且下定决心,若是当真有一天,他在噶尔钦陵的帮助下“收复”吐谷浑,一定会世代称臣,绝对不会有任何异心。 这么多年来虽然噶尔钦陵不断战败,然而素和贵的心中却还是充满着希望,直到今日,噶尔钦陵身死,他的希望从此断绝,便生出了死志,所以那样干脆的自我了断,虽然他也知道,如果自己当真能够投降李显,说不准也能被李显扶植起来,作为对抗慕容诺曷钵的一支力量,然而他却知道,以李显的手段,想要让吐谷浑复国,那是万万不可能出现的局面。 随着噶尔钦陵和素和贵的身死,吐蕃大军如今已然是群龙无首,再加上他们的家眷全都控制在唐军的手中,所以绝大部分都选择了投降。 于是将近二十万人就这样的全部放下武器,成为了唐军的俘虏。 而在噶尔钦陵大军投降的同时,噶尔钦陵之子噶尔弓仁在遭受唐军重重围困的时候,也果断的决定接受诏令,率军投降。 只不过噶尔弓仁与李显之间仇深似海,所以他决定在投降之后投靠武后,利用武后的力量来对付李显,以报血海深仇。 这样一来,吐蕃的将近六十万大军先后投降大唐,国中再也没有反抗的力量,吐蕃政权在经历了六十余年之后,正式被列为大唐的版图。 吐蕃灭亡的消息顿时震动了天下,直到此时,大唐名将薛讷接连攻克临邑、真腊、吐蕃的消息方才传来,薛讷作为大唐名将的光辉竟然隐隐盖过了李显,更远远超过了他的父亲,大唐军神薛仁贵,甚至都超过了李靖和李绩这两位军神,被誉为是大唐第一名将! 长安,薛元超的相府。 “什么?这,这怎么可能?薛讷那小子竟然攻克了临邑、真腊和天竺等国,开国万里,获得人口三千万,后来又与唐休璟等三将合作,攻克了吐蕃!这,怎么会这样?” 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薛元超在听到这一个消息之后,顿时就是一脸难以置信的神情,可是在他看到战报之后这才不得不相信,然而他的脸色就好像是突然老了三十岁一般,他原本见薛仁贵和他一样同时位列宰相之位,心中就有些担忧,现在又听说薛仁贵的长子薛讷竟然立下了这么一场天大的功劳,这样一来封侯拜将自然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就算是身居相位也不是没有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他就算再有本事,又如何能够同这一对父子争荣宠? “唉,恐怕这样一来,我这一支将再也没有可能压制薛仁贵和薛绍那一支,成为河东第一薛了,我这么多年的努力,不仅没有达成心愿,反而让对方力压一头,这种滋味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的苦涩…….” 薛元超默默叹了一口气,同时又想到当初和李显定下的那一场约定,心中更加黯然,因为他还要捐出万贯家财,这会让本来就被人家所超过的自己这一支变得雪上加霜。 “为什么?我薛元超为了家族的地位呕心沥血一辈子,为什么竟然会被这些小人物所赶上,我的祖父可是薛道衡,他的文采连隋炀帝那暴君都深深嫉妒,我的姑母是薛婕妤,太宗皇帝的宠妃,那薛仁贵父子有什么?只不过是一介莽夫而已,竟然就这么爬到了我的头上?我为了能够登上相位,不惜投靠武后,大违心中所愿,不惜放弃自己的名声,可是到头来却依然会落到如今的地步,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薛元超越想越气,尤其是想象到自己将来被薛仁贵父子力压一头的时候,更是心中苦闷,最终终于忍不住猛地喷出了一口鲜血,竟然昏倒在地。 自此之后,薛元超因病不能处理政务,只能向朝廷告假,然后这也没有办法阻止他的病情日益恶化,一个月后,忧愤不已的薛元超竟然呕血而死。 同样的郁闷也出现在武后身上。 她本来借助封禅嵩山的影响让自己的声望再次攀升到顶峰,甚至力压太子,让东宫力量抬不起头来,她还想着利用李显的失误对他进行打击,首先撤掉他麾下的三员大将,之后再以决策失误将他麾下的那些心腹大臣们给问罪,之后再找机会废掉他,可是没想到局面竟然突然发生大逆转,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李显身边的亲信大将薛讷突然立下不世奇功,完全打乱了自己的部署。 “可恶,我竟然忽略了那个姓薛的小子,没有想到在交州那等穷山恶水之地,那小子还能立下盖世奇功,这一切如果说没有显儿那小子从中干预,打死我都不相信,哼,这小子如今是愈发得意了,若是任凭事态就这么发展,我最后恐怕什么都得不到,如今看来,要想彻底扫除威胁,也就只有一个办法了,只是我与皇帝毕竟多年夫妻,若是下此狠手,毕竟心中不忍,就让我再试探一次,看一看你的心中所向,到底是我还是你那儿子。你若还是向着我那倒也罢了,若是你心中只有太子,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武后的脸上顿时浮现了一丝的愠怒,眯着凤眼,默默地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