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雄起澳洲在线阅读 - 第四百零五章 王余年的新生活

第四百零五章 王余年的新生活

    待南洋的消息,传回大明本土。总统杨崇,立即宣布全国,大假三天。同时对移民法颁布之前,也就是去年九月份之前的移民,给予一定的国籍考试加分权。并且对部分囚犯,进行赦·免。

    按照规定,只要语言、风俗两门考试达到五十分的成绩,就可以自动获得最基本的大明国籍。这让很多得到消息的移民,都喜不自胜。像王余年一家,就高兴得眼泪都要掉出来了。

    其实以王余年之前的身份,他们一家,是完全没必要为国籍一事发愁的。但自从上半年,发生了‘王家’的案子后,所有王家八代以内的亲属,都遭受牵连。

    就算他和王家家主不睦,也很难避开池鱼之殃。不仅连情报司处长的肥差丢了,还差点被流放到安东、安南、安北三大行省。

    要知道,在民间。南北东三大海外省,可是被称为最蛮荒的省份。这里面,以安北省最甚。那里的食人族,到现在都没消停。一不留神,就很可能被捉去吃了。并且当地还经常发生地震、火山喷发,被誉为神·弃之地。

    除了犯事的囚犯,以及受官方强制分派的新移民。其它人,宁愿去热瘴之地的新华省,也不愿去那里待着。

    稍次的是安东省。虽然没有食人族的威胁,但三大珍珠群岛的海域面积,实在太过广阔。各个岛屿之间,隔得又很开。如果移居那里,三五个月,都看不到旁人。

    要是有个头疼脑热的,基本就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要面对的天敌,是更不可捉摸的天数。

    最后就是安南省。这地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种下去的小麦,极容易成活。可惜这里人稀地广,到处都是蛮荒丛林。要从外界得到点什么物资,那是极困难的。

    平时除了大明官方的商船,会定时运送一些物资外。基本没有私人商船,会去安南省采买。

    因此直到现在,安东省都还处在未开发的原始状态。

    王余年一家,能避开这三个条件极差的海外省,也是一种幸运。但留下来的地方,却是本土最落后的新华省。并且因国籍被取消的原因,他们一家在生活上,过得十分拮据和落魄。

    当下王余年正在地里,辛苦的种着甘蔗。虽然天空阴沉沉的,还下着小雨,但他仿佛犹然未觉似的。光着膀子,弯着腰身。两手,就只顾着往土里种甘蔗苗。

    也不怪他这么辛苦!自从丢了差事,搬来这里后。全家七口人,就全指望地里这点庄稼了。好在大明向来地盘大,土地多。每个人所分得的田地,也自然多。

    又因新华省,向来人不多。地方政府,给每户人家的土地,就比上级所指示的,要多上一到两成。像他家,男丁有他和他父亲,每人有二十亩水田,四十亩林地。妇人有他妻子和他母亲,每人有二十亩水田,三十亩林地。三个十六岁以下,未成年的孩子,也各有十亩水田,十亩林地。

    这一加起来,他们家就有一百一十亩水田,一百七十亩林地了。若是放在清国,有这么多地,他们家就吃穿不愁,做梦都能笑醒。可这是大明,基本每户人家,都有很多田地。并且因耕种面积太广的原因,一户人家,很难把土地耕种完。

    再加上很多地方,都是从未耕种的土地。所以初来乍到的情况下,就必须开荒。这可是一个体力活,王余年一家人齐上阵,花了二十三天的工夫,也只开垦出十亩多的水田。

    至于林地,就直接任其长草了。

    幸而地方政府还是通情达理的。虽分派了这么多田地,但也没让他们,马上就种上庄稼。而是留出了一年的时间,让他们慢慢开荒。并且在闲的时候,地方政府和驻守的军队,也会下乡,帮人开荒。

    不过王余年只来了不到三个月,分配的田地,又比较偏远。所以像这种帮忙开荒的好事,却是一次都没碰到。

    对此,他也不在意。反正能留在大明本土,和家人生活在一起,他就心满意足了。尤其是在经历了流放的事情后,很多东西,他都看开了不少。

    因此对于当下的生活,他倍感珍惜。

    这样的心境,使得他忙活起来,也越有干劲儿。

    正是这时,田埂上,远远跑来一个半大小子。穿着宽松的背心,大喊大叫道:“阿爹!阿爹!娘亲喊你回家吃饭了!”。依照大明官方制定的规范性称呼,孩子称父母应该是‘爸爸、阿爸、阿妈、mama’之类。

    但很多习惯,不是那么容易改的。且大明只对华人之外的族群,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华人内部,就并没有彻底的执行下去。

    王余年的家里,也依然遵循旧称。

    听到熟悉的声音,他立即抬起头来。咧嘴一笑,大声回应道:“好好好!我把这块地种完,就回家吃饭。”。说着,就继续埋头种起甘蔗来。

    但很快,他身旁就多了一道矮小的身影。也学着他的动作,往地里种着甘蔗。王余年马上心里一暖,但面上,还是强装严肃道:“你在这里干什么?别把手脏了。

    快回去写字,读书才有大用处呗。”。自大明推行公·务员制度以来,学历,就成了第一道门槛。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只要会读书写字,薪资水平,就比常人要高。

    所以这使得大明社会,普遍重视教育。

    再加上大明官方,也对教育这一块,下了大力气。不但实行六年义务教育制度,还对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发放奖学金。像王余年家的三个孩子,除了最小的只有三岁,达不到入学条件外。其它两个八岁、九岁的孩子,都分别上了三年级和四年级。

    由于先前在新山那边,接受过更好的教育。所以迁到新华省以后,两个孩子的成绩,都非常喜人。并且因家里遭了变故的原因,两个孩子,也十分刻苦认真。

    像那奖学金,就基本没落下。尽管每个人,一个学期只有五十华元。但加起来,也有一百。

    他们一家刚迁来的那会儿,家产基本都被充公了。若不是靠着微不足道的积蓄,以及这点可怜的奖学金,他们还真支撑不过来。

    每每想到这,王余年就非常感慨和愧疚。

    毕竟这奖学金,是给孩子们的。可叹他这做父母的,还要拿孩子的钱来补贴家用。因此平时,他都不让孩子下地。

    这样的话,也好缓解他心中的愧疚之情。